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我們為什么愛唐朝?

記得曾經有人問我:“如果你有機會到過去的某個時代,你希望去哪兒?”我當時回答:“唐朝,因為大唐盛世,文采風流。”

后來我讀到了宋代王安石的一首詩《鳳凰山》,詩里寫道:“愿為五陵輕薄兒,生在貞觀開元時。斗雞走犬過一生,天地安危兩不知。”王安石主持變法,一生幾起幾落,經歷了宦海沉浮、人世滄桑。在他暮年時,也只是希望能夠做一個貞觀開元時候的市井小人物,不需要憂國憂民,也不需要變法圖強,只需要在唐朝盛世的庇佑下,安穩地活著就好。

即使在幾百年后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的經濟文化繁榮的北宋,唐朝氣象依然如此讓人神往。王安石此心,似乎與我自己也有所相通了。

首先我想講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據《資治通鑒》記載,貞觀七年(633年)十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和太上皇李淵在漢未央宮擺酒設宴。席間,太上皇覺得不夠盡興,命令突厥頡利可汗跳舞助興,同時讓南蠻酋長馮智戴詠詩。太上皇高興地說:“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而這個在宴席上跳舞的頡利可汗,可不是什么“萌萌噠”舞蹈家,他是東突厥汗國的可汗。據《通典》記載,突厥在隋末唐初時:“東自契丹,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之。控弦百萬,戎狄之盛,近代未之有也。”即使后來突厥分裂成東西突厥,頡利可汗手下也有百萬人口。七年前的武德九年(626年),頡利可汗和侄子突利可汗率領十余萬騎南下,一路進軍直逼長安。剛剛繼位的唐太宗被迫在渭水與頡利可汗訂立城下之盟,這就是“渭水之盟”。

七年前還能率軍打到長安城下的突厥可汗,七年后怎么就淪落到給人家跳舞助興的地步呢?這七年間發生了什么呢?

其實也沒什么,只不過是在貞觀四年(630年)正月,唐太宗派李靖率軍滅了東突厥汗國而已。

第二個故事。貞觀四年(630年)三月,就在大唐滅亡東突厥汗國兩個月后,四方諸國的君主都派使者來到長安,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他們的上表報到唐太宗那里,唐太宗說:“我是大唐天子,還能代管可汗的事?”群臣及四夷都山呼萬歲,唐太宗于是接受了“天可汗”的尊號。從此,西北諸國君主都以天可汗之命為最高指示。據《資治通鑒》記載:“四夷君長詣闕請上為天可汗,上曰:‘我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稱萬歲。是后以璽書賜西北君長,皆稱天可汗。”

天可汗,不是一個簡單的稱呼,它其實代表的是以大唐為核心的一種國際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得到大唐的認可,各個同盟國都可以維持自己的安全。各國君主均需要由天可汗下詔冊立,未得到大唐認證的君主則為不合法。各國之間的爭執,需要由天可汗派人進行仲裁。如果成員國被人攻擊,天可汗需要出兵援助。最重要的是,天可汗可以調動各國軍隊,攻擊違反同盟利益的國家。

那么,如果對天可汗不敬,會造成什么后果呢?那就可能要嘗嘗大唐軍威的滋味了。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滅東突厥;貞觀九年(635年),征服吐谷渾;貞觀十四年(640年),滅高昌;貞觀二十年(646年),滅薛延陀;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滅龜茲;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滅西突厥;顯慶五年(660年),滅百濟;總章元年(668年),滅高句麗。傲視群雄的軍事實力,就是天可汗權力的強大背書。

據宋人的《南部新書》記載:在唐朝長安城西北角的安遠門外,有一座石碑,上面寫著:“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意思是說,從這里到安西都護府,不遠不遠,也就九千九百里,不到一萬里。

而實際上呢?據《資治通鑒》記載:“是時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意思就是,從安遠門到大唐帝國的邊緣有一萬兩千里,大概相當于現在5500公里。長安城往西5500千米,大概已經到現在伊朗了。也就是雖然嘴上說“不遠不遠,不到萬里”,其實大唐疆土早就已經覆蓋到安遠門外萬里之遙了。

大唐的疆土最大時是唐高宗在位時期,大約1200多萬平方千米,東至吉林通化,西至烏茲別克斯坦,南至越南,北至俄羅斯貝加爾湖以北。根據官方歷史統計,唐朝人口峰值出現在天寶十三年(754年),大概達到6000萬。其中還要考慮到古代戶籍統計不夠細致。有學者認為唐朝天寶年間的人口峰值要達到8000多萬。國土廣大,人口眾多,盛唐之盛,可見一斑。

