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紀元之爭
- 崇禎:朕乃中興之主
- 白發老賊
- 2138字
- 2024-08-31 18:20:40
東宮位典禮即成,名分就算是定下來了。
不過這并不代表新帝朱由校與群臣之間需要處理的事就算完成了,大行皇帝的后事安排,新帝登極所有事儀,都需要進行商議的。
首先是大行皇帝這邊,陵墓,年號,廟號等等事情,都是令人頭疼不已的問題。
先帝泰昌皇帝從萬歷四十八年八月初一登極伊始,到九月初一龍御歸天,不過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時人稱之為‘一月天子’。
原來大臣們商定的是等萬歷四十八年過完,翌年就改元‘泰昌’,可計劃始終趕不上變化,先帝的突然暴崩,讓‘泰昌’這個新年號來不及實施便胎死腹中。
關鍵現在新天子繼位,改元是必然的,而紀元是什么,是天子繼任大統的象征,是旗幟一樣的存在,原定的‘泰昌’年號,在明年肯定是不能夠繼續頒發的,所以就涉及到‘泰昌’一朝的時間劃定問題。
此時的文淵閣內,由于元輔方從哲要求與眾大臣共同商議的舉動,已經人滿為患,里里外外人頭攢動。
眾大臣各執己見,各有各的依據,元輔方從哲被吵的有些頭疼,于是吩咐讓參與討論的大臣們將自己的建議寫成條疏,待會進行投票表決,最終結果由內閣進行批紅,交由新帝圣裁。
一時間,文淵閣內,響起了唰唰唰的紙卷翻動、書寫響聲。
待到統計結束,內閣對主流的三種方案進行了匯總,寫成條陳蓋上內閣大印后,由司禮監送往朱由校暫住的慈慶宮。
而此時的朱由校,仍然沒能從巨大的沖擊之下緩過來,雙手死死的拉著自己的五弟,兩人也不言語,默默在腦海中思索各自的事情。
…………
“皇爺,內閣送來了奏章,是朝臣們關于商議先帝朝紀元的結果,內閣說是需要皇爺圣裁。”司禮監秉筆太監王安看著這對加起來不到三十的兄弟倆,輕聲嘆了一口氣。
只是此時的朱由校,猶如一尊木像,一動不動的坐在那里,朱由檢倒是被王安的聲音拉回思緒,不過他也不會關心這件事。
內閣遞上來的無非就是三種意見:
一、直接取消‘泰昌’這個年號,今年仍然按萬歷四十八(1620)年算,明年正朔(元旦)日開始改元‘天啟’;
二、改萬歷四十八年為‘泰昌’元年;
三、改第二年辛酉年(1621年—1622年)為泰昌元年,隔年壬戌年(1622年—1623年)正朔改元‘天啟’。
而最終的結果,無非就是選擇第二種,原因也很簡單:
第一種直接否認父皇‘泰昌’這一朝的統治,也否定了父皇即位的合法性,進而對皇兄不利(明朝時通常因政變發生皇位更替才會于政變當年改元,如靖難之役當年恢復明太祖年號洪武,奪門之變當年改元天順);
之所以不選擇第三種,原因則是更為簡單,如果按這樣操作,就會有礙于皇兄于第二年的改元;
至于為什么選擇會第二種,原因則是可以成功避開前面所說的兩個麻煩,而且后續內閣還會對這個方案進行完善:
以父皇登極之前的幾個月為萬歷四十八年,八月初一登極之日到今年除夕日改為‘泰昌’元年,第二年辛酉年正朔改元‘天啟’。
不過這些都和他朱由檢沒關系,這是朝中大臣們的事情,自己此時正在構思之后的事情:
眼下皇兄已經舉行了東宮位典禮,繼承大統也就在這段時間內會完成,自己必須要想個合適的理由,離開這個即將混亂不堪,閹黨當政的朝堂。
不出意外的話,明年就會是‘天啟’元年,按照原有歷史進程,自己還有七年充足的時間來做準備,至于中間發生的任何問題,在原定中,天啟朝的臣子足以應付的過來,不必自己操心。
自己現在真正需要考慮的,是七年之后的時間里,自己將要以怎樣的方法去面對一些會發生的混亂,尤其是來自于北方建奴的侵略,朝堂之外爆發的叛亂,這是重中之重。
如果自己一直呆在順天,等到自己繼承大統,十有八九會像原主那樣,被東林黨以及朝廷瑣碎繁雜的事務,牽制的無法施展手腳,如果真是這樣,自己還不如現在就提前找棵歪脖子老樹上吊死了算了,免得留下與歷史上那位‘崇禎’老兄一樣不堪的名聲。
而縱觀眼下大明朝兩京十三省的局勢,以及后續會發生的一些叛亂,朱由檢在腦海里默默思索著各地之間的優缺點,最后發現,似乎廣東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一來此地沿海,雖說時常會有倭寇與海盜的不停騷擾,但這也正好能為自己請求恢復親王三衛做借口,反正洪武朝留下來的《皇明祖訓》就擱那擺著,只要自己搞定了皇兄,問題應該不大。
而且此地先前在宣德一朝時,有過親王就藩的先例,自己這個時候提出來,相對而言阻力應該會小一些。
只是此地一直是作為流放之地,自己這個時候要求就藩此地,會不會遭到朝臣與皇兄朱由校的極力反對,畢竟自己一直安分守己,從沒犯過什么大錯,按道理就算是就藩,也絕對不會是廣東這樣的地方。
而且以皇兄此時的狀態,估計十有八九是不會同意自己前往的,哎,頭疼啊。
但偏偏廣東這個地方,物資豐富,再者相比較北方諸省而言,此地在未來七年里相對安全許多,自己要提防的事情會少很多,平穩、猥瑣發育,才是自己未來這七年內必須注意的。
再加上此時廣東應該已經有了玉米、紅薯這兩種農作物的蹤跡,只要自己找到并加以大力培育,糧食問題也不會很大。
再者廣東的天氣也比較適合自己,正所謂什么樣的土地養什么樣的人,后世粵軍的戰斗力他還是有所了解的,等到自己把糧食問題解決了,再偷偷摸摸的進行擴軍、練兵,就必須提上日程……
不過這都是后面的問題,自己在這之前,到底該找一個怎樣的合適借口,才能提前封王就藩。
雖說大明朝歷來對親王就藩并沒有什么年齡限制,但一般好像都會是在十五六歲的樣子,可自己真的等不及啊,到那個時候啦,估計煤山上的那顆老槐樹,都在朝自己招手了。
真是頭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