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在城市中騎車漫游,品賞城市風貌,尋味特色美食。不知不覺中,我突然發現,自己對這個城市是如此熱愛,如此眷戀,如此氣脈相投。因了地方水土的滋養,我越來越成為這個城市不可分割的一分子。而城市給我的感覺則是安逸、寧靜、樸實而向上。這里有勤勞的人民,有厚重的歷史,有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
一
燴面
家附近有一個燴面館,騎車10分鐘左右就到了,是一家開了三十年的老店。
我喜歡休假的時候去品嘗美味。
店老板是一個精致靚麗的女人。飯點的時候,她總是坐在店里或悠閑地剝蒜,或充人手上菜。
店內有現切羊肉與各式菜品,價格中高檔位。燴面分大中小碗。一般中碗的量對我是足夠了。
無需很長的等待時間,燴面上桌了。
剛煮的緣故,湯面很燙,需耐心等待片刻。面湯底是白色的,散發著羊羹的醇香。碗內有兩個雪白的鵪鶉蛋,隨著筷子的拌動起起伏伏。面內搭配有細切的豆腐絲與粉條,豐富著燴面的營養。綠色的香菜撒在三四片薄薄的羊肉上,與兩顆鮮紅的枸杞爭奇斗艷,激起人無盡的食欲。
舀一勺湯慢慢吸入,鮮香的滋味頓時彌漫口腔。面寬約大半寸,整根下入。挑起油亮的面咬上一口,真是軟滑筋道,伴隨著菜品與羊湯的美味,讓你忍不住開懷饕餮。
這家的羊肉燴面遠近聞名,號稱**第一。有一次在市內閑逛,看到另一家掛有“**第二”的牌子,我不禁莞爾,這是甘拜下風了嗎?我入店品嘗,口味確實比第一的稍遜。
喜歡這家店,是因為這個店記載了我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階段和事件,在我的生命歷程中留下了重要的印跡。每每親人相聚,友朋相歡,亦或自己心有所思,勞有所得,來此將情感與美味做一次深度融合,燴面便成為歲月中無法釋懷的記憶聯結。
這個小城因為這家店的存在而變得溫馨可人,可能越是家常的東西,越是飽含百姓情懷吧。
二
涼皮
第一次吃涼皮還是在我上初中的時候,記憶中家附近有一個菜市場,有個賣涼皮的攤,當時我偶爾吃了一次,并沒有留下很深的印象。朋友說好吃也沒有激起我很大的興趣。
后來在這里生活久了,涼皮漸漸成為我必不可少的美味飲食。而這個城市也慢慢因涼皮被傳播開來。
如今,大街小巷都能找到涼皮攤或涼皮店。無論男女老少都充滿了對涼皮這道小吃的熱愛。
涼皮之所以能夠成為這個城市的名片,在于制作工藝的改進。由于此地人員匯雜,涼皮從開始的發源地陜西、青海傳入后,經民眾多方改良,在此地形成了面筋、味鮮的獨特口感,創建了當地專有的飲食文化。
在這里,每家涼皮的品味是不同的,獨具特色,但因地域的統一,涼皮又有著共同的風味,由此遠近知名。
每每炎熱的夏季,吃碗涼皮開胃是大多數人的佳選。我總是找一家可意的店,看著老板調制好后,享受美味。
老板從摞得厚厚的涼皮層上,輕輕揭下一張放在案板上。圓圓的涼皮皮面完整,顏色微黃,呈半透明狀,新鮮油亮。一陣快切后,老板用手撩起展勻,放入碗中。依次加入面筋、黃瓜絲、料汁、芝麻醬、花生碎、蒜液,最后應顧客需求,加入蔥綠的香菜和油炸的紅艷的辣椒。這樣一碗涼皮便制作好了。對我來說,辣椒雖然看著一大勺,但辣度卻掌握得剛剛好。
挑起涼皮,將調料拌勻,開吃。涼皮入口,軟麻鮮香、筋道爽滑,讓人未曾入肚,便忍不住再吃第二口。三下五除二,不一會兒,一碗涼皮便只剩醬色的汁液了。慢慢啜飲,直至碗面朝天方肯罷休。如果搭配一個燒餅或肉夾饃,人間至味,不過如此。
