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中興英烈傳:李希烈叛亂與薛郭雙雄平叛記
一、代宗駕崩風云起
大歷十四年五月二十日,長安紫宸內殿,病榻上的唐代宗李豫氣若游絲,目光渾濁地看著跪在床邊的太子李適,嘴角微微蠕動,想要說些什么卻已無力開口。殿內燭火昏黃,映照著滿朝文武悲戚的面容,太醫們束手無策地站在一旁,空氣中彌漫著沉重的氣息。
“父皇!“李適緊緊握住代宗的手,聲音哽咽,“兒臣在此,您還有什么吩咐?“
代宗緩緩抬起另一只手,指向窗外,似乎想要最后看一眼他統治了十七年的大唐江山,然后頭一歪,龍御歸天。殿內頓時哭聲震天,鐘聲長鳴,文武百官紛紛跪地叩拜,大唐王朝的第八位皇帝就此隕落。
“皇上賓天了!“太監總管高聲宣布,“遵照遺詔,太子李適即日起監國,二十七日服喪期滿后正式登基。“
就在代宗駕崩的消息傳遍長安的同時,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正在許州節度使府中與謀士們商議。李希烈身材魁梧,滿臉橫肉,一雙虎目閃爍著野心的光芒,他拍案而起,大聲說道:“代宗一死,朝廷必然不穩,正是我們崛起的大好時機!“
“大帥所言極是。“謀士周曾附和道,“如今朝廷內憂外患,河朔三鎮蠢蠢欲動,我們正好可以借機擴充勢力,成就一番大業。“
李希烈哈哈大笑:“好!傳我命令,加強軍備,密切關注朝廷動向。另外,派人去聯系田悅、朱滔、王武俊等人,看看他們有什么打算。“
與此同時,在長安城的汾陽王府,年邁的郭子儀正與兒子郭曜、郭晞、郭曖等人議事。郭子儀雖已八十五歲高齡,但精神矍鑠,目光如炬。他緩緩說道:“代宗駕崩,德宗繼位,大唐即將進入一個新時期。我觀德宗年輕有為,有中興之志,但朝廷積弊已久,想要重振大唐雄風,談何容易。“
“父親所言極是。“郭曖說道,“如今河朔三鎮割據一方,淮西李希烈野心勃勃,吐蕃、回紇虎視眈眈,朝廷面臨的挑戰不小啊。“
郭子儀點頭道:“正是如此。為父已經老了,恐怕不能再為朝廷效力多久了。你們兄弟幾個要記住,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以國家為重,盡忠職守,切勿貪圖私利。“
“孩兒謹記父親教誨。“眾兄弟齊聲應道。
建中元年正月初一,唐德宗李適正式登基,改元建中,大赦天下。德宗意氣風發,決心改變代宗時期姑息藩鎮的政策,重振中央權威。他任命楊炎為宰相,推行兩稅法,改革財政;同時開始考慮如何解決藩鎮割據的問題。
然而,就在德宗準備大展拳腳之際,河朔三鎮的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突然病重。李寶臣深知自己時日無多,便將兒子李惟岳叫到床前,叮囑道:“為父恐怕不久于人世,我死后,你要立刻上表朝廷,請求繼承節度使職位。如果朝廷不答應,你就聯合田悅、李正己等人,起兵反抗,決不能讓成德落入他人之手。“
“孩兒明白。“李惟岳含淚答應。
建中二年正月,李寶臣病逝,李惟岳按照父親遺愿,上表朝廷請求襲位。德宗與楊炎商議后,認為這是削弱藩鎮的好機會,于是拒絕了李惟岳的請求。李惟岳大怒,立即聯絡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組成聯盟,共同對抗朝廷。
德宗聞訊,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對策。他問道:“諸位愛卿,李惟岳等人公然反叛,朝廷當如何應對?“
宰相楊炎上前奏道:“陛下,臣以為應當立即出兵討伐,以彰顯朝廷威嚴,絕不能姑息養奸。“
“楊愛卿所言甚是。“德宗點頭道,“但派誰為帥合適呢?“
