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唯才是舉
- 三國:不要誤會,朕不是針對你
- 秋來2
- 2064字
- 2024-09-19 08:00:00
“哈哈哈。”
孫翊放聲大笑,站起身來:
“公紀如此為我擔憂,果然是品行端正的君子啊。”
現在大家頭上都有遮羞布,孫翊不過是直接扯開罷了。
真以為那些嘴里講道德之人,自己能以身作則啊?
郭奉孝他道德高尚嗎?
有能力就行啦,還能要求啥。
陸績未曾想到,自己與他發生爭執,這也能被孫翊所夸講。
當年他在孫策的宴會上,盡管坐在末尾,但大聲說話,可也依舊被孫策所忽視。
就算在怎么表現,那也沒有用。
孫策是不相信他們陸氏子弟的,畢竟那么多人都死在他的手中。
大家之間是零信任。
現在孫翊直接給他帶在身邊,如此寬廣的胸襟,確實是讓陸績有些汗顏。
畢竟他親大哥死了,陸績還十分的高興,確實不是君子所為。
盡管有張昭等人覺得他說的話較為驚奇,可孫策根本就不認同。
現在自己坐在孫翊這個新主身邊,用不著大聲說話,但是被孫翊所重視。
如此對比之下,陸績覺得孫翊倒是一個能聽得進去勸諫之人。
盡管孫翊也跟他大哥一樣,認為陸績讀書雖多,但說出來都是不切實際的話,更沒有接受他的諫言。
但二人給陸績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孫策是覺得你說的是屁話,都不想搭理你。
但孫翊雖然心中覺得陸績說的是屁話,可嘴上先是認同,再從其余方面迂回。
相比于二人的領導方式,還是孫翊更容易讓人接受。
到底是年少,陸績手里拿著竹簡不知道要說些什么。
“他們都說孫陸兩家乃是仇敵,即使我聘請了陸公紀,可他一定會處處跟我對著干,絕不會獻一計?!睂O翊沖著張昭伸手指著陸績:
“今日陸公紀所行所言,便是明證了陸公紀真乃君子也!”
張昭:???
“主公,我什么時候說過這種話?”
夸講的話孫翊直接不要錢的給甩出來。
孫翊順毛捋一下,倒是讓陸績變得不好意思起來。
他陸績是君子,那旁人都是小人。
其實陸績是被人從小夸到大的,但他還沒有遭受過孫翊這般直接的夸耀,而且還來自上官和仇家的雙重身份。
孫翊則是覺得江東名士圈子里互相“夸夸”子弟,讓他們名聲顯赫,但有真才實學的又能有多少?
許多貧寒出身的子弟想要出仕,機會都沒有。
他就是要走曹老板的路子,讓曹老板無路可走。
孫翊又趁熱打鐵,當即發動技能上前把臂同走幾步:
“況且有公紀這樣的君子在,縱然有品行不端的小人出現,公紀還能不為我揪出來,放任他們在江東胡作非為嗎?”
“我自是可以?!?
陸績微微拱手,算是認同了孫翊的話。
孫翊雙手背后,輕微頷首。
果然大漢君子還沒有經歷過上官的cpu,目前還頗為單純,他又開口:
“既然如此,那求賢令就這樣下發吧,江東六郡賢才何其多也,我對此事極為期待啊!”
孫翊沒有把士人兩個走向說出來刺激陸績,畢竟都是自己的手下,還要讓他們好好干活呢。
其實他還是更注重觀察自己的ssr陸遜這張牌,奈何陸遜目前是謹言慎行,不輕易發表自己的看法。
陸績這個年輕人目前不懂得政治智慧的不在反對孫翊的政策,張昭作為長史自然也不會反對。
況且這也算是緩和孫氏與江東大族之間的矛盾,再加上招納一些渡江而來的有志之士。
總體而言,張昭認為孫翊執行的策略,還是按照他在先主公臨終之前所言的主意在去一步一步走。
如此一來,無論身處何地,那些寓居之人也不會選擇逃走,而是繼續觀望。
尤其是孫翊三言兩語就安撫住了一向耿直的陸績,倒是讓張昭覺得十分的詫異。
這小子年少成名,狂傲的很。
結果被孫翊一同忽悠,就贊同了。
陸績對孫翊期待這件事,倒是覺得他有些過高的期待了。
他深處這個名士圈子里,自然知道他們會對唯才是舉這個政策多有抵觸。
但愿最終結果別那么難看。
陸遜坐在一旁,他總覺得孫翊是在欺負自家年幼的從父,把從父給兜進他孫翊的陷阱里去了。
隨著江東新主孫翊唯才是舉的布告一出,當即在江東各處引起了議論。
畢竟上一次孫翊發布告還是他大哥身死,他繼位之事,并且不讓地方官前去奔喪,防止出現叛賊之事。
目前而言,除了不近人情之外,倒是極好的政策。
現在又發出了第二道布告,更是讓人看清楚了孫翊的行事風格,比他大哥還要魯莽。
江東雖然擠不進世家的圈子,可他們心生向往,那必然是要狠狠的維護起來的。
瘋狂的皈依者效應,可不是白總結出來的。
許多江東士人都聯合起來,相互打氣不要去給孫翊效命。
至于道德這種說辭,除了少數人之外,大多數人都極其靈活。
世間哪有那么多的道德君子存在啊?
縱然是孔家后人孔融,那也不是一個道德君子!
身材高大的徐盛站在人群當中,瞧著孫翊頒發的布告。
他老家是莒縣(日照),因為戰亂遷徙到了吳縣,并不是什么豪族子弟。
徐盛一直都沒有機會在孫策手下謀取差事。
如今見新上任的孫翊發出了唯才是舉,不論門戶的布告,他當即下定決心,要去為孫翊效命,搏個前途來。
孫權雖然滿肚子怨氣,但是他也時刻關注江東之事。
一旦三弟孫翊做不好,他就得找機會奪回江東之主。
孫氏基業絕不能在他手里敗嘍。
孫權瞧著孫翊發出的求賢令,眉頭一直都皺著,他覺得此事十分的不對勁。
如此一來,沒有名士們的交口認證,豈不是誰都能自認賢才?
陳端被張昭派回廣陵郡去執行孫翊的計劃了,算是張昭在孫翊面前給他抬了一手,免得被孫翊所放棄。
畢竟當時在孫策遺體面前所做之事,雖然能說的過去,但任誰都會心生芥蒂的。
秦松也一直配合孫權忙于先主公孫策的喪葬之事,作為“諸侯”自是要依照禮法下葬,事務繁多。
“你覺得此舉能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