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的歷史長河當中,文明總是在不斷的進步,卻又驚人般的相似,一場大火焚燒過后的盛唐,可能也不過是一葉扁舟罷了。
大唐貞觀十七年
對李泰的擔憂,李泰的才華和受寵信讓李承乾感到威脅,加劇了他的不安和焦慮,還有唐王的不重視,群臣們的無視,無不讓這位大唐未來的天子感到惴惴不安。
這是一個起風的夜晚,也是一個容易讓人失眠的夜晚,李承乾一個人在院子里面來回踱步,他內心有一只野獸,那只野獸在不斷的咆哮,在不斷的巨大化。
這一刻他想起了他的母親,他的母親希望他做一位賢良淑德的皇帝,父親早些年對他期望,他想起了他為大唐做出的一切貢獻,他的拳頭在不斷的拽緊。
值得一提的是,天上的北斗七星似乎在這一刻黯淡了些許。
袁天罡抬起頭看了看天象“要開始了嗎”
“啟稟大帥,太子李承乾似乎要謀反,據不良人探報,太子府衛在頻頻調動,就連宮中的太監似乎也換了一些生面孔,屬下特來稟報,請大帥示下”
袁天罡轉頭看向李淳風“李兄,你保不了他”
李淳風一改往日打趣的神態,變得嚴肅起來說道“或許可以”
“通知長安城的不良人不要妄動,等待陛下圣旨”袁天罡開口道。
是,前來稟報的不良人,接到命令后,便向后退去。
“李淳風,你不要忘記,最是無情帝王家”袁天罡負手而立,淡淡開口。
“袁兄,可聽聞虎毒不食子”
皇宮內
唐王一臉冷漠的坐在高高的龍椅上,臉上的表情由震驚慢慢轉變為懷疑,緊接著又變成了無奈。
“玄武門嗎,當年玄武門的那倉庫早都還不夠旺嗎,當年死的人還不夠多嗎,李承乾你怎么敢”唐王的思緒一下子被拉回了武德九年。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與長子太子李建成之間的奪嫡之爭。李建成自知戰功與威信不及李世民,因此與四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李世明無奈才反擊,并趁機奪了皇位,逼他的父親李淵下臺。
唐王開口道“告訴袁天罡,把不良人調入宮內,通知御林軍做好宮中守備,調二萬大軍在長安城外候著,另外把太子府里的眼線收一收,都下去準備吧”
李世民掐了掐眉心,他始終仍然不肯相信太子李承乾會謀反,他深知李承乾的為人或許會失徳,或許會自負,但他仍然不肯相信會謀反。
致皇家的顏面如何地,讓他李世明的臉往哪擱,史官會怎么寫他李家,做老子的謀反,做兒子的也謀反,有樣學樣。
一想到這,唐王的內心并百感交集,一邊是至高無上的皇位,一邊是自己的骨肉親情,他不由得在想當年他的父親,是有多難啊!
“來人,來人,快來人,都死那去了,傳李泰來見朕,立刻來見朕,馬上”由剛開始的小聲,到怒吼,他似乎想將心中的所有煩悶都給通通驅散,他的一旁的小太監連滾帶爬的去找李泰。
整個御書房里又變得鴉雀無聲,落針可聞,安靜,靜的可怕,這一刻像極了武德九年的那夜。
“兒臣李泰見過父皇,不知父皇深夜召見,所為何事”
李世民沒有開口,而是盡情的看著他,看著李泰有一點不自然,看著他有一種被深淵凝視的感覺。
“朕問你,如果你的兄長承乾德不配位,你該如何”
李泰聽聞李承乾德不配位之時,立刻眉開眼笑,但是隨即又做出一副手足之情不可相殘的樣子說。
“父皇,兄長賢良淑德、待人和睦、且又是父皇言傳身教的太子,兒臣以為,太子不會出現父皇說的那樣德不配位,兒臣懇請父皇明鑒”
高高坐在龍椅上面的唐王,睜開了一直在閉目養神的眼睛。
“朕是要你回答,如果太子德不配位,你覺得又該何人”
唐王的突然一聲怒吼,把李泰嚇得一機靈,帝王一怒,伏尸百萬,李泰跪在了地下回答道。
“回父皇,應當召集六部九卿商討此事,并且派御林軍徹查,看看是不是有人惡意造謠,影響大唐國本”
唐王李世民看著李泰,他深知李泰不堪重用,也知道他并不適合為君,唐王他嘆了口氣又開口道。
“朕想立你做太子,你覺得承乾該如何處置。”
這是試探嗎?這是皇帝對他的試探嗎?李泰的內心此刻翻江倒海,他不知父皇說的是真是假,但是此刻的他卻迫不及待想說,父皇圣明,但他不能這樣子,因為他在進宮的時候就發現,宮中的護衛增加多了一倍。
御林軍和金吾衛都被調入了宮內,唐王又是深夜召見李泰,這一切切都無不在訴說著,今晚絕不平凡。
“回父皇,兒臣雖然平庸,但仍有一顆報國之心,兒臣以為縱使太子失德,只需為太子請一位老師教導即可,兒臣不敢寄于太子之位兒臣懇請父皇明鑒”
“那如果他要謀反呢?他要謀反呢,朕還沒死呢,他就那么急著讓朕退位嗎,好讓給他做皇帝,好啊,你們一個個真是朕的好兒子啊,真是給皇室長臉了”唐王嘶吼著說出這幾句話,似乎想罵醒他的兒子,更似乎是不想承認這一切。
“朕在問你,如果你是皇帝,你的兒子要造反,你該如何”
李泰心里一驚,不知如何回答,卻又不能不答,世人皆道李泰有勇無謀。
“父皇,兒臣會把他殺了,因為兒子造反,實屬是大逆不道啊,有違人倫有違君臣之道有違夫子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