“臣推薦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楊炎說道,“李希烈勇猛善戰,對朝廷忠心耿耿,若派他率軍討伐,必能平定叛亂。“
德宗沉思片刻,說道:“準奏。傳朕旨意,任命李希烈為南平郡王,兼漢南、漢北兵馬招討使,率軍討伐李惟岳等人。“
“陛下,臣有異議。“這時,一位老臣出班奏道。眾人一看,原來是郭子儀。
“郭愛卿有何高見?“德宗問道。
郭子儀說道:“陛下,李希烈雖然勇猛,但為人野心勃勃,并非忠臣。若將大軍交給他,恐怕會養虎為患。臣以為,不如另選良將,更為穩妥。“
德宗微微一笑:“郭愛卿多慮了。朕自有分寸,李希烈若敢有異心,朕定不輕饒。“
郭子儀見德宗主意已定,只好退下,暗自嘆息。
二、李希烈反叛
建中二年六月,李希烈率軍進駐隨州,準備討伐梁崇義。梁崇義聞訊,立即派使者前往李希烈營中,勸說道:“李將軍,我們同為藩鎮,何必自相殘殺?不如共同對抗朝廷,平分天下。“
李希烈假意答應,暗中卻在謀劃如何擊敗梁崇義。他對使者說道:“回去告訴梁將軍,我李希烈不是不明事理之人,只要他肯歸順朝廷,我自會向皇上求情,保他平安。“
使者走后,李希烈立即召集眾將,說道:“梁崇義這老匹夫竟敢勸我反叛,真是不知死活。明日一早,全軍進發,直取襄陽!“
次日,李希烈率軍出發,一路擊潰梁崇義的抵抗,直逼襄陽城下。梁崇義這才知道上了當,急忙率軍出城迎戰。兩軍在襄陽城外展開激戰,李希烈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梁崇義軍大敗,死傷無數。
梁崇義見大勢已去,長嘆一聲:“我梁崇義縱橫荊襄十九年,今日竟栽在李希烈這小人手里,實在不甘心啊!“說罷,自刎而死。
李希烈攻占襄陽后,縱容士兵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他還將梁崇義的首級割下,派人送往長安,向德宗報捷。德宗大喜,加封李希烈為檢校右仆射、同平章事,賜實封五百戶。
然而,李希烈并不滿足于此。他野心勃勃,想要割據一方,成為真正的霸主。于是,他一面假意接受朝廷封賞,一面暗中與田悅、朱滔等人聯絡,密謀反叛。
建中三年秋,德宗任命李希烈為檢校司空,兼淄青兗鄆登萊齊等州節度使,令他討伐李正己之子李納。李希烈趁機率領三萬大軍進駐許州,聲稱要招撫李納,實則與李納暗中勾結,準備共同反叛。
李希烈派使者前往汴州,向宣武節度使李勉遞交文書,要求借道。李勉看出李希烈心懷不軌,表面上答應,暗中卻加強戒備。李希烈見李勉已有防備,不敢輕舉妄動,只好作罷。
李希烈在許州安頓下來后,更加肆無忌憚,經常派人與河北各藩鎮聯絡,圖謀不軌。這年冬至,朱滔、田悅、王武俊、李納四人各自僭稱王號,朱滔自稱冀王,田悅自稱魏王,王武俊自稱趙王,李納自稱齊王。他們派使者前往許州,勸說李希烈也稱王。
李希烈大喜,立即召集文武官員,宣布道:“本帥決定自即日起,自稱建興王、天下都元帥,與河北四王共同對抗朝廷!“
眾官員面面相覷,無人敢反對。只有謀士周曾暗中嘆息,知道李希烈此舉必然會招來滅族之禍。
建中四年正月,李希烈派部將李克誠率軍襲擊汝州,擒獲別駕李元平。東都洛陽聞訊,一片恐慌,百姓紛紛逃亡。德宗這才意識到李希烈已經反叛,急忙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對策。
“李希烈公然反叛,朕悔不該不聽郭愛卿之言。“德宗懊悔地說道,“如今該如何是好?“
“陛下,事已至此,唯有出兵討伐。“宰相盧杞奏道,“臣推薦太子太師顏真卿前往招撫,若李希烈肯歸順,那就再好不過;若不肯,再派大軍征討不遲。“
