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經絡基本知識

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包括經脈和絡脈。“經”,有路徑的含義,它貫穿上下,是直行的主干;“絡”,有網絡的含義,為經脈別出的分支,是經絡的細小部分。經絡縱橫交錯、相互聯系、彼此銜接,構成了經絡系統。

經絡系統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溝通臟腑與體表間的聯系,將人體的組織器官、四肢百骸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運行氣血、濡養全身、抗御外邪、調整陰陽,從而使機體保持協調和平衡。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系的一種理論,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經絡系統的組成

經絡系統由經脈和絡脈組成,其中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以及附屬于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絡脈包括十五絡脈和難以計數的孫絡、浮絡。經絡系統的組成見圖3-1。

(一)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系十二臟腑所屬的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故又稱為十二“正經”。

1.十二經脈名稱

十二經脈即手三陰經(肺、心包、心)、手三陽經(大腸、三焦、小腸)、足三陽經(胃、膽、膀胱)、足三陰經(脾、肝、腎)的總稱。十二經脈的名稱是古人根據陰陽消長所演化的三陰三陽,結合經脈循行的特點,以及與臟腑間的絡屬關系而確定的。如循于上肢內側的經脈屬陰,根據陰氣的盛衰特點,分別為手太陰、手少陰、手厥陰,其中手太陰與肺相屬,稱之為手太陰肺經;手少陰與心相屬,稱之為手少陰心經;手厥陰與心包相屬,稱之為手厥陰心包經。

圖3-1 經絡系統

2.十二經脈體表分布規律

十二經脈在體表左右對稱地分布于頭面、軀干和四肢,縱貫全身。凡屬臟的經脈稱為陰經,分布于四肢內側及胸腹部,上肢內側為手三陰經(前為太陰,中為厥陰,后為少陰),下肢內側為足三陰經(內踝尖8寸以下,前為厥陰,中為太陰,后為少陰,至內踝尖上8寸處厥陰與太陰交叉后,其排列為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凡屬腑的經脈稱為陽經,分布于四肢外側、頭面、軀干部。上肢外側為手三陽經(陽明在前,少陽居中,太陽在后),下肢外側為足三陽經(陽明在前,少陽居中,太陽在后)。

3.十二經脈的表里關系

十二經脈在體內與臟腑相聯屬,陰經屬臟主里,陽經屬腑主表,一臟配一腑,一陰配一陽,形成了表里絡屬關系。即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里,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相表里,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里,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相表里,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里,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相表里。互為表里的經脈在生理上密切聯系,病變時相互影響,治療時相互作用。

4.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

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

5.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

陰經與陽經在手足末端交接,如手太陰肺經在食指與手陽明大腸經交接,手少陰心經在小指與手太陽小腸經交接,手厥陰心包經在無名指與手少陽三焦經交接,足陽明胃經在足大趾與足太陰脾經交接,足太陽膀胱經在足小趾與足少陰腎經交接等。同名陽經在頭面部交接,如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均通過鼻旁,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均通過目內眥,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均通過目外眥。手三陰經與足三陰經分別在胸中交接,如足太陰脾經與手少陰心經交接于心中,足少陰腎經與手厥陰心包經交接于胸中,足厥陰肝經與手太陰肺經交接于肺中。

6.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

十二經脈分布于全身的內外上下,其中的氣血陰陽流動不息,循環貫注,這就是十二經脈的流注。流注次序為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流至足厥陰肝經,再流至手太陰肺經,構成了一個“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十二經脈整體循行系統,見圖3-2。

圖3-2 十二經脈流注次序

(二)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即別道奇行的經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八條經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也無表里相配,故稱“奇經”,也稱“別道奇行”的經脈。

八脈之中,督脈、任脈、沖脈均起于胞中,同出會陰,稱為“一源三歧”。督脈可調節全身陽經脈氣,故稱為“陽脈之海”;任脈能調節全身陰經脈氣,稱為“陰脈之海”;沖脈可涵蓄調節十二經脈氣血,故稱“十二經之海”,又稱“血海”。

奇經八脈交錯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經脈之間,其主要作用體現于兩方面:其一,增強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將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經脈聯系起來,達到統攝相關經脈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其二,對十二經脈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當十二經脈及臟腑氣血旺盛時,奇經八脈能加以蓄積,當人體功能活動需要時,奇經八脈又能滲灌供應。

