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九尾狐的傳說
- 道士下凡
- 玄隱小道
- 2892字
- 2024-10-23 09:21:12
這是我聽來的故事,一個傳說。
歷史記載著商紂王寵后宮妲己、荒淫無度、殘害忠良,終帶了覆國之災。
有沒有一種可能,男性總喜歡將自己的問題歸咎在女人身上,尤其這種亡一國一朝的大事,找一個容貌超群的女子來做替罪之人,更加有說服力。
夏末代帝王桀寵妹喜,商末代帝王紂寵妲己,西周末代幽王寵褒姒,都帶來了滅頂之災。妹喜、妲己、褒姒,史書記載中無不傾國傾城,且癖好特別。帝王無一不是被迷得神魂顛倒,以至于可以為了美人不惜無腦,行為荒誕不羈,幾人故事如出一轍。
然觀近現代古今中外歷史,卻未曾再出現一位如同三位一般的王者。唯一被世人津津樂道的也就是愛德華愛美人不愛江山,雖說被過度渲染了,卻也不曾因為美人而毀了一國。
那么妲己的故事是否有著另一個版本呢?
神州華夏經歷過漫長的母系氏族社會后,才過渡到了父系氏族社會,一直延續至今,這個古老的過度目前還是一個男權社會。正史里對母系氏族社會記載并不多,且不夠詳實,如果究其原因,得到的答案也基本就是年代太久遠,且沒有足夠可以考證的資料留存。
歷史還有一段相當的空白,母系氏族社會的如何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的,這個過渡期有多長?經歷過那些朝代?又發生過什么?仿佛一夜之間完成了一個大生態系統的本質性轉變。
如果說有文物可載的夏、商時期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期,一切看起來就具有更多的合理性可言了。
妲己,這個被后世賦予了九尾狐屬性的一代后母(后母戊鼎),或許,她只是一種生態的最后王者。
殷商,一個崇尚噬卜的朝代,注重祭祀、宗教、鬼神文化,并未完全的絕地天通。妲己,一代女后,與當時的王共同治理國家,而她還有一項異于常人的本領---巫師。
巫,文言版《說文解字》: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也就是說妲己具備與神明溝通的本領。
在殷商這樣一個注重鬼神文化的朝代,兼具女后與巫師一體的妲己,其政治地位自然會高于當時的王。
再說回妲己與紂王的關系。
華夏人民崇拜太陽神。據說當時天上有十個太陽,分別被命名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夏、商時代的王室會以其出生之日的符號作為名字。商紂王帝辛,以天干辛來命名,妲己以己來命名。如此可見,妲己也是一代女帝,與紂王關系推導成姐弟更加具有邏輯性。
王室出身且具備通靈能力的妲己,自然是國之重器,也必將會被用在最合適的地方。
紂王父親帝乙時期,殷商四面受敵:東邊善于長弓的東夷,南邊驍勇善戰的虎方、百越,北邊武器先進的鬼方,西邊野心勃勃的羌方,殷商一直戰火不斷。東、南、北之憂不足為大懼,唯西方羌族是心腹大患。殷墟出土甲骨文中存有大量商王出征的占卜記錄,而伐羌頻率最高(商王武丁之妻婦好曾親自帥領大軍伐羌)。然而多次討伐,增加了殷商的國力負擔,卻并未能消滅羌。帝乙時期,殷商國力逐漸衰落,羌方卻不斷發展壯大,勢力范圍拓展到了整個關中。
此時,再度出征討伐,對于當時的殷商來說已經沒有太大可能。于是,妲己做為和親的棋子,被送去了羌方,嫁給彼時羌方周族王子---姬昌,也就是周文王,《周易》的創造者。
《易》有三部,《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傳說并無考證,《連山易》出于夏朝,《歸藏易》出于商朝。
如果具備溝通天地能力,掌握神權的妲己,嫁于文王,那《周易》的產生似乎的也順理成章了,妲己將殷商的占卜、巫和術等文化更加詳盡的傳到了周族。
