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新時代父母需要“心”智慧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重視家庭,家庭對于個人的成長有著啟蒙性和終身性的作用,對于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有著基礎性的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不僅把家庭家教家風提升到社會文明的層面,更是對家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意味著在重視家庭建設、家庭教育的基礎上,要能夠從傳統的家庭文化中汲取經驗、取其精華,能夠在當前的家庭生活實踐中勇于探索、推陳出新,推動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高質量發展。
我們為什么習慣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呢?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始于家庭,我們的一切發展都是以家庭的影響為基礎,其中,對父母的依戀情感是我們接受家庭教育的邏輯起點。大多數人都是在家庭中學會說話、學會走路、學會吃飯……最早的人際關系也是發生在家庭中,我們如何待人接物、為人處世,都潛移默化地受到家庭的影響。
盡管家庭教育涉及方方面面,但是也有其側重。正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中所規定的:立德樹人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務。父母們普遍期望孩子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可是實際的引導方式卻往往與目標背道而馳。許多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往往是:“只要你把學習搞好了,別的什么都不用管。”這句有代表性的話一語道破癥結所在。一個只知道學習,不會生活、不會關心他人的孩子,即使成為成績優異的學霸,也難以真正成為有道德的人。因為道德絕不僅僅是學科知識,道德是在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如果缺乏生活實踐,再美好的道德要求都可能成為空中樓閣。其實,我們只要回顧自身的成長經歷,便不難發現正是那些刻骨銘心的體驗,讓我們自己明白了人世間的許多道理,也積累了珍貴的直接經驗,而這恰恰是道德乃至價值觀形成的堅實基礎。由此可見,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家庭教育指導應以生活教育為本。所以,我們應該關心和支持孩子的學業,但這不應該成為家庭教育的唯一,家庭教育要引導孩子在生活實踐中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發展與創造。
教育之所以偉大,因為這是一種理性的愛。理性的愛成就強大的父母,也成就強大的子女。隨著時代的進步,家庭教育越來越成為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教育活動,新時代的父母需要有“心”智慧,“成長”應該作為新時代父母最本質的特征。當下,我們面對信息化的世界,面對幾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更是面對在互聯網時代長大的孩子,這些都對家庭教育帶來新的挑戰。所以,作為新時代的父母,我們有太多需要學習的知識與能力,父母與孩子一起創造美好生活,才是真正富有生命力的家庭教育。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每個家長也會面臨不同的教育困惑,而“對話”對于分析、解決家庭教育問題來說,不失為一種直接且有效的方式。《家庭教育“心”智慧》這本書緣起于《上海家長學校家長服務熱線》電臺節目,這一節目從2021年啟動,邀請教育、心理、醫學等領域的嘉賓與家長直接連線,針對家長提出的家庭教育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在你一言我一語中,很多家庭教育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每期討論的話題緊密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中提出的家庭教育六大內容,即愛國主義教育、道德品質培養、成長成才引導、身心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勞動教育。例如,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職業體驗讓孩子感受人生百味,體育鍛煉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學前兒童居家生活如何安排,兒童暑期安全教育如何開展,怎樣幫助孩子養成強大的內心……此外,電臺節目里關于夫妻關系、祖輩關系、家庭氛圍等也展開過專題討論,不僅聚焦于孩子的成長,也注重整個家庭的增能。2021—2022年開展的40期電臺節目都整理匯編在本書,書的最后還收集了來自幼兒園、小學、中學的家庭教育指導案例,匯聚成家庭教育“心”智慧實踐報告,為“家校共育”提供了可借鑒、可參考的經驗。
簡而言之,評判家庭教育成敗得失的一個關鍵指標,就是看家長是否能夠承擔起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能否堅持在生活實踐中立德樹人,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確立的重大原則與神圣使命。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助力廣大家長朋友不斷探索和實踐,從心出發,注重自我成長與提升,更好地陪伴孩子、影響孩子,引領家庭教育回歸與創造美好生活!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二級研究員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
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