除了涼調,還有裹涼皮。制作方法如下:
一張涼皮展勻。在一個調制盆中加入面筋、黃瓜絲、芝麻醬、料汁、辣椒等拌勻,倒在涼皮上,用手攤開抹勻。對向兩邊往中線折疊,蓋住菜面,然后輕輕壓一下,使皮面沾抹上調料入味。再從側面將涼皮卷起,裝入袋中。這應該是個技術活,制作時既不能使涼皮破開裂口,又要確保料菜適當,吃起來可口。不知為什么,當地裹涼皮的價格都稍貴于調涼皮。根據顧客的食量和偏好,還有大裹、小裹,厚涼皮,薄涼皮多種吃法供選擇。
這里一年四季都售賣涼皮。針對部分人士的特殊需求,還開有熱涼皮店。制作方法相同,不過調好的是有溫度的涼皮,吃了讓人不至于覺得寒涼,冬天的生意超級火爆呢。我喜歡去的一家店已開30年了,老板是四川人。之所以不涼,說是將現做的涼皮用熱水煦著的緣故,方法是自己研究琢磨的。后來去品嘗,發現他們還用熱湯汁調味,來確保涼皮的和暖養胃。目前這家店市內已開設數家分店。
記得去年市里為招商引資,開了一個盛大的涼皮節,各家店鋪施展絕技,營聲造勢,很是熱鬧了一番。政府有關部門在高鐵站做活動,向進出站乘客贈送涼皮,進行城市宣傳。還有人為涼皮制作了專門的歌曲廣泛傳唱。涼皮效應逐漸擴大,為城市發展增光添彩。
涼皮在這個城市也已登大雅之堂。遇有貴朋婚宴,酒桌上必有一道菜品—涼皮,并且深受群眾喜愛,吃得最快最干凈。遇有遠途出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人們也都帶上幾份新鮮涼皮饋贈親友。這里創立的幾家品牌店,每天熙熙攘攘,客流不斷,店面一擴再擴。誰都不會想到,涼皮作為一道小吃,竟會產生如此大的社會影響力。
現在,過上一段時間,我都會吃碗涼皮打打牙祭。那種特別的滋味口感,讓人欲罷不能。
我愛吃涼皮,我更愛我的第二故鄉。
三
燒餅
你吃過金黃香甜的燒餅嗎?
在這個城市的繁華道口,散布著現烤現賣的燒餅攤。燒餅是人們普遍喜愛的面食。
今天騎車買菜回來的路上,我不禁又被誘人的燒餅吸引,駐足在一個白色的圓圓的燒餅爐前。爐腔在炭火的烘烤下散發著熱氣,一陣陣麥香飄蕩在空中。一個二十多歲的小伙子正在忙著打燒餅。
他揉著一團發過的面。案板上放著各樣器具。我仔細看他如何制作燒餅。
只見他將揉好的面劑子摁扁,掰開,加入據他說是幾十種味料制作的調餡。接著抹勻壓平,將餅邊用手壓出花紋,接著再將餅在油滑的糖稀盤子里繼續摁壓至扁平,周邊壓花。糖稀是用白糖、冰糖和蜂蜜按一定比例熬制而成的粘液。然后將上部餅面用手沾滿潮潤的白芝麻。芝麻是預先用水沖發,放在一個碗中的。另一面點染糖稀后,將燒餅芝麻面朝外,貼入圓圓的炭火爐頂部。爐子底部是燃著的一個個雞蛋大小的炭球,爐子穹頂看起來較光滑,燒餅卻貼的結實,不會掉下來。爐腔溫度很高,不一會燒餅的芝麻面慢慢鼓起,餅在爐壁和爐腔兩面溫度的發力下被烤熟,于是燙熱的香酥可口的燒餅就做好了。此時,出爐的面餅軟硬適中,芝麻也正好呈現出香噴噴的金黃色,十分誘人。爐腔可同時烤數個燒餅,接替作業。
“真好看!”我不禁贊嘆。“你的手藝是祖傳的吧?”我忍不住問道。
小伙子靦腆地一笑,說道:“是和朋友學的。”
“那你是得到朋友的真傳了呢。”
“嘿嘿……”小伙子有點不好意思。
“一天能賣多少個?”我問。
“好的時候七百到八百個,玄(方言:差,不好的意思)的時候賣四、五百個。”
“這么多啊。”我不禁驚訝。由此可見這個城市的人們對燒餅的鐘愛。
看他戴著套袖,我問:“爐溫這么高,會不會被燙?”
