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片尾字幕結束之后,蘇經理見幾個審核人員沒什么動作,清了清嗓子道:“咳咳,好了,大家填下評分吧,填好交給我。”
幾人這才回過神來填寫手中的評分表。
說實話,這部片子的質量有點出乎蘇經理的預料,本來他以為一部大學生作品,能拍的及格,就已經很難得了,卻沒想到能這么好。
劇情流暢,節(jié)奏舒適,鏡頭邏輯清晰,制作水平是完全滿足院線電影的要求的。
再加上老板親兒子的關系,審核肯定是能通過的,接下來就是宣傳資源的問題了。
對于自己兒子參與的電影發(fā)行的事情,劉父傳達給公司的意思是,可以稍微放寬標準,但也不能差的太多,如果電影的制作水平本來就已經可以通過公司審核,那么就在宣傳資源上給一些支持。
最終的評級估計能到A吧。
蘇經理在心里給出了判斷。
爆米花發(fā)行的電影很多,大多數(shù)時候是不會給某部電影制定個性化宣傳方案的,相對應的,他們會對電影的質量進行一個整體的判斷。
參考總制作成本,導演過往成績,參演人員咖位,題材類型,以及實際觀看體驗等多個維度進行評級,按評級分配相應的宣傳資源。
按照這套方案,最高評級可以到S+,對應大制作、大導演、大明星的大片,同時,在所有觀看人員的實際體驗中也必須都拿到高分,這一檔屬于是平臺重點項目,公司業(yè)績的很大一部分都靠這類電影拉動。
S級則是整體軟硬件都很出色,但可能某方面稍顯不足,至于A級,就是整體較好,某方面突出。
再往下的B級就是平庸電影,也是院線發(fā)行的門檻了。
《那些年》這部電影,屬于典型的小制作,成本不到1000萬,從導演到演員全是新人,題材也不屬于大熱類型。
能評到A級,則是考慮到觀看體驗的加分確實很多。
蘇經理這幫審核組成員,一年下來要看不知道多少電影,其中很少有片子能讓他們代入進去的。
但今天,包括蘇經理自己,看完電影之后心里都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
那是對自己青春的懷念。
不一會兒,幾位審核人員都填好了手里的表,蘇經理收上來掃了幾眼,感覺和自己判斷的差不多,便叫一個下屬去整理最終結果。
他自己則是抓緊機會在太子爺面前刷刷存在感。
“兩位真是年輕有為啊,今年還沒畢業(yè),就能拍電影了。”蘇經理滿臉堆笑道。
“哈哈,主要是遠哥牛,劇本是他寫的,片子是他拍的,劇組都是他自己攢起來的,我也就打打雜。”劉鴻峰不居功,他對自己的水平心里有數(shù)。
“哦?”蘇經理一驚,意識到自己低估了太子爺和他同學之間的關系,轉而對陳知遠道:“陳導的電影拍的很好,通過我們發(fā)行肯定是沒問題的,不知道您這邊對發(fā)行和宣傳方面有什么要求嗎?”
陳知遠道:“我對這方面不是很了解,要不蘇經理給介紹一下?”
“沒問題。”
接著,蘇經理便介紹起了爆米花對于電影的評級,以及每個評級都有哪些宣傳資源,因為陳知遠說他沒經驗,還額外講了些影院排片的參考因素。
陳知遠聽的頻頻點頭,感覺收獲頗豐。
這些信息都是經驗之談,除了業(yè)內專業(yè)人士講解,從其他渠道是很難獲得的。
劉鴻峰也一副大開眼界的樣子,雖然這是他家的公司,但他以前也沒怎么了解過自家公司的業(yè)務,對這些具體的事務也沒什么了解。
說話間,剛才出去統(tǒng)計評分結果的人已經回來了,和他一起的還有田總監(jiān)。
“哈哈哈,鴻峰,陳導演,你們的電影拍的很好啊,全是新人的情況下居然能拿到我們的A評級。”
田總監(jiān)進門就笑,對陳知遠的稱呼也換成了陳導演。
按說發(fā)行簽約的事情不需要他親自來辦,只需要審批即可,但劉鴻峰畢竟算是他的晚輩,所以給了格外的關注。
陳知遠謙虛笑道:“謝謝田總認可。”
“誒,鴻峰算是我侄子,在你們面前我也不用說虛的,好就是好。”田總監(jiān)說道:“那咱們就談一下簽合同的事情吧。”
“《那些年》這部電影我們可以給到一個A級的宣傳資源,簽約方式有兩種,主要是發(fā)行費的區(qū)別,一種是我們爆米花墊付發(fā)行費用,上映后你們以票房分賬的形式支付發(fā)行費。
“另一種是你們先付一筆發(fā)行費用,這樣雖然后續(xù)仍然需要支付發(fā)行方的票房分賬,但比例會低很多,你打算選哪種呢?”
“第二種吧。”陳知遠毫不猶豫道。
“哦?這么爽快?A級發(fā)行的前期用最低為500萬,已經達到你們電影制作成本的一半了,不會有資金壓力嗎?”田總監(jiān)呵呵笑道。
他已經猜到陳知遠的選擇了。
雖然是第一次見,但他對劉鴻峰很了解,這孩子心氣高著呢,而他現(xiàn)在明顯對這個小陳導演很服氣,那陳知遠是個什么樣的人,也就可見一斑。
而對陳知遠來說,他對《那些年》的票房預期的底線是不能比原版低。
原世界的《那些年》在國內的票房加到一起,大概在2.3億左右,這還是因為先在灣灣上映,內地很多人已經看過盜版的情況下。
陳知遠拍的這一版,不但對劇情進行了調整,使其更符合這個世界華夏大多數(shù)人的青春記憶,也改掉了原版過于下三路的一些內容,增加了觀眾的接受度,而且華夏現(xiàn)在對于版權的重視也遠非原世界這部電影上映的時期可比。
綜合下來,拿到更高的票房完全有可能。
如果用發(fā)行分賬的形式,哪怕按最低票房2億,1%的分賬也是200萬,500萬也不過是2.5%。
剛才蘇經理給他介紹過,A級項目兩種發(fā)行方式的分賬比例一般會差5%,因此,對陳知遠來說,自然是第二種更劃算。
至于資金壓力就更不用擔心了。
《那些年》的拍攝過程中總花費在800萬出頭,《萬萬》總共給陳知遠,或者說知秋文化賺了2000萬的現(xiàn)金,目前陳知遠的公司還有1200萬的現(xiàn)金躺在賬上沒有動用,因此完全可以付得起這500萬的發(fā)行費。
何況就算后續(xù)還有其他宣傳費用,陳知遠自己的錢不夠,不是還有唐秋心呢嘛。
《那些年》現(xiàn)在的出資人只有陳知遠一個,到時候真要用到唐秋心注資宣發(fā),那按比例給大姐姐分錢,也就是他一句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