德宗點頭道:“準奏。傳朕旨意,任命顏真卿為宣慰使,前往許州招撫李希烈。“
顏真卿領旨后,立即準備出發。臨行前,他的好友勸道:“李希烈殘暴不仁,此行兇多吉少,你還是推辭不去吧。“
顏真卿正色道:“君命不可違。既然皇上派我去,我自當以死報國,絕不退縮。“
顏真卿來到許州,見到李希烈,義正詞嚴地說道:“李將軍,你本是朝廷重臣,為何要反叛?若能迷途知返,歸順朝廷,皇上定會既往不咎。“
李希烈冷笑一聲:“顏太師,你還是省省吧。我李希烈既然已經起兵,就沒想過回頭。你若識相,就歸順于我,否則別怪我不客氣!“
顏真卿怒斥道:“你這逆賊,竟敢如此大逆不道!我顏真卿堂堂大唐忠臣,豈會向你這反賊屈服!“
李希烈大怒,下令將顏真卿囚禁起來,嚴加看管。
德宗得知顏真卿被囚禁的消息,勃然大怒,立即任命左龍武大將軍哥舒曜為東都、汝州節度使,率軍討伐李希烈。同時,又下詔命李勉為淮西招討使,哥舒曜為副使,共同平叛。
哥舒曜率軍進駐襄城,與李希烈軍展開激戰。然而,哥舒曜不是李希烈的對手,多次戰敗,只好固守襄城,等待援軍。
德宗見狀,又任命舒王李謨為荊襄、江西、沔鄂等道節度諸軍行營兵馬都元帥,大開幕府,準備大舉討伐李希烈。同時,他還下詔征調涇原等諸道兵馬,前往襄城助戰。
建中四年八月,李希烈親率三萬大軍包圍襄城,日夜攻打。哥舒曜率軍死守,但城中糧草日漸短缺,情況十分危急。
李勉見狀,急忙派部將唐漢臣、劉德信率軍前往救援。然而,唐漢臣、劉德信懼怕李希烈,不敢前進,在途中逗留觀望。李希烈趁機派軍襲擊,唐漢臣、劉德信大敗而逃。
德宗得知援軍潰敗的消息,焦急萬分。他一面催促其他各路軍馬火速增援,一面派宦官前往襄城慰問將士,鼓舞士氣。
然而,就在這時,一場更大的危機正在悄然逼近。
三、涇原兵變
建中四年十月,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領五千涇原兵前往襄城救援。涇原兵路過長安時,天降大雨,士兵們饑寒交迫,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賞賜。然而,德宗卻只給了他們一些粗茶淡飯,沒有任何財物賞賜。
涇原兵頓時大怒,他們議論紛紛:“我們冒著生命危險去前線打仗,朝廷卻如此吝嗇,連一點賞賜都沒有,這不是讓我們去送死嗎?“
“弟兄們,不如我們反了吧!“有人高聲喊道,“長安城富庶無比,我們不如先去搶他一把,然后再作打算!“
眾人齊聲附和,于是,涇原兵在姚令言的帶領下,浩浩蕩蕩向長安城進發。
德宗得知涇原兵嘩變的消息,大吃一驚,急忙派普王李誼和翰林學士姜公輔前往安撫。然而,此時的涇原兵已經失去控制,他們沖入長安城,大肆搶掠。
德宗見勢不妙,急忙帶著太子、諸王、公主和少數宦官,從禁苑北門逃出,前往奉天避難。侍衛的僅有司農卿郭曙帶領的數十名部曲和右龍武軍使令狐建帶領的四百名軍士。
涇原兵沖入皇宮后,發現德宗已經逃走,便四處搜尋財物。這時,有人提議:“我們不如擁立朱泚為主吧!他是前涇原節度使,現在賦閑在家,若能得到他的支持,我們就名正言順了。“
眾人都覺得有理,于是,涇原兵來到晉昌坊朱泚的府第,將他迎入皇宮,擁立為帝。朱泚自稱大秦皇帝,改年號為應天,任命姚令言為侍中、關內元帥,李忠臣為司空兼侍中,其他將領也各有封賞。
朱泚稱帝后,立即派使者前往奉天,勸德宗投降。德宗大怒,斬殺使者,決心抵抗到底。
朱泚見勸降不成,便親自率軍攻打奉天。奉天城內兵力單薄,人心惶惶。關鍵時刻,左金吾大將軍渾瑊和右龍武將軍李觀率禁軍千余人趕到,邠寧節度使韓遊瓖也率鎮兵三千入援,德宗又下詔招募了五千勤王兵,軍勢稍振。
渾瑊被任命為行在都虞候,負責指揮守城。他與韓遊瓖等人一起,率領將士們奮勇抵抗,多次擊退朱泚的進攻。
