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卿,你要知道,他們今日之際遇,未必不是我們將來之果報!吾等武勛隨沒有家學淵博,但也要識文斷字,爾不聞作繭自縛乎?”
張懋拽文,也有對未來的恐懼,太倉大案已成定局,此案即便再小,涉案之人也不會少于萬人,只因現在已經有數百苦主,在等著被緝拿了。
世事無常,今日大侄子張羨開啟這類毀家滅族的大案,將來的武勛未必不會步現在文臣的覆轍。
只因洪武三大案,主要針對的就是大明勛戚。
“二叔,如今已經是作繭自縛了,我等武勛已漸漸被養廢了,大明勛戚與國同體,國祚沒了,文臣們可以改朝換代,我們武勛呢?因此這大明不能再由文臣們凌虐了!”
便宜二叔張懋的作繭自縛之問,張羨回答的也很實在。
勛戚與國同體,沒了大明還能有幾個勛戚?
張羨所謀求的就是武勛,靠的也是勛戚階層,雖說勛戚跟文臣一樣,在百姓眼里多半都不是什么好人。
但與文臣依靠士紳相比,武勛的基礎更接地氣兒,軍戶差不多就等于是大明的普通百姓。
文臣的立場,張羨即便想站也站不上去,而且人家也不歡迎他這樣的武勛。
自己找立場,自己改造生態,就是張羨需要做的外部改變了。
至于這種改變會死多少人,對張羨來說就很好接受了。
文臣治下,加上即將到來的小冰河時代,死的人只會更多。
他改造生態的過程,就是改善大明百姓生活,拓展國土的過程,死更少的文臣士紳,活更多的大明百姓,這在張羨心里是善舉,也是兼濟天下的大好事兒。
“顯卿,重文抑武也是大明國策,勛戚太強,更不利于大明社稷。”
三叔張軏死后,英國公府也歷經過一段波折,之前按照三叔謀劃,張懋倒向了文臣,那段時間,英國公府的權勢,也是正經的大明五大公府第一。
可到了成化年間,靠向文臣的張懋,被成化帝硬逼著跟保國公朱暉聯手,執大明勛戚之牛耳,英國公府的真正權勢就在走下坡路。
承襲國公五十年,掌大明五軍都督府之大權三十年,英國公府外在的殊榮,并不能跟實際的權勢相媲美。
王朝中期重文抑武,就是張懋承襲英國公之位五十年的所得了。
“二叔,勛戚強嗎?北有韃靼寇邊,南有安南未復,即便滅了韃靼收了安南,再往北還有匈奴殘枝,再往南還有無盡大洋。”
“鄭和七下大洋之利,太宗五征蒙古之威,讓文臣們占了換來的又是什么,在北九邊取代五征蒙古之軍,放棄了不比兩京十三省小多少的奴兒干都司,在南大明放棄了安南,那可是張府獲封英國公的福地啊!”
大侄子張羨的雄才大略,可不是張懋想要得到的解釋。
太倉大案的根腳,在張懋看來,也是瞞不住的,吃了如此血虧之后,等大明的文臣們回過神兒,只一個英國公府可擋不住他們的報復。
“顯卿,那是后話,老夫要問你,你又該如何應對文臣們對張氏一脈的報復呢?你可別說什么行事隱秘,不為外人所知這樣糊弄人的話。”
“二叔,當年洪武三大案可以持續十年之久,殺戮數十萬人,太倉一案又有何不可呢?朝中諸臣老邁,各地官員雖多,可也擋不住朱明皇家的屠刀,人多殺幾遍,哪還有什么仇恨可言呢?”
“這天下,熙熙攘攘皆為一個‘利’字,海貿獲利豐厚,以太倉大案殺盡大明海商之后,武勛憑借腿腳出海,太監憑借各地鎮守之位為宮中增加內帑,海貿產業亦可以催生更多的士紳,到時候周圍都是自己人,爭的是利,何來‘仇怨’二字?”
聽到大侄子的解釋,張懋拈起一條羊肉,揚了揚眉頭問道:
“以海貿統合各方倒是個好法子,只是將來爭利,未必不會殺人的……”
作為總攬大明衛所軍務的中軍大都督,海貿有多賺錢,張懋門清。
除了故太平侯府的海貿大船,駐在南京的大明水師主力,也在海貿這個大盤子里充當了重要的絕色。
每年,五軍都督府前后左右中五路都督,以及在南京留守成國公朱輔、魏國公徐俌,都要吃到大筆的孝敬。
若不是文臣士紳們掌握了海貿這塊肥肉的根基,絲瓷茶布,還有各地貨物的流通,海貿之事誰為主還說不準呢!
如今大侄子張羨要憑太倉大案,將食利于海貿的大明海商殺戮一空,若是往常時候,張懋面對這塊肥肉也只能垂涎欲滴。
現在么,太倉案是謀逆大案,而太倉的貨物不僅有糧食而且絲瓷茶布無一不包。
將一眾商戶盡皆歸置到太倉大案中弄死,如張羨謀劃的一樣,到時候,五軍都督府管著出海,宮中放出去的鎮守太監們管著生產,這買賣大可做的。
至于殺盡大明海商會死多少人,就不是張懋該關注的了,跟張羨說的一樣,沒有強力的手段,只憑讀書讀來的權勢。
大明律法若是清晰嚴明還好,可如今大明的律法早就被文臣士紳們破壞了個干凈。
議罪銀跟剛剛有了雛形的問刑條例就是文臣們破壞大明令跟祖訓的法子,只是謀逆大案在前,再怎么變通也要殺人的。
沒了律令的保護,文臣士紳們暴露在謀逆大案之下,其中還有海貿這么一塊香噴噴的大肥肉,勛戚跟宮中太監們,豈能不抓住機會,殺絕海商?
但海貿雖好,可其中的利益紛爭太大,張懋這個英國公也不敢保證能在這個漩渦中全身而退。
“二叔,利在文臣士紳,咱們武勛是爭不過他們的,但利在勛戚跟太監手里,誰又能爭的過咱們?”
鍋子點起之后,張羨拿著皇太子朱厚照給新作的兩尺半鬼頭刀一邊給便宜二叔張懋切著肉片,一邊給著答復。
太倉謀逆大案的雛形已經有了,是否能借助此次大案,將大明海商一掃而空,需要算計的條款很多,但這些條款就跟張羨沒什么干系了。
他要的只是外部生態,而非是眼前的實利,將機會給到以便宜二叔為代表的大明勛戚,也給到大明各地無處不在的鎮守太監,接下來他要做的只是看著這些人去殺海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