他一邊貼燒餅,一邊坦然地說:“不挨上多少回燙可練不出手藝。”
那被套袖遮住的胳膊上應該有很多傷疤吧,我想。
“給我兩個吧。”我付了四元錢。小伙子欣然麻利地為我裝好。
從前買燒餅,我一般拿了就走,從未了解過燒餅背后的苦辛。我們總是愿意品嘗香甜,卻很少體會香甜中凝結的勞動和汗水。然而今天握在手中的熱乎乎的燒餅,對我來說,有了別樣的滋味。尤其是當晚上8點我又經過這里時,看到那個燒餅攤的燈依然執著地亮著,心中不禁感喟,幾百個燒餅的打造,是日以繼夜的拼搏與勞作啊!
四
胡辣湯
提起河南,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胡辣湯了。我所在的城市街巷,不時便能看到賣胡辣湯的店鋪,且往往打出“逍遙鎮胡辣湯”的招牌。逍遙鎮,光聽名字便能給人很神仙的感覺,湯一定好喝嘍。外地朋友來訪,最想品嘗的就是胡辣湯,我總是盡力滿足他們的心愿。其實胡辣湯在本地是很普遍的存在,象包子、饅頭般被人需要著。幾乎所有的早餐店都賣胡辣湯,市場餐點便民的小攤也隨處可以買到。它雖然名氣很大,卻又沒有高高的架子,就是如此家常而易得。
周末,我喜歡騎車去鄰縣游覽。累了,便找一家酒店住下來。第二天一早繼續在縣城區內騎車閑逛。我喝過印象最深、最美味的胡辣湯便在這里。
那是一家臨河的店。
店門口,一名年輕的女子烙著蔥油餅。調好的面糊倒在燙熱的鏊子上,加入蔥花,撒上調味料,打入新鮮的雞蛋,抹勻。在火力的作用下,面糊逐漸凝結為面餅。待餅花顯現,翻面接著加熱,直至餅身微黃,酥軟噴香的蔥油餅便出鍋了。根據顧客需要,切成大小不一的餅塊售賣。
旁邊有一個高高的籠屜,賣現蒸的各種包子。羊肉的,蔬菜餡的,花樣繁多。
進入店內,映入眼簾的是一口巨大的鍋,鍋內便是熬制好的醬黃色的胡辣湯了。男主人站在鍋前,隨時準備為顧客盛碗。一聽到招呼,他便拿起大勺,攪幾下,舀起濃冽的湯。散發著熱氣的餐室頓時彌漫著香料混雜的芬芳。
我要了一張蔥油煎餅,一碗胡辣湯,找了張干凈的桌子坐下來。這時又進來幾個顧客,一看就是當地人,也都點了胡辣湯,開始有滋有味地過起早來。
他家的胡辣湯真是味道鮮美啊。應該是用心經營很多年才積累下來的手藝。那一口大鍋堂內一擺,便讓人感覺很不簡單。不知放了什么佐料,湯汁口感細膩香滑。湯內添加有面筋、海帶絲、大豆、牛肉、花生等多種菜品,配上蔥油餅特有的咸香,一頓不足十元的早餐真是讓人過上了仿若神仙般的日子。縣城愜意安寧的生活就這樣每天從美味的早餐中啟動起來。
小城寧靜休閑,生活紛然有序,每個人的臉上掛著悠然而滿足的微笑。我在想,這種幸福安康的感覺是來自蔥油餅或胡辣湯嗎?亦或還有,緣于那輪溫暖有光的太陽呢……
五
羊肉湯
天氣寒涼的季節,能夠喝上碗羊肉湯是多么地舒坦愜意。
城區有一家知名的羊肉湯店“馬家羊肉湯”,也是三十多年的清真老店了,生意一年四季火爆。
喝羊肉湯要盡量趕早。原因是為防止干鍋,羊肉湯在燒賣的過程中,店家會一直添水,如果去晚了,味道不免寡淡。所以我總是一大早趕去品嘗美味。雖然這樣,等到了那兒你就會發現,早有食客或坐路邊,或在店內欣然享受羊湯的鮮美了。
這家店在幾十年的發展中,盡管仍在原址,營業面積卻一再擴張,已有最初的兩倍大小。店外慣例有一個燒餅攤。燒餅現打現賣,新鮮暖熱。餅面大而圓,通體金黃,外酥里嫩,其中一面布滿誘人的白芝麻,二元五角一個,是羊肉湯的最佳搭檔了。
