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祚的事兒,在張羨口中雖說輕描淡寫,但在京師城中引起的風浪,卻比他箭射建昌侯張延齡要大的多。
定國公府嫡孫自五福樓帶箭而回,還被人用馬鞭劈了面門,一下就讓定國公府的里子、面子碎了一地。
正在中軍都督府官署的張懋聽到大侄子惹了這樣的麻煩,差點沒被氣吐血。
如張青娘所說,張羨這一箭,射掉的是英國公府跟定國公府百多年的交情,后邊還連著一個南京的魏國公府。
絕人子嗣在民間都是生死相向的大仇,在公侯門第之間,不啻誅滅九族了。
但開弓沒有回頭箭,張羨的箭射在徐光祚肩頭的那一刻,這份百年交情的破裂,就再也沒了彌合的法子。
當夜,徐光祚肩頭的箭桿被取下之后,英國公府就收到了定國公徐永寧的拜帖,讓張懋頭疼的不是定國公府的拜帖,而是徐永寧這個人,只因他是眾人口中的瘋子。
若當代的定國公徐永寧是個真的瘋子,張懋也不會頭疼,只因眾人口中的瘋子定國公,實際卻是一個裝瘋之人。
假寐之人叫不醒,裝瘋之人不講理,徐永寧這個定國公雖說文弱了一些,但心思卻是歹毒的緊。
其人裝瘋就不能任職,貴及國公卻沒有實職,那這個國公包括他身后的公府就是個樣子貨。
徐永寧裝瘋賣傻,原因也很簡單,只因他跟張懋一樣,也是庶出承襲的公爵之位。
只是徐永寧的運氣不好,沒有一個三叔硬撐,當代定國公更倒霉的地方就是他自身是庶出,他爹也是庶出承襲的公爵之位。
父子兩代庶出,公府大權俱被嫡出的女人掌控,徐永寧的老子徐顯忠人如其名,是個識大體懂隱忍的,因此不吝公府的大權把持在女人手中。
徐永寧壞就壞在他這個大明頂級勛貴繼承者,不學武藝卻學了文人的詩書,學了詩書陰毒。
張懋十歲承英國公爵位,徐永寧十三承定國公爵位,十歲的張懋有三叔張軏大力扶持,成年之后,就真正掌握了英國公府的權勢。
而徐永寧卻相反,十三歲承襲定國公爵位之后,他便一直受制于嫡系的女人們。
徐永寧成年之后,有張懋這個英國公珠玉在前,他也想以庶出之位掌握旁落已久的定國公府權勢,結果爭斗之中失敗了,這廝就成了大明京師之中只打勛貴嫡系子弟的一個瘋子。
徐永寧裝瘋賦閑三十年,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大,他嫡出的子嗣死于府中的爭斗,唯一一個嫡孫若死了,定國公府可就又要上演庶出代主枝的喪亂事嘍……
想及定國公府一脈的喪亂事,再想到自家三叔張軏所傳的唯一子嗣,若說當代定國公徐永寧陰毒,那張羨這個大侄子就是喪心病狂了。
徐永寧的陰毒針對是定國公府,可張羨的喪心病狂針對的卻是整個大明朝的文武兩班。
在五福樓以‘老棺材瓤子’一個稱呼,挑起文臣對武勛的新一輪打壓,張羨又以箭射建昌侯為表率,告知天下,只要狠一些,勛戚根本不算什么。
本想著張羨箭射建昌侯,打壓壽寧侯府之后能消停點,豈料這廝又在五福樓一腳將會仙樓的王掌柜踹成了重傷,至今臥床不起。
會仙樓一個掌柜,不管對大明的勛貴還是文臣而言,只是個小小不然的玩意兒,死就死了。
但張羨挑起的不當服而服之罪,這幾日卻在大明京師惹出了大亂子,十數人被當街毆殺,數十人被重傷下獄。
這些身死或是被重傷之人,有一個算一個,不是文臣家的子嗣家眷,就是宮中內官的家眷仆從。
文臣以法壓勛戚,勛戚以法殺文臣子嗣的惡性循環,已經在大明京師開始了運轉,只怕用不十天半月,大明天下就會興起一輪勛戚毆殺不法的惡潮。
而這股惡潮的推動者,就是張懋三叔張軏的嫡孫張羨。
若如此,多半自小學武的勛戚子弟占了上風,張懋也不會太過頭疼,誰曾想,掀起惡潮之后,張羨轉身又箭射定國公徐永寧家的嫡孫。
一旦這事兒被傳開,武勛嫡子的護身符可就要被揭掉了,到時候武勛毆殺文人家眷,文人家眷亦可以毆殺勛戚子弟。
打殺了人命,無非繳納議罪銀而已……
一個頭八個大的張懋,想要忽視定國公徐永寧的拜帖,但想想還是不敢,只因人家是瘋子,如今的英國公府,也只有一個嫡孫可以承接祖先的榮耀。
若定國公府不對張羨下手,反而對張懋的嫡孫下手,這個代價,英國公府也一樣付不起。
徐永寧拜帖約定的論理之地,也讓張懋分外撓頭,西門外的五福樓,三叔張軏留下的產業。
第二日下朝之后,心中滿是無奈的張懋,按照定國公府拜帖約定的位置,打馬直奔五福樓。
一路上,張懋也在想著跟大侄子張羨相認之后的種種。
作為當代英國公,張懋不僅有能力調查大侄子張羨的過往,也有必要調查。
只是對大侄子的調查,卻匆忙間無疾而終,叫停的自然也是張懋。
只因他這個大侄子張羨,被押入北鎮撫司詔獄之前,類似于定國公徐永寧,算是個武勛之中的柔弱人。
可自打出了詔獄,張羨就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不僅行事囂張,處事也極為毒辣。
下面調查張羨的人說他是被李代桃僵了,就是張懋匆忙切斷調查的原因。
只因現在的張羨,在張懋看來完全就是當年的三叔張軏,這事兒怎么查,查到是三叔張軏回來了,他這個當代英國公又該怎么面對?
對大侄子張羨的真偽,張懋這邊沒有一絲懷疑,他所期盼的就是大侄子的失魂癥快點好,跟三叔張軏一模一樣的性格快快消失。
當年英宗奪門,許多人都說石亨與徐永貞是真正的功臣,但唯有張懋清楚,自家三叔張軏才是正經的幕后黑手。
當年,三叔張軏掌京營,二叔張輗掌宿衛,宿衛不亂,即便有京營在,英宗也很難翻盤,但在三叔的擘畫下,二叔帶著宿衛倒轉乾坤,才是英宗奪門案的真相。
如今被范廣索命的三叔張軏回來討公道了,才是張懋不想到五福樓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