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龍山脈橫臥在左側,像一條巨龍雄姿英發,龍頭飲北盤江之水,龍尾延綿幾萬里,不知抵達何處。
明朝初年,此地屬吐司管轄。野龍山脈古樹成林,猴子巨蟒棲息期間,豹子野豬隨處可見。這里是天然的狩獵場,飛禽走獸是當地土著居民的美味。有些土著居民也成為野獸的美味,生態總是維持一種動態平衡。
隨著大元朝帝國覆滅,大明王朝建國,當地土著居民因為天高皇帝遠,還沒有適應新王朝制度變遷,繼續沿用曾經的土司制度進行管轄。為維護封建王朝中央集權權威,朱元璋開始調動軍隊鎮壓南方地區叛亂,簡稱“調北征南”,其中有羅家、鄧家、李家、黃家等十一大姓人口為統兵首領,殲滅叛軍之后就在當地扎根。
隨著歷史的推移和文化的交融,這些外來人員與當地土著居民互通有無,相互通婚,彼此生活習性和習俗逐漸趨同。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局面,文化的認同也直接導致了區域的穩定。
明朝,行省制度在該地區建立,也算是該區域正式納入中華民族省級行政單位的最早歷史。
當地主要的土著居民是苗族、布依族和仡佬族等,而漢族都是外來移民。
苗族喜歡居住在山坡或者山頂之山,因為他們體型矮小,身體素質較好,擅長于爬坡上坎和也在打獵。但是生活在該區域的苗族又分為不同種類,有大花苗、小花苗和喇叭苗等二十多個種類。喇叭苗就是“調北征南”這些群體的后代。
布依族喜歡逐水草而居,在當地幾戶有水的地方就有布依。布依族們講究衛生,尤其是女性黑色的裙子很容易沾染各種塵土,洗護需要大量的水,臨水而居首先解決衣服清洗有水保障的問題。
布依族還喜歡吃粽子,尤其是布依族的“六月六”等節氣是離不開粽子的。在古代社會,小農經濟為主體,每家每戶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粽子離不開大米,大米需要種植水稻,于是逐水而居的生存之道內外邏輯就明朗了。
而苗族喜歡居住在山頂或者山坡上,同樣與他們的飲食文化和服飾文化有關系。
苗族喜歡吃野味,就需要打獵,覺得高不僅看的遠,住在高坡,每天進進出出就練就強悍的身體,發現獵物出現時,有足夠的體力捕獵。
而苗族的服裝基本上需要像繡花一樣鑲嵌無數銀飾品,穿戴需要體力,也不能用水清洗,所以居住在山頂或者山坡上,洗衣服用水的問題不必擔心,因為銀飾衣服不能用水清洗。
從布依族和苗族的居住地選擇來看,他們的飲食文化和服飾文化文化決定了他們居住地位置的選擇。
隨著人們生活居住地位置選擇的不同,他們的建筑風格也是有極大的差異,生活在山頂的喜歡用土木做房屋主體結構,如苗族。生活在水邊的喜歡土石做房屋主體結構,如布依族。
于是野龍山脈古樹逐漸被建房砍伐,古樹逐漸稀少起來,野生動物也逐漸稀少起來。
明末清初,清兵入關,南方地區又逐漸脫離明朝中央集權統治,吳三桂南面稱王,帶領當地部分土著居民起義,狼煙四起,戰火紛飛。軍隊所過之處,餓殍遍野,十屋九空。
野龍山脈半山腰上,有一個洞,洞內寬敞明亮,可住幾十口人。洞口周圍長滿樹木雜草,常人很難發現山洞的所在。
洞口僅能容納兩三個人同時進入,從半山坡斜斜的深入,越往內越寬敞。直至洞地,可以看到平坦地面,還有一些殘破的砂鍋石灶,最為醒目就是那些東歪西靠的人類骨頭,最明顯就是像葫蘆一樣的死者頭蓋骨,看樣子至少幾十人的殘余骨頭。應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他們必然是為了躲避戰亂而居家搬遷入住山洞。
我們不知道山洞里住了多少了人,也不知道他們在山洞里住了多久,甚至不知道他們是怎么死亡的。
回到洞口旁,仔細觀察,看到一塊巖石比較光華,像打磨過的鏡子一樣,可以照出影子來。
平整的巖石上有小刀雕刻過的痕跡,難道是洞內居住的主人曾經與人發生過沖突,在石壁上留下的劃痕?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呢?
那些痕跡不是雜亂無章的,有點像蝌蚪,還有點像圖畫,也像文字。
換了幾個方向觀察,終于清楚看到,原來這是一些即將消失的雕刻在石板上的文字。
用小刀雕刻在石板上的文字都快被歲月之力磨滅了,可見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經過了無數時間的侵蝕和洗禮。
還是一首打油詩,詩歌不長,就是簡單的四句,辨認每一句都需要像辨認甲骨文一樣費力,還不知道對錯,因為很多字的筆畫都殘缺不全了,就像洞內的骨頭一樣早已支離破碎了。
沒有詩名。只能從你一句辨認。
第一個字,一橫還剩半邊,像一只文字的腳躺在大地上,就算是“一”字吧。
第二個字,下面看到田還在,可能開始種莊稼了,田字左上方有一個斜十字,右上方看不見了,算是“苗”字吧。
后面逐字辯認連起來得到:“一苗反亂受熬煎,全家大小真可憐。白天保命洞內躲,黑夜覓食下龍山”。
讀過這首打油詩,知道洞中之人是為了躲避戰亂,但具體是元末明初還是明末清楚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他們是怎樣死的也更無從考證了。愿死者安息,愿世界和平。
記憶開始,野龍山脈一片光禿禿的,像拔完毛的鳳凰,的確沒有一只雞漂亮。命運轉折就是從野龍山上種樹開始的。
那時候,在荒山上種樹需要挖坑,一個一毛五,由植樹公司負責出錢。種樹一顆二毛五,也是公司出錢。
那時候,我們自己承包了一片土地自己一家人挖坑一家人種樹。
這樣,大人孩子有勞動力的,都有收入。后面公司因為沒有多余的資金支付村民工資就用肥料抵賬,村民每家每戶都有富裕的肥料,于是土地的肥力增加了,莊稼收成增大了,一年種植的糧食終于解決一家人溫飽問題。
現如今,野龍山脈上長滿茂盛的樹木,就像青龍長滿鱗片,雜草基本不生。樹底下每年中元節左右都會生長許多雞樅,寨子中勤快的鄰居一個月之內采雞樅賣都要收入幾千元。野龍山脈有生氣,當地百姓有財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