朱泚見強攻不下,便命人制造了巨型云橋,準備越過城墻攻城。渾瑊見狀,命人在云橋必經之處挖掘地道,里面堆滿柴草。當云橋靠近城墻時,地道中的柴草被點燃,大火熊熊,云橋被燒毀,朱泚的陰謀未能得逞。
就在奉天保衛戰激烈進行的同時,李希烈在襄城也取得了重大勝利。他率軍攻破襄城,哥舒曜兵敗逃往東都。李希烈乘勝進軍,攻陷汴州,宣武節度使李勉逃往宋州。
李希烈占據汴州后,更加狂妄自大。他自稱楚帝,改年號為武成,任命孫廣、鄭賁、李綬、李元平為宰相,將汴州改名為大梁府,設立百官,準備長期與朝廷對抗。
德宗在奉天得知襄城、汴州失陷的消息,憂心如焚。他一面繼續抵抗朱泚的進攻,一面下詔調遣各路軍馬前來勤王。
這時,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率軍前來救援。朱泚見李懷光大軍來到,不敢再戰,只好率軍退回長安。李懷光解了奉天之圍,德宗大喜,任命他為太尉、同平章事,賜鐵券。
然而,李懷光自恃功高,對朝廷不滿,不久也起兵反叛,與朱泚聯手對抗朝廷。德宗無奈,只好逃往梁州。
興元元年正月,德宗在梁州頒布《罪己詔》,承認自己的過失,赦免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朱滔等人的罪行,希望他們能夠歸順朝廷。
田悅、王武俊、李納見朝廷赦免了他們的罪行,又看到朱泚、李懷光等人不得人心,便決定歸順朝廷,去掉王號,上表謝罪。
朱滔聽說田悅等人歸順朝廷,又氣又恨,不久便病逝了。朱泚見大勢已去,率軍逃往涇州,途中被部將所殺。李懷光也眾叛親離,最終自殺身亡。
四、薛旺掛帥
就在德宗頒布《罪己詔》的同時,在長安城西的薛府,一場激烈的爭論正在進行。薛府主人薛雷,是薛剛的孫子,薛葵的兒子,他身材魁梧,武藝高強,是長安城有名的武將。此時,他正與兒子薛旺商議國事。
“父親,如今李希烈反叛,占據汴州,自稱楚帝,朝廷危在旦夕。我們薛家世代忠良,理應為國效力,平定叛亂。“薛旺慷慨激昂地說道。
薛雷點頭道:“我兒說得對。只是,如今朝廷勢弱,我們單槍匹馬難以成事。聽說郭子儀郭老將軍雖然年邁,但仍在朝中任職,我們不如去拜訪他,看看能否得到他的支持。“
“父親所言極是。“薛旺說道,“事不宜遲,我們現在就去拜訪郭老將軍。“
于是,薛雷父子二人來到郭子儀府中。郭子儀雖然已經八十五歲高齡,但精神矍鑠,見到薛雷父子前來,十分高興。
“薛將軍,多年不見,你風采依舊啊。“郭子儀笑著說道。
“郭老將軍說笑了。“薛雷謙虛地說道,“我這次來,是想與老將軍商議國事。如今李希烈反叛,朝廷危在旦夕,我們薛家愿意為國效力,平定叛亂。“
郭子儀聞言,眼中閃過一絲欣慰:“好!薛家世代忠良,果然名不虛傳。只是,如今朝廷勢弱,僅憑你們薛家恐怕難以成事。我看這樣吧,我推薦你兒子薛旺為帥,率軍征討李希烈。我再推薦幾員大將,與他一起出征,如何?“
“如此甚好。“薛雷大喜,“我兒薛旺雖然年輕,但武藝高強,智謀過人,定不會辜負老將軍的期望。“
“好!那就這么定了。“郭子儀說道,“我這就進宮面見皇上,保薦薛旺為帥。“
于是,郭子儀進宮面見德宗,保薦薛旺為帥,率軍征討李希烈。德宗此時正為平叛之事發愁,聽說薛旺武藝高強,智謀過人,十分高興,立即下詔任命薛旺為平叛大元帥,率軍十萬征討李希烈。
同時,郭子儀還向德宗推薦了幾員大將:秦洪之子秦禹,字雁勝,智謀過人;羅增之孫羅洪,武藝高強;程孝彪之子程伯岳,精通兵法。德宗一一準奏,任命他們為薛旺的副將,隨軍出征。
出征前,薛旺在教場舉行閱兵儀式。他身披金甲,手持攬龍刀,威風凜凜地站在點將臺上,大聲說道:“諸位將士,如今李希烈反叛,自稱楚帝,妄圖分裂我大唐江山。我等身為大唐子民,理應為國效力,平定叛亂。此次出征,我希望大家能夠齊心協力,奮勇殺敵,不辜負皇上和百姓的期望!“
