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措施

面對就業形勢的新變化和新挑戰,我國把就業作為重中之重,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根據《教育部關于做好2022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當前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主要有以下一些政策措施。

(一)完善市場化社會化就業促進機制

完善市場化社會化就業促進機制的具體舉措有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校園招聘市場建設

各地各高校進一步發揮校園招聘主渠道作用,切實加強校園招聘市場建設,建立完善就業資源開發機制,充分發揮專職就業工作隊伍和黨政干部、校友的積極性,千方百計拓展崗位信息來源。高校通過組團、聯盟等方式開拓就業崗位,推動校內校外就業資源共享。教育部會同相關部門、地方政府,發揮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委員會作用,建設、打造一批全國性、區域性、行業性大學生就業市場。

2.促進網絡招聘市場建設

教育部升級打造“24365校園網絡招聘服務”平臺,引入優質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行業協會等,深入實施“崗位精選計劃”,推進就業信息聯通共享。各地各高校組織就業工作人員、畢業班輔導員和求職畢業生注冊使用 “24365智慧就業平臺”,加強線上服務聯動。高校大力推進校園網絡招聘市場建設,建設并維護本地和本校用人單位需求庫、畢業生求職意向庫等,及時發布專業設置信息和生源信息。高校還積極開展網絡招聘服務,鼓勵用人單位通過線上宣講、遠程面試、網上簽約的方式開展校園招聘,促進線上線下招聘相結合,提高招聘成功率。

3.鼓勵中小企業更多吸納高校畢業生

各高校為中小企業進校招聘提供便利,不設置限制條件。教育部會同相關部門、大型平臺企業,舉辦“全國中小企業人才供需對接大會”“全國中小企業網上百日招聘高校畢業生活動”“全國民營企業招聘月”等活動。各地積極配合本地相關部門加大對中小企業支持力度,推動企業和高校畢業生用足用好稅費減免、創業擔保貸款等支持政策,創造更多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對符合條件的高校畢業生按規定給予社會保險補貼和職業培訓補貼。

4.促進創新創業帶動就業

各地各高校加大國家創新創業政策落實力度,加強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建設。大學科技園、創業園、創客空間等積極向高校畢業生提供場地優惠和專業化孵化服務,指導創業團隊爭取各類創業優惠政策,促進創新創業項目落地發展,舉辦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切實發揮大學生創新創業帶動就業作用。大學生創新創業信息服務平臺優化升級,提供創新創業相關政策發布、解讀、項目對接等服務。雙創導師深入校園進行政策解讀、經驗分享和實踐指導,支持大學生返鄉創業、到基層創業就業。

5.支持引導靈活就業

各地各高校積極挖掘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中的就業機會,引導畢業生在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等多個領域靈活就業。高校配合有關部門完善靈活就業社會保障政策,切實維護高校畢業生勞動保障權益。各高校還組織開發了一些面向市場的培訓項目,開展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新職業技能培訓,增強畢業生就業能力和競爭力。

(二)充分發揮政策性崗位吸納作用

充分發揮政策性崗位吸納作用的具體舉措有以下幾個方面。

1.健全畢業生基層就業支持體系

國家和地方進一步完善并落實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學費補償、貸款代償、考研加分等優惠政策,采取有效方式引導更多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和基層、鄉村振興一線就業創業,組織實施“特崗計劃”“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中央基層就業項目(見表2-2)。有關部門設立“城鄉社區專項計劃”“村醫專項計劃”等相關項目,鼓勵各地結合實際擴大實施地方基層就業項目。

表2-2 中央基層就業項目

2.做好大學生征兵工作

各地各高校落實“兩征兩退” 改革要求,配合兵役機關制定本地本校征兵工作方案,做好大學生特別是畢業生參軍入伍工作。高校按照有關政策規定,落實退役普通高職士兵免試參加普通專升本招生、退役大學生士兵專項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等優惠政策,研究制定細化方案和實施辦法。軍地協同,加強征兵工作站建設,辦好征兵宣傳教育進校園等活動,暢通入伍綠色通道,進一步推進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精準征集,提高畢業生入伍數量。

3.促進升學與就業有序銜接

各地各高校統籌安排各類升學考試招生工作時間,堅持復合型人才培養定位,加強了第二學士學位招生工作。高校教務、招生等部門加強工作協同,扎實開展招生宣傳、考試錄取等工作,并將這些工作納入高校整體工作進行統籌部署。

4.優化招考時間安排

各地教育部門與相關部門加強協調配合,統籌推動各地盡早安排機關、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工作和各類職業資格考試時間,給高校畢業生離校前留出充足的求職時間。辦好“國聘行動”,發揮國有企業穩就業示范作用,并配合國有企業盡早完成招錄工作。

