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阿青的童年
- 從24歲認識你,一切隨風
- 夏侯紅衣
- 1152字
- 2024-11-22 19:50:28
小時候,阿青寫過很多關于童年向往成長的故事,而今二十六了,卻是反過來出發,向著從前出發。寫一下童年,寫那些回不去的記憶。
有記憶起,就生活在那小村莊,家門前的大竹林子,四面巍峨雄奇的小山峰,念初中時才通馬路,高中時候才有的混凝土馬路。幾分菜地,幾畝薄地,還有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母、長輩。
記憶中,有很多時候與家里的牛度過,做了很長時間放牛娃。上學、下學、放牛。除了沒有帶著敵人進入包圍圈,阿青一幫小伙伴,人均“王小二”。甚至于阿青他們還做了別村的敵人——牛牛吃了別村的人家的農作物。那時候,同齡的小孩有五個,有四個需要放牛,就有四個王小二。牛放南山,小孩也放南山,借別人家的苞米、紅薯、爬過樹、掏過鳥窩、抓過三子、五子、提過沙包、捉迷藏、滾鐵環。至今沒整明白,鐵環怎么能在高低起伏不平的山地滾起來。上山,爬坎,下地。助益阿青到現在,有一個好的形體。
每到秋收的時候,是阿青最開心也最難過的時候。開心的是,顆粒歸倉,天大地大,牛牛隨處可去。煎熬的是,要幫大人們歸攏農作物,農作物殘留的粉層,隨著汗水粘連在身上,難以自持,抓耳撓腮。金黃的耕地皮膚,隨著農忙時節,褪去成熟,穿上遲暮——一片風雨熬打的灰褐色。泥土翻過來,有助于空氣流通、土質疏松,來年好收成。這時候,大部分土地里都有一種全身金黃的、秋收的精靈——蝗蟲,烤著吃,掐頭去尾,嘎嘎香。這也是歡樂的一點。
春種、夏忙、秋收、冬藏。春夏都是生機勃勃的,綠油油的一望無際的耕地,隨著山勢波瀾起伏。到了冬藏的時候,阿青屬于南方,寒風凜冽,大地靜默,連夜晚的蟲鳴蛙鳴都偃旗息鼓。人們呼著熱氣,圍著火爐,討論著未來的種植分布,討論著養殖經驗,談論著家長里短。阿青他們也獲得特許,不再放牛,做放牛娃。而是和大人們一道,圍著火爐,一邊混時間,一邊寫寒假作業。
期待的是吃席,期待的是過年。吃席意味著可以滿村子跑,不受束縛,無非是達人們的人情往來,不贅述。過年意味著出門在外的父親回來帶好吃的,意味著大人過年不打小孩。
過年的時候,規矩頗多,舊年臘月里會拾掇好一頭年豬,以饗宗祖,以填喜慶,以祈風調雨順、萬事順意。要換新春聯,倒、正貼福字,要打掃房前屋后,要準備新衣,30的正餐在晚上,放過鞭炮,祖宗、已逝去的長輩們先行享用。
爺爺上席,阿青是嫡長孫,陪坐首位。回來過年的叔叔嬸嬸姑姑弟弟妹妹們,左右兩邊。下席不坐人。阿青的長輩有6姊妹。父親是長子,有大姐,有兩個弟弟兩個妹妹,所有全部來齊的情況下需要兩張桌子合并在一起才能滿足使用。
初一一早,吃過早飯,要給宗族已逝的長輩們放鞭炮拜年,才收拾新年飯,吃完之后不洗煮飯的器具,以示不洗新年的福氣。這里面,也不打小孩,發壓歲錢。
阿青大二的時候,祖母、外祖父母新墳已立,他們去了別的世界。保佑阿青長命百歲,升官發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