妲己和親之時,文王已有正妻太姒。妲己的受寵,引起了太姒的不滿和嫉妒,為了扳倒妲己這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太姒也是受累了,絞盡腦汁一計接著一計。
太姒先派出大兒子伯邑考去引誘騷擾妲己,結果妲己不為所動,伯邑考出師不利,反而傳出了妲己懷孕了文王孩子的消息,太姒計謀落空。
一計不成,太姒又生一計。沒多久文王遠征,遠嫁且有孕在身的妲己一時落入勢單力薄的境地。太姒仗著盤踞已久的勢力,迫使妲己流產,并且變相將妲己囚禁起來,想盡一切辦法阻斷了妲己和文王的會面。自此,妲己在周族度過了困苦難熬的九年時光。
帝乙薨,紂王繼位,通過占卜得知妲己生活苦不堪言,于是親自率大軍兵臨文王城下。紂王并未攻城,只是敲山震虎,讓文王帶著妲己主動來覲見。文王早已嚇得屁滾尿流,趕緊帶著妲己跟隨紂王大軍回了殷都大邑商。
紂王無心折磨文王,只是希望自己姐姐生活的幸福,被紂王帶回來的文王并沒有并囚禁。紂王在羑里修建了莊園,供文王和妲己居住,并且又為他們夫婦二人修建了酒池和鹿臺。
文王和妲己在羑里快樂的生活了七年,并且孕育了四個兒子: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郕叔武。同時這七年間,妲己輔助紂王完成了對九侯、鄂侯的征服。
文王七年未歸,以太姒、伯邑考為首的一黨成了周族的實際掌權人,并密謀了一場奪權之戰,勝利之后伯邑考就順理成章成為周族的王。
于是,趁著商朝大軍出征,內部守備空虛之際,伯邑考打著營救文王之名領兵發起了一場對殷商都城的偷襲。然而,這次計劃沒有如太姒計劃的那樣順利,混戰中伯邑考被斬殺陣前,兒子姬發被生擒。
文王、妲己雖人在羑里,也不是完全不知曉周方的事情,太姒、伯邑考偷襲之所以失敗,只因文王、妲己提前告知了紂王。文王借紂王之手鏟除了來自太姒一黨的一個大威脅。
在妲己的請求下,紂王并未為難姬發,只讓姬發帶著用伯邑考的肉做成的肉餅回了羌里。
為了奪回羌方周族的控制權,紂王送文王和妲己回了周族。太姒并不會坐以待斃,又借助二兒子姬發開始了王位繼承權的爭奪。文王斃后,姬發繼位,為武王。
太姒并未停止她的政治野心,又多次以母親的身份慫恿武王攻打殷商。武王迫于血親威壓,只得又一次趁著商都大軍空虛之際舉兵伐紂,也就是歷史上的牧野之戰。殷商常年窮兵黷武已經導致國力空虛,臣民多有怨氣,這次戰爭紂王沒有了上次的天降奇兵,最終鹿臺自焚兵敗如山倒。
武王伐紂并非出于本愿,所以攻下商都后并沒有入駐,而是原封還給了紂王的兒子祿父和紂王之弟箕子,并讓自己的弟弟也就是妲己的兒子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協助理政。
以史書來論,牧野之戰宣告了商的滅亡,西周的正式建立。而在當時的狀況來看,并非完全如此。妲己之子,半商半周,如果周武王不幸遇難,幼子未成年的情況下,兄死弟承,妲己的某一位兒子是可以繼承周的王位,紂王之子治理下的殷商也尚且存在,所以,商并未真正意義的亡。
太姒當然也看得清楚這一切,所以處死妲己和她的四個兒子勢在必行。在姜子牙、太姒另外一個兒子周公旦的協助下,妲己的四個兒子也一一被致死。也就是周成王時期的“三監之亂”。
妲己親眼看著自己的四個兒子全部慘死在太姒母子手上,做為商王室的掌握神權的血脈,她不能因為悲傷而選擇解脫,殷商殘部還需要一個精神領袖,帶領殷商余部和老百姓走出戰火,保留血脈。
一代巫后妲己,一生都在政治統治、權力斗爭中擔任著使命,商周之間的調和劑,一方面平衡太姒一黨,另一方面還制止了三監對周原的玉石俱焚。至于其最終所處也成了未解之謎,有說日本三生石困住的九尾狐就是中國的商紂的九尾狐妲己躲避姜子牙絞殺,逃到了日本。
隨著妲己的神秘消失,華夏這塊大地上,女性也徹底淡出了政治舞臺,徹底完成了父系氏族社會的迭代,而后開啟了幾千年女性卑微化的統治時代。
最近一部讓中國女性很有共鳴感的電影《出走的決心》,普遍性的反映了中國女性的心聲。籍此也希望更多女性可以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