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 龍州土司和他的敕修報恩寺
- 作家trti8r
- 3576字
- 2024-10-16 07:54:41
宣德三年的春風,似乎并未能完全吹散前一年“宣德啟釁”留下的硝煙。
隨著戰爭的持續,大明王朝的軍隊在陳懷、劉昭等將領的帶領下,繼續在松潘、龍州等地與叛亂的番族進行著艱苦卓絕的斗爭。
明軍與龍州聯軍他們緊密配合,相互支援,士氣大振,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蠻族的圍攻在聯軍的猛烈反擊下逐漸瓦解,那些曾經囂張一時的敵人,如今只能四散奔逃,尋找著最后的避難所。
隨著戰火的逐漸平息,松潘之地終于迎來了久違的和平。王璽站在殘垣斷壁之上,望著這片曾經被戰火蹂躪的土地,心中充滿了復雜的情感。他看到了廢墟中的生機,聽到了遠處傳來的歡聲笑語,感受到了和平帶來的寧靜與安詳。他知道,這一切都是那些英勇犧牲的將士們用生命換來的,他們的名字或許不會被所有人銘記,但他們的功績將永遠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
王璽深吸一口氣,將這份感慨深埋心底。他明白,作為一位將領,他不僅要慶祝勝利,更要為未來的和平與安寧繼續奮斗。他轉過身,望著整裝待發的將士們,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他知道,只要他們團結一心,就沒有什么能夠阻擋他們前進的腳步。
史書記載,他們在圪答壩、葉棠關等地屢戰屢勝,不僅奪回了永鎮橋等戰略要地,還成功撫定了祈命等十族,招降了渴卓等二十余寨,使得松潘地區的局勢逐漸趨于穩定。
在這場漫長的戰爭中,龍州土司的兵馬同樣功不可沒。他們奉調出征,從涪江流域一路殺至岷江流域,所到之處,番族無不望風而逃。王璽,這位龍州土司麾下的勇將,更是率領著一千三百余名子弟兵,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屢建奇功。從圪塔壩到水圪埡,從五渡橋到三舍驛,再到黑松林等關口,他們一路披荊斬棘,勢如破竹,為明廷的平叛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而在這場戰爭中,王璽的名字也悄然崛起。他雖年輕,卻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和領導力。在多次戰斗中,他身先士卒,勇猛無畏,不僅贏得了將士們的尊敬和信任,也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最終,憑借著卓越的戰功和家族的傳承,他按例承襲了白馬土司的世職,成為了這片土地上的新領袖。
對于王璽而言,這不僅僅是一份榮耀和權力,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他深知,作為土司,他不僅要守護這片土地和人民的安全,還要維護邊疆的穩定和民族的團結。因此,在接襲土司世職之后,他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治理和防御的工作中去,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為這片土地帶來了長久的和平與繁榮。
宣德四年的春風里,大地回暖,萬物復蘇,山川間彌漫著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氣息。這一年,對于龍州之地的王氏家族而言,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時刻。王璽,這位年僅二十四歲的青年才俊,自上年襲任土司世職的那一刻起,便肩負起了家族與土地的重擔,他的心中既有對未來的無限憧憬,也有對先輩遺志的深深敬意。
王璽自幼便聽聞家族中流傳著關于祖塋風水的種種傳說,那是一片被群山環抱、藏風聚氣的寶地,據說能庇佑王氏子孫世代昌盛。然而,歲月流轉,世事變遷,祖塋所在之地漸顯頹勢,家族運勢亦似有微妙之變。王璽深知,遷葬祖塋,不僅是對先人的敬重,更是為了王氏家族的長遠發展。
于是,在襲任之后的第一件大事,王璽便決定延請錦城之名士——風水大師李士杰,前來平武勘查地形,以尋得新的吉壤。
李士杰,年逾五旬,須發皆白,卻精神矍鑠,一雙慧眼能洞察山川之靈,是蜀中公認的堪輿大家。
春日的一個清晨,陽光透過輕紗般的薄霧,灑在平武的青山綠水間。王璽親自率領家族中的長者,于城門外恭候李士杰的到來。隨著一聲悠長的馬嘶,一輛裝飾古樸的馬車緩緩駛入視野,李士杰身著青衫,手持羅盤,步下馬車,與王璽相視一笑,那份默契仿佛早已跨越千山萬水,心靈相通。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李士杰與王璽并肩踏遍了平武的山山水水。他們或攀峭壁,或涉溪流,每到一處,李士杰便以羅盤定位,細察地形,又輔以望氣之術,尋找那傳說中的龍脈所在。王璽則在一旁虛心請教,時而記錄,時而沉思,他的心中充滿了對未知的好奇與對祖先的敬畏。