唐朝的文壇,燦若星辰。名家輩出,常年“霸占”我們的語文課本。唐朝的氣象孕育了唐詩的輝煌,無論是初唐的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還是盛唐的李白、杜甫、孟浩然、王昌齡、王維、岑參、高適,以及中唐的李賀、白居易、劉禹錫,還有晚唐的李商隱、杜牧,個個都留下了動人的華彩詩篇。或是仰天長嘆,或是高歌對酒,或是憐民疾苦,或是恬淡山居,或是醉臥沙場,或是西出陽關,唐朝詩人,不斷地拓展著詩歌意境和題材的邊界,描繪著大唐的時代風貌和高遠情懷。

詩已經無比輝煌,文亦千古流芳。有“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他與柳宗元共同發起古文運動,一掃六朝華麗奢靡的文風,將唐朝文學重新拉回到“文以載道”的大道上來,從而為后世樹立了文學的正確價值觀。韓柳二人也作為唐朝散文的代表,名列“唐宋八大家”。

藝術上,唐朝更是異彩紛呈。論畫,擅長畫馬的韓干,擅長畫牛的戴嵩,以及“吳帶當風”的吳道子都是繪畫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畫家。論書法,唐朝更是大師輩出。楷書四大家中有三位都是唐朝人,即歐陽詢、顏真卿和柳公權三位,他們風格各異,歐體險峻,顏體雍容,柳體痩硬,歷代不乏研習者。再有,唐朝并稱“顛張醉素”的張旭和懷素,都是草書大家。

唐朝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也是大唐氣象的一種反映。

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和文化上的博大精深,這種各方面都表現出來的極度強大為大唐所帶來的自信,就反映在大唐開放包容的時代之風中。

在唐朝,你可以品嘗到各地的美食、美酒,見到各地風格的服飾,以及周邊各國的人。餓了,來一份西域的胡餅、畢羅,酥脆可口;渴了,來一壺西域的三勒漿或者葡萄酒,甘甜醇美;累了,有胡姬為你獻上優美的胡旋舞。穿的是胡人的翻領袍,戴的是西域的渾脫帽,總之在長安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斥著異域風情。

在唐朝,無論你是來自何方,只要你夠優秀,甚至可以在大唐做官。比如下面幾位都是在大唐做官的外國人中的佼佼者:阿史那思摩,突厥人,官拜右武衛大將軍,化州都督;契苾何力,鐵勒人,官拜左驍衛大將軍,封涼國公;阿倍仲麻呂,日本人,官拜三品秘書監;高仙芝,高句麗人,官拜安西節度使。在唐朝歷史上,在大唐做官的外國人比比皆是。大唐這種絕對的自信所帶來的開放包容的程度,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是獨具一格的。

當時,大唐是國際體系的主導者,所以也形成了獨特的大唐文化圈。周邊各國無不以獲得大唐的認可,加入大唐文化圈為榮。為此,周邊各國爭先恐后地往中國派遣使者和留學生,其中新羅、百濟和日本無疑是最積極的。有很多留學生都參加了大唐的賓貢科考試,并且還進入了大唐官僚體系,這為大唐文化圈的鞏固,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日本對大唐更是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式的學習,直到如今日本文化中還留有濃厚的大唐文化氣息。

在西方學者眼中,公元7-9世紀唐朝無疑是世界的中心。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寫道:“唐朝被中國和西方許多歷史學家稱為輝煌的朝代。”唐朝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文化認同,以至我們中國人現在海外聚居的地方依然被稱作“唐人街”。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知道,唐朝的強盛,以及在當時世界上的崇高地位。

我們為什么愛唐朝?因為唐朝的文治武功,因為唐朝的開放包容,因為唐朝的繁榮昌盛。

在這本書里,不講那些帝王將相王公貴胄,而是把視角放在大唐的腹心——長安,放在長安的每一個普通人身上。如果你是一個長安人,你的生活會怎樣?有什么美食,有什么美酒,有什么美景,有什么美人?在長安,你可以進士登科一日看遍長安花,也可以高歌對酒笑入胡姬酒肆中,還可以策馬奔馳逐將白日馳青漢,更可以仰天大笑我輩豈是蓬蒿人。

本書以正史作為基礎,結合唐朝的筆記小說等相關資料,對唐朝長安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盡可能地還原。這些普通的長安人,他們是輝煌時代的基礎,盛世長安的注腳。時光荏苒,大夢千年。打開本書,讓我們一起走入大唐盛世的長安,感受大唐昂揚向上的時代風貌,關注盛世之下普通人的柴米油鹽,來一場穿越千年光陰的旅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吉县| 石泉县| 望谟县| 阳城县| 德阳市| 日照市| 镇原县| 广东省| 修水县| 山阳县| 四会市| 阿荣旗| 安康市| 洪江市| 永寿县| 巴彦县| 道孚县| 康平县| 黔江区| 商洛市| 唐河县| 和硕县| 宿州市| 绵阳市| 朝阳县| 大埔县| 克拉玛依市| 当阳市| 横山县| 富蕴县| 泸州市| 彭山县| 天等县| 蓝山县| 莱芜市| 永安市| 卢氏县| 灯塔市| 天祝| 昌邑市| 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