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朝野
- 崇禎圣朝
- 神癢
- 3902字
- 2024-10-25 00:28:17
第二日,朱由檢升王承恩為司禮監掌印,曹化淳為御馬監提督,高宇順升為司禮監秉筆,李若漣升為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升為錦衣衛指揮同知,田爾耕降為指揮同知,許顯純未變。
升為司禮監掌印的王承恩,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大肆任用信王府舊人,任職內宮十二監,四司,八局,尤其是尚膳監和都知監,這兩個關系帝王安危要害的部門,禁止內臣與外臣相互勾結,如有發現,當場杖斃。
朱由檢不想某天突然暴斃,所以加強對紫禁城的控制為第一要務,而兵權,目前能插手的只有直屬御馬監的騰驤四衛,他特意對曹化淳循循叮囑:“騰驤四衛乃朕之近衛,務必振之,朕之安危系于四衛,系于曹伴伴之手。”
嚇得曹化淳連連表態,定不負圣意,一定把騰驤四衛搞好。
朱由檢并不是不想動京營,自古誰掌握了軍權,就意味著掌握了國家的命脈,而如今京師三大營,各方利益錯綜復雜,文官、宦官、勛貴、武官都不干凈,和利益集團作對,首先得有自己的利益集團。
他現在孤家寡人,沒奈何,先茍著吧。
他擬了一份名單:孫承宗,李邦華,袁崇煥,洪承疇,盧象升,徐光啟,孫傳庭,曹文詔,曹變蛟,秦良玉,楊嗣昌,周遇吉,孫應元,黃得功,袁可立....他就記得這些人,讓李若漣去查找,打算委以重任。
“陛下!該上朝了。”
王承恩俯身提醒還在揮筆疾書,處理奏疏的朱由檢。
“哦?朕險些忘了。”
朱由檢一摸腦門,忙著處理奏疏,竟然忘了今天要召見文武百官,還好有王承恩提醒。
他立時起身,拍了拍褲腿上的纖塵,大步踏出了乾清宮。
召見文武百官一般是在保和殿,又名建極殿后上的巨大石磚廣場上,夏天倒還好,可十一月的紫禁城,寒風刮骨,在外面站久了,會被凍得直蹭鼻涕,所以地點改成了皇極殿。
望著巍峨高大的門樓,和舉目的紅墻白瓦,一雙無形的大手似按在朱由檢心房,沒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走過這條無數帝王踏過的石磚路,前世自己甚至連故宮都沒去過,真是造化弄人。既然來到這個亂世,那就大干一場吧!大不了上吊成一快,不負帝王頭!
皇極殿,一眾大臣已在殿內等候。
望見朱由檢進來,紛紛跪倒,山呼:“陛下,萬歲萬歲萬歲歲。”
朱由檢倚著龍椅緩緩落座,心頭涌上一股難以喻言的滿足,這種掌握他人生死的感覺,真美妙啊,光是用了鼻子吸了口氣,都讓人迷醉。
“眾卿平身。”
“謝陛下!”
眾臣這才緩緩起身,要說現在最得意的,莫過于東林人士了,這些日子以來,連聞捷報,先是逼得崔呈秀被罷官,又是魏忠賢被貶去鳳陽,內閣首輔黃立極又已上疏請求致仕,形勢可以說一片大好,重現天啟初年時眾正盈朝的局面似乎近在眼前。
閹黨眾人也察覺到風頭不對,不少人紛紛上書辭官,這正中朱由檢下懷。
朱由檢環顧一周,目光最后落在了,站在百官之前的黃立極身上,他對這位內閣首輔并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他是魏忠賢的人,不,應該說整個內閣都是魏忠賢的人,這樣的結果他自然無法接受。
但這家伙也算識相,早早上了奏疏請求致仕,也罷,今天就準了吧,自己也不是什么嗜殺之人,人人都是父母生養,懷胎十月,大不了就抄個家,豈能輕易言殺。
朱由檢畢竟受過現代化教育,于“殺”一字,自然是避之又避。
王承恩拉長著嗓子喊道:“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一陣之后,有人出列打破沉默:“陛下!臣彈劾內閣大學士黃立極,施鳳來,張瑞圖,李國普等勾連內侍,結黨私營,欺瞞君上,禍國亂政!”