終于,在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李士杰站在古城奉親山山巔之上,指著前方的一片幽谷,眼中閃爍著異樣的光芒。“此地,山環水抱,藏風聚氣,乃天然之吉壤也。”他緩緩說道,“若將王氏祖塋遷至此地,定能庇佑王氏家族子孫昌盛,福澤綿長。”
王璽聞言,心中激動不已,他深知這不僅是李士杰的專業判斷,更是上天對王氏家族的眷顧。于是,他立即著手籌備遷葬事宜,組織族人,精選吉日,準備古城奉親山的祖塋擴建與修繕工程。
宣德五年,春風再次拂過平武的每一寸土地,萬物復蘇之際,也迎來了王璽二十五歲的青春年華。這一年,對于王璽而言,是榮耀與責任并重的一年,他的名字與幾樁大事緊密相連,被歷史的長河深深銘記。
《薛氏宗譜》中簡短的記載“五年,禮部差官赍賞”,雖未詳述具體緣由,但足以想見,王璽或其家族因某種卓越貢獻或深厚功勛,獲得了朝廷的嘉獎。這份來自禮部的赍賞,不僅是對王氏一族的認可,更是對王璽個人能力與品德的肯定,讓他在土司之位上更加穩固,威望日隆。
同年,平武土司王璽懷揣著對家園的深情與對未來的遠見,毅然決定奏請朝廷筑建龍州城。這項浩大的工程,旨在將原本僅以木柵圍合的簡陋州城,改造成一座堅固的磚城。這不僅是為了增強防御能力,保護百姓免受戰亂侵擾,更是為了彰顯王氏家族的榮耀與平武地區的繁榮。王璽親自參與規劃,精選石材,招募工匠,歷經數月辛勞,一座巍峨壯觀的磚城在龍州大地上拔地而起,成為了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而在這繁忙的城建工作之余,王璽心中始終掛念著家族的根與魂——古城奉親山的祖塋。自去年籌備遷葬祖塋以來,王璽便深感責任重大,他深知,祖塋不僅是王氏家族歷史的見證,更是子孫后代心靈的寄托。于是,他決定在宣德五年正式開工建設古城奉親山的祖塋擴建與修繕工程。
王璽親自聘請能工巧匠,按照傳統禮儀與風水學說,精心設計施工方案。他要求工匠們不僅要注重外觀的莊嚴肅穆,更要注重內在的風水布局,確保祖塋能夠真正起到庇佑家族、興旺后人的作用。在施工過程中,王璽時常親臨現場監督指導,與工匠們共同討論每一個細節,力求盡善盡美。
經過數月的緊張施工,古城奉親山的祖塋煥然一新,規模更加宏大,氣勢更加磅礴。王璽親自撰寫碑文,銘刻家族歷史與先人功德,讓后世子孫能夠銘記于心,傳承不息。每當夕陽西下,晚霞映照在祖塋之上,那份莊嚴與寧靜便讓人心生敬畏,仿佛能聽到歷史深處的回響,感受到王氏家族千百年來的堅韌與輝煌。
宣德六年,春風和煦,萬物復蘇,龍州之地迎來了新的篇章。這一年,王璽二十六歲,正值青春壯年,他的每一個決策與行動,都深刻影響著王氏家族乃至整個龍州地區的命運。
隨著《明實錄·宣宗實錄》中“宣德六年四月乙巳,設四川松潘等處軍民指揮使司僧綱司,置都綱、副都綱各一員”的記載,明廷對松潘地區的管理策略逐漸清晰,不僅在軍事上加強了控制,更在思想文化上開始了深入的滲透。這一舉措,無疑是對氐羌系民族的一次重要整合,標志著明廷在該地區治理的進一步深化與細化。
而在這片土地上,王璽的身影同樣引人注目。
正月初八日,一個吉祥如意的日子,王璽正式啟動了王氏宗族祖墓地的遷葬儀式。這是一場莊嚴而隆重的儀式,不僅是對祖先的尊敬與緬懷,更是王氏家族對未來的一種期許與寄托。在王璽的精心安排下,祖塋從長惠山東遷至奉親山,新址依山傍水,風景秀麗,被認為是一塊能夠庇佑家族世代昌盛的風水寶地。遷葬之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王氏族人身著盛裝,手捧香燭,跟隨王璽與李士杰,緩緩步入那片被選中的古城奉親山幽谷。隨著祖塋的順利遷葬,整個山谷似乎都籠罩上了一層神秘而祥和的光輝。王璽站在新墳前,望著遠方連綿不絕的山巒,心中涌動著無限的感慨與希望。他知道,這不僅是對祖先的告慰,更是王氏家族新篇章的開始。
從此,王氏家族在王璽的帶領下,憑借著新祖塋的庇佑與自身的努力,逐漸在龍州之地嶄露頭角,成為一方之望族。而王璽與李士杰的這段佳話,也如同那山谷中的清風一般,穿越時空,流傳至今。
遷葬儀式之后,王璽深知記錄歷史、傳承文化的重要性。他特地延請了當地著名的儒士孟城王命,撰寫了一篇遷墓記事的文章。這篇文章不僅詳細記錄了遷葬的過程與細節,更融入了王璽對家族歷史的深刻理解與對祖先功德的崇高敬意。文章語言質樸而深情,字里行間透露出王氏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蘊與不屈不撓的精神風貌。
為了永久銘記這一歷史事件,王璽還下令立下了“龍陽郡節判王氏宗親墓誌碑”。這塊石碑,選用上等石材,雕刻精美,碑文由孟城王命親筆撰寫,字跡工整,筆力遒勁。它不僅見證了王氏家族祖墓的遷葬過程,更成為了王氏家族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載體。
歲月流轉,時至今日,“龍陽郡節判王氏宗親墓誌碑”依然屹立在奉親山之上,絕大部分文字保存完好,仿佛在訴說著那段遙遠而輝煌的歷史。每當后人前來祭拜祖先之時,都會駐足凝視這塊石碑,感受那份穿越時空的震撼與感動。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王璽,他的智慧與遠見、勇氣與擔當,也將永遠鐫刻在王氏家族的歷史長卷之中,成為王氏后人學習與敬仰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