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明清散曲選
- 王起主編 洪柏昭 謝伯陽選注
- 880字
- 2024-10-16 17:42:29
元代散曲
元好問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縣)人。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進士,歷任南陽、內鄉縣令與尚書省掾、左司都事員外郎等職。天興(1232—1234)初,入翰林,知制誥。金亡后不仕,致力于金代史料的搜集,編纂了《壬辰雜編》和金詩總集《中州集》。所作詩文,有《遺山先生集》傳世。另有詞集《遺山樂府》,少數小令曲是從詞集里摘錄的。
元好問是金元之際著名的詩人,他的詩多反映蒙古侵金戰爭中的殺戮、搶掠和人民在殘酷剝削下的痛苦,悲涼沉郁,富于現實主義精神。散曲僅存小令九首,顯然是受當時民間曲調影響,偶然染指之作。由于他是寫作這種新興歌詞最早的知名作家,故所作尚未完全跳出詩詞的窠臼,比之稍后的杜仁杰、關漢卿等人的散曲,就顯得不夠通俗豪辣。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窺見詞曲的遞嬗之跡。
小令
雙調·小圣樂 驟雨打新荷
綠葉陰濃,遍池亭水閣,偏趁涼多[1]。海榴初綻,朵朵蹙紅羅[2]。老燕攜雛弄語,對高柳鳴蟬相和。驟雨過,似瓊珠亂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幾?念良辰美景,休放虛過。窮通前定,何用苦張羅。命友邀賓玩賞,對芳樽淺酌低歌。且酩酊[3],任他兩輪日月,來往如梭。
元陶宗儀《輟耕錄》載:“〔小圣樂〕乃小石調曲,元遺山先生好問所制,而名姬多歌之,俗以為‘驟雨打新荷’者是也。”后人把這曲入雙調,并改調名為〔驟雨打新荷〕。現仍從《輟耕錄》,以〔小圣樂〕為調名,以“驟雨打新荷”為題目。吳梅《南北詞簡譜》:“此實為詩馀,故從無入套數者。”并以“人生百年有幾”以下為〔幺篇〕,甚是。句式:四五四、四五、六七、三五四,凡十句四韻。〔幺篇〕除換頭處改六字句,馀并同。
這首曲下片表現出濃厚的及時行樂思想,是作者在故國淪亡后消極心緒的反映。但上片寫初夏景象卻頗見功力:在涼風輕拂的池亭水閣一帶,綠樹成蔭,榴火飛紅,燕語蟬嘶,雨打新荷;既熱鬧,又幽靜,與“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同一境界。
[1] “遍池亭水閣”二句:指池亭水閣之處特別涼爽。趁,追逐。何承天《纂文》:“關西以逐物為趁。”
[2] 海榴:即石榴,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夏季開花,色深紅,故這里以“蹙紅羅”來形容它。蹙,縮或皺折的意思。
[3] 酩酊:大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