“愿為元帥效命!“十萬將士齊聲高呼,聲震天地。
薛旺滿意地點點頭,然后宣布了各將領的任務:“秦禹聽令!“
“末將在!“秦禹出列應道。
“本帥命你為軍師,負責出謀劃策,參贊軍機。“
“末將遵命!“
“羅洪聽令!“
“末將在!“
“本帥命你為先鋒,率領三千鐵騎,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末將遵命!“
“程伯岳聽令!“
“末將在!“
“本帥命你為糧草官,負責大軍的糧草供應。“
“末將遵命!“
“其余將士,各按部署,整裝待發!“
“遵命!“
于是,薛旺率領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向汴州進發。大軍行至襄城時,遇到了李希烈的部將翟暉率領的三萬大軍。羅洪主動請纓,率領三千鐵騎出戰。
羅洪手持銀槍,身騎白馬,一馬當先沖入敵陣,如入無人之境。他銀槍揮舞,敵人紛紛落馬。三千鐵騎緊隨其后,奮勇殺敵。翟暉軍大敗,死傷無數,翟暉本人也被羅洪生擒。
薛旺率軍乘勝追擊,直逼汴州城下。李希烈聞訊,親自率軍出城迎戰。
兩軍在汴州城外擺開陣勢。李希烈全身披掛,手持大刀,騎著高頭大馬,來到陣前,大聲喊道:“來將何人?快報上名來!“
薛旺拍馬上前,朗聲道:“我乃大唐平叛大元帥薛旺是也!李希烈,你這逆賊,還不快快下馬受降,免得受皮肉之苦!“
李希烈大怒:“你這乳臭未干的小子,竟敢口出狂言!看刀!“
說罷,李希烈揮刀向薛旺砍來。薛旺不慌不忙,舉起攬龍刀招架。兩人大戰三十回合,不分勝負。
這時,秦禹在陣中觀察敵情,發現李希烈軍雖然人多勢眾,但陣型松散,士氣不高。他對薛旺說道:“元帥,敵軍雖然人數眾多,但軍心不穩。我們可以采用火攻之計,燒毀他們的糧草,敵軍必然大亂。“
薛旺點頭道:“好計!就依軍師所言。“
于是,薛旺下令讓羅洪率領五千精兵,繞道敵后,燒毀敵軍糧草。同時,他又命令程伯岳率領一萬大軍,準備在敵軍大亂時發起猛攻。
羅洪領命后,率領五千精兵,繞道敵后,果然發現了敵軍的糧草輜重。他下令放火燒毀糧草,一時間濃煙滾滾,火光沖天。
李希烈見糧草被燒,大驚失色,急忙下令撤軍。薛旺見狀,立即下令全軍出擊。唐軍如潮水般沖向敵陣,李希烈軍大亂,死傷無數。
李希烈見大勢已去,只好率領殘兵敗將退回汴州城,閉門不出。薛旺率軍將汴州城團團圍住,日夜攻打。
李希烈被困在城中,糧草斷絕,軍心大亂。他無奈之下,只好派人向薛旺求和,表示愿意投降。
薛旺對使者說道:“回去告訴李希烈,只要他獻出城池,束手就擒,本帥可以饒他不死。“
使者回去后,將薛旺的話告訴了李希烈。李希烈猶豫不決,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這時,李希烈的部將陳仙奇對他說道:“陛下,如今城內糧草斷絕,軍心不穩,我們已經無法繼續堅守了。不如暫時投降,再作打算。“
李希烈嘆了口氣:“也罷,就依愛卿所言。“
于是,李希烈打開城門,率領文武百官出城投降。薛旺率軍進入汴州城,將李希烈等人押解回京。
德宗在梁州得知李希烈投降的消息,大喜過望,立即下詔嘉獎薛旺等人,并命他們將李希烈押解到長安,等候處置。
五、郭子儀平叛
就在薛旺平定李希烈的同時,河朔三鎮的局勢也發生了變化。田悅、王武俊、李納雖然接受了德宗的赦免,但仍然割據一方,不聽從朝廷號令。德宗對此十分憂慮,便召來郭子儀商議對策。
“郭愛卿,如今李希烈已經平定,但河朔三鎮仍然不服朝廷,你看該如何是好?“德宗問道。
郭子儀沉吟片刻,說道:“陛下,臣以為,河朔三鎮之所以不服朝廷,主要是因為他們自恃兵力強盛,又有多年的割據傳統。若要徹底平定他們,恐怕需要一場大戰。不過,如今朝廷剛剛經歷了涇原兵變和李希烈之亂,國力大損,不宜再動干戈。臣建議陛下暫時采取安撫政策,待國力恢復后,再圖進取。“
