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導師的忠告
- 我加入國家地質勘探隊的那些年
- 懷橘藏心
- 1846字
- 2025-02-18 03:06:08
林野的登山靴在防靜電地板上發出悶響,走廊兩側的標本陳列柜里,寒武紀三葉蟲化石與第四紀冰川擦痕石沉默對峙。
張教授的辦公室門虛掩著,門縫里飄出熟悉的巖芯防腐劑氣味——那是摻雜了苯甲酸鈉與硅藻土的刺鼻味道,混合著老式油印機的煤油味,像極了地質局檔案庫的獨特氣息。
“進來吧。“沙啞的聲音混著碎紙機的嗡鳴傳來。
老人正在銷毀一疊泛黃的圖紙,碎紙屑上的等高線殘片像被肢解的山脈經絡。
林野注意到碎紙機出料口的金屬網罩上卡著半張圖紙殘片,上面標注著“NK-3型鉆機液壓系統改造圖“,這是蘇聯1960年代援華的機密設備圖紙。
“這是你父親當年的項目津貼表。“張教授推過一張復寫紙單據,泛藍的字跡顯示日期是1987年5月23日。
金額欄的數字讓林野瞳孔收縮——日薪0.78元,甚至不及當時礦工收入的三分之一。單據背面用紅筆潦草寫著:“預支三個月工資購進口金剛石鉆頭“,落款處蓋著總參三部的八角形鋼印。
老教授的手指拂過桌角的黃銅地球儀,在東經101°附近留下指紋:“知道為什么'山紋計劃'的勘探隊死亡率高達17%嗎?“
他突然掀開襯衫下擺,腹部蜈蚣狀的手術疤痕在日光燈下泛著青紫
“八七年我們在哀牢山用的蘇聯鉆機,防卡簧片是用棺材鋼鍛造的。“
他敲了敲墻上懸掛的鉆頭標本,那是1958年大煉鋼鐵時期生產的劣質合金鉆頭,表面布滿蜂窩狀氣孔。
林野的指尖觸到地球儀上凸起的焊點,那是冷戰時期標記核試驗場的特殊工藝。
當他轉動到北緯39°時,焊點位置與羅盤指示的西山坐標完美重合。地球儀底座突然發出齒輪轉動的聲響,暗格彈出一張1985年版的《中蘇邊境地質普查紀要》,扉頁上蓋著“僅限NK-3型設備操作員查閱“的鮮紅印章。
“現在的年輕人只會在電腦上模擬斷層。“張教授打開投影儀,1987年勘探隊的合影在幕布上泛出霉斑。
照片背景里,那臺被改裝過的伽馬能譜儀控制面板上,計數率顯示值超出量程三倍有余。
林野注意到儀器外殼上焊接著鉛板,這是應對超高輻射環境的臨時措施。
“當年我們用的是蓋革計數器改裝的輻射儀,遇到高濃度鈾礦脈時,警報器會直接燒毀耳膜。“老人拉開抽屜,取出個焦黑的耳麥,銅制振膜上還沾著暗褐色的耳蝸組織碎屑。
老人突然劇烈咳嗽,哮喘噴霧的金屬罐在桌面滾動。
林野注意到罐底刻著“KGB-1986“的鋼印,這是蘇聯克格勃特供藥品的標識。
鋁罐側面的化學式顯示主要成分是異丙托溴銨,但第三組分子式明顯被篡改過——本該是C??H??BrNO?的結構式中多出了一個放射性碘同位素標記。
當他彎腰撿拾時,發現桌腳固定著一臺老式電報機,紙帶上殘留的摩爾斯電碼翻譯過來是:“山紋終止,銷毀所有樣本。“
“您參加過'山紋計劃'?“林野的質問讓空氣驟然凝固。
標本柜里的輝銻礦晶體在暗處閃爍,像無數雙窺視的眼睛。張教授的白大褂袖口滑落,露出腕部褪色的刺青——那是蘇聯地質總局的徽標,下方刻著“1958-1962“的字樣。
老人的呼吸突然急促,他扯開領口露出鎖骨處的彈孔疤痕:“六二年在阿爾泰,我們找到過純度99.7%的鈹礦脈。“
他調暗燈光,投影幕布切換成黑白膠片影像:冰封的礦洞里,三個裹著羊皮襖的勘探隊員正在用冰鎬敲擊巖壁,突然整個畫面劇烈抖動,巖壁上滲出熒藍色的液體。
“那是我們第一次見到液態氡氣在常溫下凝聚......“
話音未落,檔案柜深處傳來電子干擾般的嗡鳴。
林野的戰術手電掃過柜體,發現側板貼著1987年的放射性物質運輸許可,審批編號“SW-87-011“的尾號與父親野簿中的異常坐標完全一致。
嗡鳴聲隨著柜門震動產生有規律的諧波,林野用手機頻譜分析軟件捕捉到24.5Hz的共振頻率——這是地下核爆監測站特有的電磁脈沖特征。
“記住,地質錘可以敲開巖石,但敲不開某些人的保險柜。“
老人將《哀牢山輻射監測報告》塞進碎紙機前,林野用顯微鏡頭拍下了關鍵頁碼的纖維紋路。
碎紙齒刀絞碎紙張的聲響中,他突然瞥見報告夾頁里閃過“熱液蝕變區“字樣,這是地熱異常的核心指標,但在正式版報告中該詞條全被替換成了“風化作用“。
走廊突然響起軍靴踏地的回聲,張教授迅速關閉保險柜,將一枚微型膠卷塞進林野手中。
膠卷盒上的生產批號顯示來自保定化工膠片廠,該廠在1989年因火災停產前,曾為總參三部供應特殊感光材料。林野的指尖觸到盒底凸起的盲文,翻譯過來是“光源波長589nm“——這是讀取加密微點膠卷的關鍵參數。
“去圖書館地下室,找1958年《地質學報》的合訂本。“
老人的聲音突然壓低,“注意第137頁的勘誤表。“說罷按下桌底的警報按鈕,消防噴淋系統瞬間啟動。
在水幕的掩護下,林野帶著膠卷沖向安全通道,背后傳來檔案柜電子鎖被暴力破解的火花爆鳴聲。他最后回望時,透過水簾看見闖入者手持的儀器——那是美國TI公司1985年產的γ射線指紋檢測儀,專用于追蹤放射性物質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