進入店內,側面售賣處支著一口直徑一米寬咕嘟沸熱的鐵鍋,白色的濃湯中裸露出大塊帶肉的羊骨,經過長時間熬煮,散發著羊肉的鮮香。一碗羊肉湯價格不一。根據肉量的多少,有15元,20元,30元,40元等供選擇。我要了20元價位的。年輕的男服務員聽到指令,快速端過一個放了熟羊肉切片的碗,盛入滾燙的羊湯,加入蔥圈香菜,由外面的人接應端上餐桌。
餐桌上擺放著一碗經辣椒炮制紅艷油亮的羊脂,一碗干辣椒面,一盞蒜汁壺,還有一碗雪白的鹽,供食客根據自己口味任意添加。
端來的羊湯繚繞著熱氣。乳白的湯在青綠蔥花的映襯下散發著誘人的光澤。輕輕噓一口,羊湯咸淡適宜,汁濃味鮮。20元價位的羊肉量對我來說剛剛好。羊肉滋味醇香、綿軟易嚼,鮮爽可口。搭配燒餅那滿是芝麻香味的佐餐,這一頓飯真是讓人吃得酣暢開懷,心滿意足。如果喝完湯你還覺得不過癮,那好,可以再來一碗,而且是免費續湯,直到你吃個飯飽肚兒圓。
喝完羊肉湯,清晨寒涼的感覺頓時一掃而空。身體溫熱,氣血充沛,神清面爽,整個人充滿了奮發向上的昂揚活力。
今天車公子和我來趕了個早,想著再為老母帶一罐羊肉湯嘗鮮。店家特意多加了幾勺濃湯,那份善意讓我感動。這個城市的人兒啊,就是如此坦誠而貼心,無時無刻不經意間于細節處傳遞著溫暖與真情……
六
壯饃
說到壯饃,必與八公橋這個地兒相聯系,正如提到胡辣湯,必是逍遙鎮的才是正宗一般。
八公橋在哪里我著實不知,但壯饃售賣點卻遍布市內大街小巷。上下班路上,買一塊壯饃充饑,是當地居民的首選。那油煎的厚餅,裹挾著肉的醇香,好吃又飽腹,美妙的滋味讓人咂摸不盡,回味無窮。
休閑的假日,我騎著單車進入一個集市。百姓們約定俗成這一天在這里相聚一起,售賣衣服、零食、農具,蔬菜等各種用品,熙熙攘攘,你來我往,熱鬧非凡。在一處街邊,夫妻兩人正忙著賣壯饃。
妻子在揉發好的面。面團均勻后,用搟面杖搟出兩個圓圓的厚些的大餅。然后在一張餅上放入盆中調好的餡料。餡有豬肉和牛肉兩種,是用香料、姜等各種調味品拌勻后,加入切碎的大蔥和泡發的撕成小塊的粉皮,與肉餡攪拌好,放置一旁備用。妻子將餡料平攤在一張面餅上,然后用另一張面餅把餡蓋住,最后捏好兩張餅的邊縫,就此一個40公分大小的壯饃坯就做好了。
接下來就是煎壯饃了。旁邊有兩個半米寬的大平底鍋正同時煎制。丈夫在鍋中倒入大豆油,大約有一鍋底的量。油在鍋底煤球的加熱下開始滋滋做響。待到溫度合適,丈夫將餅放入鍋中,蓋上鍋蓋。幾分種后,打開鍋蓋,看到的壯饃已是油光發亮,顏色微黃了。翻面繼續煎烤,直至厚厚的餅皮色彩焦黃,餅花朵朵,餅身肉香四溢,一個大壯饃就可以出鍋了。
切壯饃也有學問。只見丈夫將燙熱的壯饃端上案板,先是中切,一分為二。接著應客人要求,將兩半分部位、大小進行切割售賣,切好稱重的壯饃用油紙包扎后裝袋,顧客便可以品味美食了。切開的壯饃,可以看到熟透的一層層的餡料。粉色的肉、綠色的蔥花與松軟的漿皮夾雜著香氣交合在一起,勾得人垂涎欲滴。
拿到手的壯饃有點熱。但此時也最為新鮮可口。待稍涼一些,咬一口餅細細咀嚼,粉皮的軟糯,大蔥的芬芳與肉的鮮嫩頓時讓人齒頰留香,忍不住大快朵頤。不知不覺間,一塊餅便所剩無幾了。
若是古代,行者吃了壯饃定能多趕幾里路吧,真的很擋餓。由此想到“壯饃”名稱的由來,應寓意人吃了身強體健、力大無窮,成為虎虎生風的壯士吧。這是人們多么樸素的愿望啊。
壯饃已成為這個城市的專有代名詞。這款美食,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在時間的長河中延續流傳。它融匯了地方特色,寄寓著理想祈望,必將于技藝的傳承中,持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