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在他看來,歷史上張居正改革還是有些保守了。
雖然延續了高拱的政策,廢除海禁,可也只開放了福建澄海月港一個官方口岸,用以海貿。
并且還廢除了高拱辛辛苦苦推行,并已初見成效的漕糧海運之策,致使漕糧海運一事功虧一簣。
更是沒有涉及商稅、鹽稅、銅錢,戶部改革等重要事項。
不過沒有關系,如今既然他來了,這一切都不是什么問題了,并且在他心中其實已有了一些想法。
而就在此時,李芳手持一封厚厚的題本走到他的身旁,朗聲道:
“陛下,題本已整理完畢,這是內閣高拱、張居正二人遞過來的題本,還請陛下過目。”
朱翊鈞微微點頭,這個題本可以算是高拱、張居正二人遞交上來的施政綱要,極其重要,哪怕他也要萬分重視,當即接過題本仔細研讀起來。
相比較于其他人寫的,高、張二人的內容就十分條理。
并且因為二者的改革內容是相同的,因此內容上與歷史上張居正改革內容大差不差。
其在開篇便直接點名,說當今大明有五大積弊:宗室驕恣、庶官瘝曠、吏治因循、邊備未修、財用大匱。
并且還直接給出了方法,那便是致理之遣,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
所以第一步就是核吏治,行考成法!
所謂考成之法,就是立限考事、以事責人。說白了就是六部與都察院以月為單位,將各級官員職責范圍內的事務,綜合事情緩急、路程遠近等因素,規定一定的時間登記在冊。
一共一式三份,一份留于監督,一份送至六科,一份送與內閣。
隨后六部與都察院對在冊事項進行監督,完成一件核銷一件,而六科又通過在冊事項對六部的監察進行監督,內閣則對六科進行監督,三個機構互相監督、定期審核各級官僚政績、施行賞罰的做法,便有力地提高了辦事功效。
只要推行了考成法,解決了吏治問題。其后面的事情就好辦了,經濟上推行一條鞭法,清丈土地,試推行海運,改革漕運、軍事方面外施羈縻、內修守備,文化上拆毀書院,禁止陽明“心學”,如此便可天下晏安。
朱翊鈞看著二人的題本久久不語,這二人的方案相比較于其他人而言,不可謂不好,可卻還有些疏漏部分,必須加以修改才行。
想到這里,他扭頭望向李芳,朗聲道:“叫高拱、張居正即刻乾清宮覲見!”
“奴婢遵旨”
高拱、張居正二人一步入東暖閣,就看到坐在坐榻之上,手持一個題本沉思不語。
“臣高拱、張居正見過陛下!”
一聲問安將朱翊鈞喚醒了過來,看到跪在地上的二人,朱翊鈞隨即將手中題本放到一旁,微微點頭:“起來吧,李芳賜座!”
“今日叫你們來也沒什么重要之事,主要還是討論一下關于推行新政之事。這幾日百官遞上來的題本,朕都一一看來,并且從中挑選出一些比較重要的出來。”
說到這里,二人就看到馮保一個木盤來到他們面前,木盤之上則有三十余份題本。
最上面赫然兵部尚書譚綸以及戶部尚書王光國二人的題本,二人一看就有了了然,看來皇帝心中已經有了計較,當即打起了精神。
“而你們二人的題本,朕也看了,相比較于其他人的,看問題也倒是一針見血,考慮的也算長遠,朕心欣慰。”
“臣等惶恐!”二人聞言當即起身拱手客氣起來。
“其實臣等人許多想法前人早已推行,我等只不過是按圖索驥罷了!我等只不過是踵武前人罷了。特別是一條鞭法,嘉靖年間邊看是在南直隸、江西、福建兩廣等地推行,效果甚好!
不僅可免去里長和糧長的重役和徇私舞弊、耗損公糧的弊端,更方便朝廷日后用度!
因此臣與張老二人思慮,可先于朝廷推行考成法,以嚴天下吏治。同時在其余省份試行一條鞭法,以兩到三年為期限,便可完整推行天下。”
聽著高拱對一條鞭法的贊譽之情,朱翊鈞緩緩點頭,可心中卻有些不喜。
考成法就不說了,就說這一條鞭法。
他雖然知道一條鞭法的好處,可卻不想在天下機械地推行一條鞭法。
原因無他,這一條鞭法也是有壞處。
“愛卿所言確實不錯,只不過在朕有幾個關于一條鞭法的疑問,想要請二位愛卿的解答。”
高拱聞言一愣,不過也很快反應過來,當即躬身道:“陛下但說無妨,我等知無不言!”
“好!朕的疑問很簡單。這一條鞭法統計一省丁糧,均派一省徭役,并將丁糧、丁銀均以稅銀的方式繳納。在朕看來這種方法倒也方便,可對于百姓卻有諸多不好!”
此言一出,高、張二人互望一眼,眼神中盡是驚訝與疑惑之情,高拱更是忍不住問道:“陛下何出此言?”
一條鞭法將諸稅法合一,不僅可以避免百姓被官吏盤剝,更可減少損耗,可謂是一舉多得。
并且此法在南直隸等地推行的時候效果甚佳,因此他們才想要推行全國,怎么到皇帝這里卻怎么也行不通了。
朱翊鈞見狀搖搖頭,隨即望向高張二人,鄭重其事道:
“二位愛卿,這天下廣大,一條鞭法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適用。”
“此法規定用銀折糧折稅,可對于天下百姓來說,并不是所有地方都白銀充足的。南直隸,而江浙一帶本就是白銀甚多,繳納起來方便。
但對于西南、西北、甚至遼東等地的百姓來說,他們白銀稀少。如果在這些地方強行推行一條鞭法,那他們在繳納賦稅時,必須把糧食售賣換成白銀,再來繳納賦稅。”
“如此每當交賦稅時,百姓就要勞師動眾,更更是要受糧商、官吏的剝削,不僅不減輕負擔,怕是負擔會更重!
“因此你們想想,對于這些布政司的百姓,一條鞭法是善政還是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