眾人急視之,原來是御史曹可落,這人可是東林大老錢謙益的門生,來勢洶洶啊,果不其然,又有一些人跳出來將矛頭指向了六部尚書,指責六部督事不利,擅權專國,視君上如無物。
閹黨眾人面若死灰,大頭目魏公公都被貶去鳳陽了,他們就像沒了根的朽木,歪歪欲倒,竟沒一個人站出來反駁。
朱由檢見狀暗自搖了搖頭,看來這些人沒了魏忠賢和崔呈秀,根本不足為慮,文官還是比武將好拿捏啊。
“元輔怎么看。”朱由檢一道聲音,立時讓殿內落針可聞,所有人都將目光投向了首輔黃立極,無論是幸災樂禍的東林黨,還是目光中帶著期盼,希望他能站出來執掌大旗的閹黨。
黃立極鬢發花白,面如枯槁,緊皺的眉宇始終不曾散開,他是真累了,同鄉魏忠賢被貶鳳陽,自己和他做的那些勾當......
他已經不想當什么首輔了,只想趕緊脫離火海,以免新帝登基這把火燒到自己。
念及此處,他當即跪了下來,帶著哭聲道:“陛下!臣無言以對,朝政敗壞,東事糜爛,皆臣之過也,懇請陛下另擇賢能,臣乞骸骨,望陛下允準。”
邊說邊連磕了幾個響頭,盡管知道他是在表演,可望著哭成淚人的黃立極,朱由檢內心還是不禁動容,惻隱之心陡然而生,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在你面前放聲疾哭,你能無動于衷?
他嘆了口氣,溫言撫慰:“元輔為國辛勞,既生去意,那朕便準了。”
聞言,黃立極欣喜不已,以頭俯地,高聲道:“謝陛下!陛下之恩,臣萬死難報,陛下萬歲萬歲萬歲歲!”
嘿嘿,殿內的東林官員瞧著,互相點了點頭,扳倒了黃立極,接下來就是施鳳來,張瑞圖,李國普......我們東林崛起就在眼前!匡扶社稷舍我其誰!?
閹黨一眾官員則是垂頭喪氣,雙目無神的望著地板發愣,大勢已去啊,完了,完了。
果不其然,又聽朱由檢道:“如今內閣缺員,都察院,六部之中亦有不少人向朕請辭,朕打算允準,如今乃國家多事之秋,朕不得不任用選拔賢能,充實朝廷,王伴伴你來宣布吧。”
得到了朱由檢的允許,王承恩站了出來,打開詔書,念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起復前東閣大學士孫承宗入閣,主兵部事;前禮部侍郎徐光啟為工部尚書;畢自嚴任戶部尚書,李邦華任兵部右侍郎,總督京營戎政,袁可立起復任登萊巡撫。”
沒什么辦法,朱由檢名單上當然不止這三人,可其他人不是還沒音訊不是?而且這些人好像都比較年輕,不能一步到位,慢慢來吧。
此旨一出,無人反對,讓本以為要唇槍舌劍一番的朱由檢所料不及,真就這么順利?一番風雨都不需要經過?不是說明朝的皇帝大都被文官掣肘?
他哪知道現在閹黨早已灰心喪氣,心中早已引頸待戮,首輔都辭官歸鄉了,我們這些人還有心思鬧個什么勁?
至于東林黨更不用提了,還未成氣候,不敢在此事上過多置喙,而且任用的大都是自己人,這還有什么說的?
“陛下圣明!”黃立極率先出聲。
百官緊隨其后:“陛下圣明!”
朱由檢點了點頭,又提起了遼東:“遼東經略王之臣上奏,說缺少餉銀,朕問過戶部,戶部說沒銀子。”
“朕意,從內帑調撥八十萬兩銀子給他,遼事本就艱難,缺什么也不能少了將士們餉銀,寒了將士們的心。”
“陛下圣明!”百官對朱由檢這舉動紛紛稱贊,點頭不已,哎,戶部一直沒錢,別說遼東了,大明九邊哪一邊不缺餉銀?不都是拖欠著?之前一直請求陛下撥銀子,陛下一直不肯,怎地現在轉了性?
