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 龍州土司和他的敕修報恩寺
- 作家trti8r
- 2454字
- 2024-10-14 07:17:47
第10章
公元1374年,大明洪武七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也是白馬王氏土司家族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關鍵時期。這一年,明帝國的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鞏固對邊疆地區的統治,并巧妙地運用了“分而治之,各襲其職”的策略來管理白馬王氏土司。
《龍陽郡節判王氏宗親墓誌》碑的記載,為我們揭示了王祥在這一時期的重要身份轉變。隨著龍州衙門的改設,王祥被正式授予從仕郎判官職,這不僅是對他個人能力的認可,也是明朝政府對王氏家族在龍州地區影響力的肯定。王祥的任職,標志著王氏家族在龍州的政治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同時也承擔了更多的責任與使命。
而《清史稿》中的記載,則為我們提供了另一個視角來看待這一時期的歷史。陽地隘口土長官司的設立,以及王思恭、王思民兄弟分別被授予長官司和判官之職,進一步印證了明朝政府“分而治之”的策略。通過分別授予王氏家族成員不同的官職,明朝政府既保持了對王氏土司的有效控制,又避免了權力過度集中可能帶來的隱患。這種策略不僅有利于維護邊疆地區的穩定,也促進了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多元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王祥的判官職,還是王思恭、王思民的長官司與判官之職,都是明朝政府對邊疆少數民族土司制度的一種延續和完善。土司制度作為明清時期邊疆治理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授予當地少數民族首領官職,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自治,既保留了他們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傳統,又確保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
1378年,洪武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充滿軍事行動與邊疆治理的年份。這一年,薛文勝在這一年奉總兵官耿忠之命,率領軍隊遠征松潘。這場遠征不僅是一場軍事行動,更是一次對邊疆地區的深度介入與治理。薛文勝在征途中,不僅成功安撫并招撫了雪欄關、白馬路等十四處番牌(即少數民族地區),還招降了眾多生番(即未歸化的少數民族),展現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與外交手腕。此外,他還奪得了數段番地,并將其中的一片更名為太守壩,以紀念此次征戰的勝利與犧牲。在這片土地上,薛文勝還安葬了陣亡的弟弟薛文廣等四位將士,并勒石銘記,以示永志不忘。
值得注意的是,這段史料中提到的“白馬路”這一專用名稱,至少在明初就已經在使用了。這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關于地名沿革的線索,也反映了當時白馬地區在邊疆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與此同時,白馬王氏土司也在這一年奉調遠征松潘。這一事件與薛文勝的遠征相呼應,共同構成了明朝初期對松潘及周邊地區的一次重要軍事行動。白馬王氏土司作為當地的重要力量,其參與遠征不僅體現了明朝政府對邊疆地區的重視與依賴,也彰顯了王氏家族在維護邊疆穩定與安寧中的重要作用。
1381年,洪武十四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年份,特別是對于明朝的邊疆治理與土司制度而言,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明朝政府在西南地區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不僅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控制,還進一步細化了土司制度,促進了多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明實錄·太祖實錄》中的記載,詳細描繪了洪武十四年正月乙末這一天,明朝政府在松潘地區設立安撫司的盛況。龍州知州薛文勝被任命為安撫使,負責該地區的安撫工作,其品秩為從五品,顯示了朝廷對此次任命的高度重視。同時,明朝政府還設立了十三個長官司,包括勒都簇、阿昔洞族、北定簇、牟力結族、路匝族、祈命簇、山洞簇、麥匝簇、者多簇、占藏先結簇、包藏先結簇、班班簇以及白馬路簇,這些長官司的副長官由當地土酋傅益雪南等人擔任,品秩為正七品。這一系列的舉措,不僅加強了明朝政府對松潘及周邊地區的統治,也體現了“分而治之,各襲其職”的土司管理策略。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明史·四川土司》中提到的“白馬路”這一族群名、地域名及地緣部落名。它不僅是白馬人的聚居地,更在明朝的土司制度中占據了重要地位。白馬路簇的設立,不僅是對當地白馬人族群的一種認可與尊重,也是明朝政府通過土司制度加強邊疆治理的具體體現。
此外,《龍陽郡節判王氏宗親墓誌》碑中的記載,為我們揭示了白馬王氏土司家族在這一時期的傳承與變遷。王璽的父親王思民作為王氏土司的重要人物,不僅繼承了父輩的基業,更在后來的歷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諸長官司每三年入貢,賞賜如例”,這是明帝國中央政府對土司朝貢制度的一種制度性設計。這種朝貢制度不僅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土司的控制與管理,也促進了邊疆地區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通過朝貢與賞賜的往來,土司們既表達了對中央政府的忠誠與臣服,又獲得了政治上的認可與經濟上的支持,從而實現了邊疆地區的長期穩定與發展。
1387年,洪武二十年,《薛氏宗譜》中的記載,為我們揭示了平武土司在邊疆治理中的又一次勝利。這一年,平武土司成功地將侵擾的番夷驅逐至白草地區,并奪取了一塊名為“樂坪”的土地,這塊土地在白馬語中被稱為“俄洛”,其地理位置正是今天的平武縣城所在地。這一勝利不僅鞏固了明朝在西南邊疆的統治,也展示了平武土司在維護地方安寧中的重要作用。
時間轉至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這一年對于龍州來說,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根據《明史·地理志》的記載,龍州在這一年的九月被改設為龍州軍民千戶所,其治所也經歷了兩次遷徙。最初,龍州的舊治位于江油縣的雍村,但在洪武六年時,治所被遷移到了青川守御千戶所(即今四川省青川縣清溪鎮)。而到了洪武二十二年,治所再次遷徙,最終定在了盤龍壩箭樓山之麓,也就是今天的平武縣城所在地。這一變遷,不僅反映了明朝政府對邊疆地區治理策略的靈活調整,也見證了龍州地區歷史發展的滄桑巨變。
同年,白馬王氏土司也展現出了其強大的軍事實力與治理能力,成功地平復了松潘地區的番亂。這一勝利,對于維護邊疆穩定、保障民生安寧具有重要意義。
到了公元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白馬土司王思恭更是立下赫赫戰功。據道光《龍安府志》記載,王思恭在這一年不僅克服了松州(今四川松潘縣),還成功捕剿了元末紅巾軍余部首領田九成。田九成自號“漢明皇帝”,以“龍鳳”為年號,在漢中、蜀北地區武裝割據,對明朝的統治構成了嚴重威脅。王思恭的這次行動,不僅徹底清除了這一地方割據勢力,也進一步鞏固了明朝在西南邊疆的統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