德宗點頭道:“愛卿所言甚是。只是,河朔三鎮如此囂張,難道我們就任由他們胡作非為嗎?“
“陛下,臣愿意親自前往河朔,勸說田悅等人歸順朝廷。“郭子儀說道。
德宗驚訝地看著郭子儀:“郭愛卿,你已經八十五歲高齡,怎么能親自前往河朔呢?萬一有什么閃失,朕如何向天下人交代?“
郭子儀微笑著說道:“陛下放心,臣雖然年邁,但身體還算硬朗。再說,田悅等人對臣還算敬重,臣親自前往,或許能說服他們歸順朝廷。“
德宗見郭子儀心意已決,只好同意:“好吧,就依愛卿所言。不過,你一定要多加小心,早日平安歸來。“
于是,郭子儀率領一支輕騎,前往河朔。他首先來到魏博節度使田悅的駐地。田悅聽說郭子儀親自前來,急忙出城迎接。
“郭老將軍大駕光臨,有失遠迎,還望恕罪。“田悅恭敬地說道。
郭子儀笑著說道:“田節度使客氣了。老夫此次前來,是想與你商議國家大事。“
田悅將郭子儀迎入府中,設宴款待。酒過三巡,郭子儀說道:“田節度使,如今李希烈已經平定,天下大勢已定。你為何還不歸順朝廷,難道真的要與朝廷為敵嗎?“
田悅嘆了口氣:“郭老將軍,我并非不想歸順朝廷,只是擔心朝廷不會原諒我們的罪過。“
郭子儀正色道:“田節度使,皇上已經頒布《罪己詔》,赦免了你們的罪行。只要你們真心歸順,皇上定會既往不咎,給予優待。“
田悅沉思片刻,說道:“郭老將軍,我愿意歸順朝廷,但不知其他兩位節度使意下如何。“
郭子儀說道:“這個你不用擔心,老夫自會去勸說他們。“
于是,田悅同意歸順朝廷,并表示愿意協助郭子儀勸說其他兩位節度使。
接下來,郭子儀又前往成德節度使王武俊和盧龍節度使朱滔的駐地,勸說他們歸順朝廷。在郭子儀的勸說下,王武俊和朱滔也同意歸順朝廷。
河朔三鎮歸順后,德宗大喜,立即下詔任命田悅為檢校尚書右仆射,王武俊為檢校兵部尚書,朱滔為檢校司徒,各賜爵郡王,以示嘉獎。
郭子儀回到長安后,德宗親自出城迎接,并設宴款待。席間,德宗感慨地說道:“郭愛卿,多虧你親自前往河朔,勸說三鎮歸順,才使得天下太平。你真是朕的肱骨之臣啊!“
郭子儀謙虛地說道:“陛下過獎了。這都是陛下洪福齊天,天下百姓的福氣。老臣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已。“
建中二年夏,郭子儀病重,德宗命舒王李誼前往探視。郭子儀躺在床上,氣息微弱,但仍然關心國事。他對舒王說道:“老臣恐怕時日無多了。希望舒王轉告陛下,一定要以國家為重,重用賢臣,遠離小人,這樣才能保證大唐江山長治久安。“
舒王含淚點頭:“郭老將軍放心,我一定將你的話轉告父皇。“
建中二年六月十四日,郭子儀在長安長樂坊家中病逝,享年八十五歲。德宗聞訊,悲痛欲絕,廢朝五日,追贈郭子儀為太師,謚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
郭子儀去世后,德宗深感悲痛,他對群臣說道:“郭愛卿一生忠君愛國,為大唐立下了赫赫戰功。他雖然已經離我們而去,但他的精神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群臣齊聲應道:“陛下所言極是。郭老將軍的功績,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六、平定余孽
就在河朔三鎮歸順朝廷,李希烈被押解回京的同時,李希烈的殘余勢力仍然在各地活動,妄圖東山再起。德宗任命薛旺為河東節度使,負責平定李希烈的殘余勢力。
薛旺領命后,立即率軍前往河東。他首先來到絳州,擊敗了李希烈的部將李希倩,收復了絳州。接著,他又率軍前往晉州,擊敗了李希烈的另一員部將李希旻,收復了晉州。