二、經絡的功能

(一)聯絡臟腑,溝通表里

《靈樞·海論》指出:“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保持相對的協調與統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是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而實現的。經絡中的經脈、經別與奇經八脈、十五絡脈縱橫交錯、入里出表、通上達下,聯系了人體各臟腑組織;經筋、皮部聯系了肢體筋肉皮膚;細小的浮絡和孫絡聯系人體各細微部分。這樣,經絡將人體聯系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二)運行氣血,濡養周身

《靈樞·本臟》指出:“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全身各組織器官只有得到氣血的濡潤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能將其營養物質輸布到全身各組織臟器,從而完成“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的生理功能。

(三)抗御外邪,保衛機體

營氣行于脈中,衛氣行于脈外。經絡能“行氣血而營陰陽”,使營衛之氣密布周身。外邪侵犯人體由表及里,先從皮毛開始。衛氣充實于絡脈,絡脈散布于全身而密布于皮部,當外邪侵犯機體時,衛氣首先發揮其抗御外邪、保衛機體的屏障作用。

三、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

(一)解釋病理變化

經絡與疾病的發生、傳變有密切的關系。某一經絡功能異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襲,既病之后,外邪又可沿著經絡進一步內傳臟腑。如外感寒邪,可由肌表內傳肺、脾、胃等臟腑。經絡不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傳變途徑,而且也是內臟之間、內臟與體表組織間病變相互影響的途徑。如在某些疾病的病理過程中,常可在經絡循行通路上出現明顯的壓痛、結節或條索狀物,以及相應部位的皮膚色澤、形態、溫度等變化。通過望診和觸摸等,有助于推斷疾病的病理狀況。

(二)指導辨證歸經

辨證歸經是指在經絡學說的指導下,通過辨析患者的癥狀、體征以及相關部位發生的病理變化,以確定疾病所在的經脈。如脅痛多病在肝膽,因為脅部是肝經和膽經的循行之處。腰部疼痛,多與腎有關。頭痛時可根據頭痛的部位確定病變所在經脈:痛在前額,多與陽明經有關;痛在兩側,多屬少陽經病變;頭后部及項部痛,多與太陽經有關;顛頂疼痛,多和督脈、足厥陰肝經有關。這是根據頭部經脈的分布特點進行辨證歸經。

(三)指導臨床治療

經絡依據其絡屬臟腑和循行部位,其經穴都有相應的主治范圍和作用部位。每條經脈所屬腧穴的主治范圍,均同各經脈的循行分布部位和所絡屬的臟腑有密切關系。因此,經絡學說早已被廣泛用于指導臨床各科的治療,特別是針灸、推拿和中藥處方。針灸中的“循經取穴法”就是經絡學說的具體應用。如胃病,常循經遠取足三里穴;脅痛則取太沖等穴。中藥治療亦是通過經絡這一渠道,使藥達病所,以發揮其治療作用。如麻黃入肺、膀胱經,故能發汗、平喘和利尿。此外,有些藥物的選擇性作用特別明顯,古代醫家還據此創立了“引經報使”理論。如頭痛的治療,病屬陽明經的可選白芷,屬足厥陰肝經的可選吳茱萸。上述藥物不僅可以治療相應部位的病證,還可以作為其他藥物的向導,引導其他藥物歸入上述各經而發揮治療作用,以增強對某經病變的療效。

(四)指導預防保健

調理經絡的方法可以用來預防疾病,如保健灸法是自古以來的防病治病之術,人們將足三里穴作為防病治病的保健強壯要穴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建省| 普陀区| 崇仁县| 紫云| 昂仁县| 兴安盟| 运城市| 阿拉尔市| 阳谷县| 惠水县| 连城县| 华坪县| 长垣县| 红桥区| 德保县| 扎赉特旗| 门头沟区| 旬阳县| 白朗县| 分宜县| 华容县| 西贡区| 沛县| 龙州县| 漯河市| 澄迈县| 七台河市| 高陵县| 若尔盖县| 班戈县| 彭水| 西城区| 东阳市| 新绛县| 迁西县| 胶州市| 中超| 莒南县| 南开区| 灵石县| 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