(三)強化就業指導服務

強化就業指導服務的具體舉措有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健全就業育人支持體系

各地各高校把就業教育、就業引導全面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以多種形式開展就業育人主題教育系列活動,打造一批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基地,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就業觀和擇業觀。高校加強重點領域就業引導,鼓勵畢業生積極投身重點地區、重大項目、國際組織等領域就業創業,組織開展大學生就業實踐調查活動,持續打造“互聯網+就業指導”公益直播課,建立就業創業指導優質師資庫,打造一批就業指導“名師金課”。高校還加強了職業生涯教育和就業創業指導,組織舉辦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比賽活動。

2.強化就業實習實踐

各地各高校將實習實踐作為促進就業的重要舉措,將其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深化了校企校地合作,開發出更多實習實踐崗位,推動更多畢業生通過實習實踐實現就業。地方政府、高校和用人單位共同打造了一批大學生就業實習實踐基地。各方配合落實好將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項資金補貼性培訓對象擴大至普通本科高校、中高職院校的政策,積極組織畢業年度畢業生參加職業技能培訓。

3.加強高職畢業生就業服務

各地各高校針對高職擴招畢業生群體制定了專門就業工作方案,結合擴招畢業生生源類型特點,有針對性地分類開展了就業指導服務,引導他們合理調整就業期望、找準職業定位,積極主動就業。高職院校緊密結合市場需求,按規定開展了相關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制培訓等多種形式的就業創業培訓,做好了職業培訓補貼政策的銜接工作。

4.加強就業權益保護

各地各高校配合有關部門積極營造平等就業環境,努力消除就業歧視。在各類校園招聘活動中,不得設置違反國家規定的有關歧視性條款,不得將畢業院校、學習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作為限制性條件。加強誠信和安全教育,引導畢業生誠信求職,樹立遵紀守法意識,防范招聘欺詐、“培訓貸”陷阱等。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推進畢業生就業體檢結果互認。

(四)開展重點群體就業幫扶

開展重點群體就業幫扶的具體舉措有以下幾個方面。

1.實施宏志助航計劃

教育部組織實施“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計劃——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培訓項目”,設立“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培訓基地”,面向有就業意愿的畢業生群體開展線上線下就業能力培訓,幫助他們提高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各地各高校和各培訓基地精心組織實施,加強政策宣傳,提高項目培訓效果,努力幫助參加培訓的畢業生實現就業。各地積極創造條件,推動“宏志助航計劃”覆蓋更多畢業生。

2.完善就業幫扶機制

教育部組織開展直屬高校與地方高校、東部高校與西部高校就業對口幫扶,推動區域間、校際就業渠道互補、就業資源共享。各地各高校進一步完善就業幫扶機制,建立就業困難畢業生群體幫扶工作臺賬,對低收入家庭、身體殘疾等重點畢業生群體,按照“一人一檔”“一人一策”開展重點幫扶。

3.規范就業工作管理

各地各高校嚴格落實就業簽約“四不準”要求:不準以任何方式強迫畢業生簽訂就業協議,不準將畢業證書、學位證書發放與簽約掛鉤,不準以戶檔托管為由勸說畢業生簽訂虛假協議,不準將頂崗實習、見習證明材料作為就業證明材料。建立健全畢業生參與的就業狀況統計核查機制。高校嚴密防范“培訓貸”、求職陷阱、傳銷等不法行為,切實維護畢業生權益,確保校園招聘活動公平、安全、有序。有條件的地區逐步建立入職定點體檢和結果互認機制,盡力避免手續過于煩瑣、重復體檢。

4.提高就業指導能力

各地各高校加強了就業指導教師的培養培訓,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中充分考慮就業指導教師的工作性質和工作業績,推進就業指導教師隊伍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各高校把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體系,將課程與學科專業相融合,探索慕課等新型課程形式并為大學生職業發展提供個性化咨詢指導。

5.充分發揮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反饋作用

各地各高校認真落實就業情況統計和監測責任制度,確保就業數據真實準確,不斷完善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按時向社會發布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高校還開展畢業生就業創業與職業發展狀況跟蹤調查,推動形成就業與招生計劃、人才培養、經費撥款、院校設置、專業調整的聯動機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庆县| 黄大仙区| 丽水市| 石城县| 苏尼特左旗| 科技| 上犹县| 华容县| 合阳县| 望城县| 赫章县| 都安| 鸡西市| 绍兴市| 麦盖提县| 锦州市| 五原县| 县级市| 安溪县| 防城港市| 仁化县| 都昌县| 北辰区| 天峻县| 麻栗坡县| 贞丰县| 廉江市| 濉溪县| 逊克县| 永年县| 佛山市| 建水县| 信宜市| 镇安县| 海原县| 宁夏| 耿马| 京山县| 怀宁县| 麻栗坡县| 襄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