薛旺率軍乘勝追擊,一路勢如破竹,收復了河東、河北等地。李希烈的殘余勢力節節敗退,最后退守蔡州。
薛旺率軍將蔡州團團圍住,日夜攻打。蔡州城內的李希烈殘余勢力雖然拼死抵抗,但終究抵擋不住薛旺的猛攻。
就在蔡州即將被攻破之際,李希烈的部將陳仙奇見大勢已去,決定投降。他暗中與薛旺聯系,表示愿意里應外合,攻破蔡州城。
薛旺大喜,立即與陳仙奇約定了攻城日期。到了約定之日,陳仙奇打開城門,迎接唐軍入城。薛旺率軍沖入城中,一舉殲滅了李希烈的殘余勢力。
薛旺進城后,對陳仙奇說道:“你這次立下了大功,我會向皇上稟報,為你請功。“
陳仙奇連忙說道:“元帥過獎了。我只是不想再跟著李希烈這逆賊胡作非為了。“
薛旺點頭道:“很好。你既然已經歸順朝廷,就要忠心耿耿,切勿再生異心。“
“末將明白。“陳仙奇說道。
就在薛旺準備率軍返回長安時,突然接到密報,說李希烈的另一員部將吳少誠在淮西聚眾造反,自立為節度使,妄圖割據一方。
薛旺大怒,立即率軍前往淮西,討伐吳少誠。吳少誠聽說薛旺率軍前來,嚇得魂飛魄散,急忙率軍出城迎戰。
兩軍在淮西城外展開激戰。薛旺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唐軍士氣大振,吳少誠軍大敗,死傷無數。吳少誠見大勢已去,只好下馬投降。
薛旺將吳少誠押解回京,交給德宗處置。德宗下令將吳少誠斬首示眾,以儆效尤。
至此,李希烈的殘余勢力全部被平定,大唐王朝恢復了統一。德宗大悅,下詔嘉獎薛旺等人,封薛旺為河東郡王,食邑三千戶;秦禹為兵部尚書,羅洪為左驍衛大將軍,程伯岳為戶部侍郎,各有封賞。
在慶功宴上,德宗感慨地對薛旺等人說道:“此次平叛,多虧了你們這些忠臣良將。你們的功績,朕永遠不會忘記。希望你們今后能夠繼續為朝廷效力,為大唐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
薛旺等人齊聲應道:“臣等遵旨!愿為陛下效犬馬之勞!“
德宗滿意地點點頭,然后說道:“郭愛卿雖然已經離我們而去,但他的精神永遠活在我們心中。他為大唐立下的赫赫戰功,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群臣齊聲附和,共同緬懷這位偉大的中興名將。
此后,大唐王朝進入了一段相對穩定的時期。德宗吸取了之前的教訓,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強中央集權,減輕百姓負擔,使國力逐漸恢復。
薛旺等人也繼續為朝廷效力,多次率軍出征,平定了各地的叛亂,維護了大唐的統一和穩定。他們的事跡被后人傳頌,成為了大唐中興的英雄傳奇。
而李希烈則被關押在長安的大牢中,等待著最后的審判。他悔恨不已,常常在牢中嘆息:“我李希烈一世英名,竟然落到如此下場,真是悔不當初啊!“
然而,一切都已經太晚了。李希烈最終被判處死刑,斬首示眾。他的家人也被牽連,全部被流放邊疆。
至此,這場由李希烈發動的叛亂終于徹底平定,大唐王朝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人們重新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而薛旺、秦禹、羅洪、程伯岳等人的名字,也被載入了史冊,成為了后人敬仰的英雄。他們的故事,也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了一段段膾炙人口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