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深夜 回憶 孤獨
書名: 生活隨筆,吾的散文與詩歌作者名: 米其林墊底廚師本章字數: 2925字更新時間: 2024-10-02 02:33:54
夜半,有些睡不著,起身打開電腦,屏光照著我的臉,屋子靠著街邊,窗外時不時傳來汽車經過的聲音,而立之年,依舊依舊一個人。
有些迷茫······
最近整個人都沒有生氣,精神與肉體不知是走岔了路還是怎么著最近總是有些不盡如人意。
不管是在等紅燈,還是在休息室接水的間歇,稍一停留就沉浸在了過去的回憶里。
在那人生岔路口,回想那一個個影響一生的抉擇,我總是摒棄了簡單選項選擇了更曲折蜿蜒的那一項,以至于如今總是要艱難前行。
人總是會在不經意間就輕描淡寫地做出將影響未來許多年的決定。
漂泊。
身如浮萍,卻又不似蒲公英隨風起,隨遇而安。
近多年,到處行走停留,大城小城,西北邊城,江南水鄉,步履匆匆,不曾停駐。
許是隱藏于身心中不愿面對過往的那一面作祟,亦或是些許文青的毛病,更多或許是害怕,害怕在一個地方過多的流連,身后那個破碎的過去會追過來,總以為年輕時的自己是希望行在路上去觀那旅程的風景,不愿在一個地方過多停留,孑然一身,輕車簡從的灑脫,回過頭來其實是與過去的那個自己的追與逃。
索性明日無事,也就坐下來借這二三文字度過這溫和夏夜。
長路漫漫,聽風吟,且徐行。
小說很狗血,但生活有時候比小說更狗血,我的過去就是各種狗血劇情的大雜燴,單獨拿出來可以寫單章,結合起來卻又構成了如今我的普普通通的生活。
母親還在的時候,我喜歡雨,她不在了,我也就不喜歡了。
我出生在西北的農村里,對于遠方的認知局限于那一本本書籍的紙頁里,初中時候,母親在一個午后離開了,常年的勞作摧殘下,得不到休養的單薄身軀在那一日崩潰了,至此之后,在統計個人信息的時候,家庭信息的那一欄都變成了單親。
幾個舅舅過來張羅了母親的喪事,那幾日人來人往,下了葬,才安靜下來。
母親的離去并不能阻止生活的繼續,但卻足以改變許多事情,父親在安穩了一個月后又開始不著家了,每天都臨近深夜才回來,就好像一個陌生人離去了一般,對于他的生活沒有絲毫影響。
我不理解,也不明白,這之后我開始嘗試很多以前從不去接觸的東西,做以前目前口中壞孩子才會做的事情。
之前學業還不錯,學校離家也沒有特別遠,每天的最后一節課都是放學生在那自習,偶爾開開班會,在老師的放縱下,這個時候我都是回家的,幫家里收拾農活,收風口,放卷簾,摘葉,灌水;再有時去谷場堆放建材的那邊幫忙,一車二十,卸一些瓦片,塑材之類的,諸如此。
生活是有慣性的,在這種慣性的影響下,捱到了臨近放假,那一天很突然,我在院子里拿著水管呲著那一叢叢韭菜,陽光從棗樹的枝葉間穿過在地上留下斑駁,一瞬間那遲來的悲傷就從心底,從腦海深處涌了上來。
我想去看看她,我這樣想,也這樣做了,家里有輛自行車,那天我就那么蹬著自行車上了山,也是昏了頭。上了山,路況很差,也很遠,我迷路了。看著周圍,總感覺這也熟悉,那也來過,直至筋疲力盡。許是沒到時候,不讓我去看她,我這樣安慰自己。
這個時候約莫是初三上半學期,我搬了凳子跑到了后排,為后排帶來了許多不曾有過的關注,也招來了不少“仇恨”。到了后排只能說新世界的大門開啟了:看不完的小說,玩不完的游戲,聊不完的八卦,嗯,還有老師扔不完的粉筆頭。
周末隨著他們出去瘋玩,偷偷騎摩托車,感受那種油門擰到底所帶來的速度的快感,聽著發動機的咆哮很開心;或者整夜的去上網,第二天在上課時“搖頭晃腦”;時間就那么偷摸著過去。
父親還是老樣子,不怎么管我,但不同的是,我多了一個阿姨;到現在我依舊記不清這個阿姨的臉;臨近中考,似乎每個人都開始焦慮起來,而我還是打不起精神,在旁人看來這個樣子當然不行,于是班主任開始時不時的找我聊天,具體聊的什么已經不記得了,只是將那最后一次聊完后失望的眼神記得很清楚;但對于彼時的我而言肯定是沒什么用的,之后雖然成績暫時沒有太大波動,結果卻已經注定了。