他們哪知道龍椅上的陛下腦子里已經換了塊芯片,在朱由檢心里,沒什么比遼東的更重要,在他印象里,好像不知道今年還是明年,遼東那邊就會因為不發餉銀,發生兵變。
他不知道的是,兵變發生在明年,由于財政吃緊,各地欠餉情況十分嚴重,遼東軍累計欠餉銀達四個月。
遼東巡撫畢自肅心急如焚,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能夠做的也就是不斷向朝廷催促糧餉,可即使他哥哥畢自嚴身為戶部尚書,可給不了他任何支持。這時蒙古人進犯大同、延綏,本該調給遼東的軍餉給了宣大,于是發生了兵變,連畢自肅也被叛軍抓住,拳腳相加,受盡侮辱,最后自殺。
大明甚至還發生過,為了不發餉銀,襲殺為國征戰朝鮮,立下汗馬功勞的戚家軍的駭人舉動,當初看到這件事,他扼腕不已,很難理解當權者是怎么想的,嘆之又嘆,現在是自己當家,再苦苦一苦自己,軍隊不能苦啊,否則誰為你打仗。
不過這八十萬兩銀子,他指定三十萬兩給東江的毛文龍,不管怎么說,在敗報風傳的局勢下,毛文龍捷報頻傳,收攏潰兵流民,占據皮島,頻頻出擊騷擾后金,還是有功的。
“陛下!今歲陜西大旱,陜西上疏請求朝廷撥銀撥糧,賑濟災民。”次輔施鳳來開口了,現在黃立極已經確定致仕,那毫無疑問,首輔的位置該輪到自己了。
“唔?”說起陜西,朱由檢想起來了,歷史上什么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好像就是陜西出身!這可是件大事!一定要慎重!洪承疇好像也在陜西做官。
又要銀子又要糧,可又不能不給啊,國庫又沒錢,他咬咬牙:“內帑撥銀三十萬兩,戶部另撥十兩萬銀子購糧轉送陜西。”
說到這,他頓了頓,聲音冰寒似鐵:“若有人膽敢在此事上上下其手,貪枉錢糧,莫怪朕不念君臣之誼!朕必殺之!”
此話一出,群臣皆驚!每個人都著著實實感受到了這份撲面而來的沉重殺機,有的人甚至冒了汗,沒想到陛下才剛登基不久,便已有此等威嚴......
沉默了會,朱由檢再度開口:“再命楊鶴為延綏、寧夏,甘肅三邊總督,洪承疇為延綏巡撫,令此二人密切注意陜西局勢,以防不測!”
這時有人提出質疑:“陛下!陜西不過大旱,如此防備是否太過?三邊兵權、國之重器豈能輕易予人?”說這話的正是禮部右侍郎溫體仁,這位日歷史上崇禎的左膀右臂,跳了出來。
他自然有他的心思,這話明面上是在反對朱由檢的決定,可暗地里則是對楊鶴手握兵權的擔憂,依照慣例,這話不僅不會惹來皇帝的怒火,反而會讓皇帝感覺到,這位臣子是憂心自己的,不錯!得重用!
說話間又有一個人站了出來,此人年約六十,兩鬢如霜,臉上皺紋鐫深,可步伐堅定有力,面容肅穆,正是楊鶴!
要說在崇禎年間,這位老人為大明撲滅農民軍起義的熊熊之火,可是殫精竭慮,四處奔走,流民越打越多,越打越強,這是大勢使然,失敗并不能怪在他頭上,更有意思的是,楊嗣昌正是他兒子。
“陛下!溫大人所言極是,臣方才回朝,何以蒙陛下托付如此大事?臣惶恐,恐誤了大事!”楊鶴疾聲說道。
“哎。楊愛卿的奏本朕看過了,甚是切和時弊,勿要推辭!陜西乃天下強兵之地,百姓剽悍勇武,朕不得不防!就這樣吧!退朝!”
楊鶴提出的謀求國家安定的關鍵在于培養元氣,減少賦稅,與民修養,朱由檢深以為然,但之所以用楊鶴...也只是無人可用,只能退而求其次。
楊鶴還要推辭,可朱由檢已徑直離去,留下一眾大臣議論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