中考結束,勉強考進了重點班,但當我去看望老師時,還是從他眼中看到了些許失望,他覺得我應該可以考的更好的,小城里只有兩所高中,我去了那所年代比較久的。去了后才知道相較于另一所,這個學校可能有些差距,也就是風景不錯。
于是似我這般的孩子在那個年代便是稀里糊涂的升了學,進入了高中。
三年高中,三年住校。
高中了,那位阿姨開始長期的出現在了我的生活中,她在城區那邊有戶房子,父親領我過去說以后你放假可以住這里,就別回老家那邊了,來回太麻煩了。我又一次思念起了母親。
回想起來,那時的高中生活是混亂的,有很多話要講,又不知道從哪講起,就像調酒要選擇一種酒作為基酒,然后再添加其他配料一樣;我的這款酒卻因為基酒的選擇過于多而沒法準確的提供基于主調的酒。
新的班主任是教數學的,嘴角有道疤,看起來很是兇神惡煞,更惡劣的是有時上課時向前排飄來的酒氣,是的,他會喝完酒來上課。
讀高中是比較花錢的,學費,雜費,教材費,住宿費,以及涉及到腸胃的生活費,同時課業也更加繁重,不再似從前那般翻翻書就能考很好。
為了能有些余錢,我在食堂幫忙出餐,就是休息時間少了些,偶爾撞見老同學以及新同學,讓人有些局促,但是能管飯,挺好。
高中校服統一,能在校外訂,我買了兩套換著穿,平時也不怎么出學校,簡簡單單,學校前面是繞著湖的一大片荒地,周末不回去,我常去去那邊溜達。
說來慚愧,開學許久班上還有許多面孔我叫不出來名字,后排有個小姑娘,個不高,有著一點嬰兒肥,留著平齊的劉海,很活潑,很慶幸因為她課間有了許多歡樂。
農家出來的孩子受限于出身和部分經濟因素普遍眼界和氣度都會局限于自身階層,再加上一些原生家庭的影響很難掙脫原有的桎梏。
及至高二,在這個時候,要面臨一個選擇,也就是分科。
那時我并不太懂文科理科代表著什么,覺得其并無分別,因為我的課業極為均衡,不存在所謂的偏科,而那個時候為了照顧偏科的學生,陰差陽錯排座位時將我與那個女孩排到了一起。
由此,有了一段青澀的愛戀,直至現在依舊讓人不舍得忘記。
她是那種典型的文學范女生,語文滿級,數理零級,極其偏愛兩位詞人,一位是納蘭性德,另一位是李清照,她熟悉這二位詩人的全部,并將其帶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疊疊寫滿這二位作品的明信片就是她給我留下的。
初時,她每天給我講各種文學故事,講女生八卦,講她喜歡的手鐲樣式,講家里人惹她不開心了,我都是靜靜聽著,在那發呆。她會問很多很多問題,對數字和公式的認知和理解隔著一層厚厚的壁障,我很苦惱,我不知道怎么教會她,有時一著急,她會看著我著急的樣子發笑,我喜歡她的笑。
分班了,我選擇了文科,于是,我看到了她驚訝的表情。
我想我是孤單的,因為除了她,我沒有更多朋友,有也記不得更多。
但她不是。
她有很多的他和她,有愛著她的父親母親。
于是,在我明白這一點后,我又搬起了凳子走向了后排,靠窗的那個拐角處。
到后來,忙碌的高三,再到高考,大學,工作,太多太多,這沉積的記憶一下子被攪和起來。
天快亮了,路邊汽車來回駛過的噪音打亂了我的思緒,今天就先到這里了。
不知道從哪看到的一句話挺有意思的:人不能同時擁有青春和對青春的感受。
隨著年齡的上漲對這句話的感受也就越發深刻,青春是一條蜿蜒的河流,期間遇見高山陡崖,叢林草甸,一點也不影響它隨著時光的流逝不斷向前最終流向名為蕓蕓眾生的紅塵大海。
說來很是后悔,沒來得及對母親說我愛你,分別時沒來得及對她說喜歡她。
世界日新月異,而我卻停留在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