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編寫說明

一、本書編著者在長期醫療實踐過程中,秉承先賢“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的倡導,非常注重對中醫經典古方、名方驗方及秘方的搜集、積累和應用。溫故知新,博學多聞,講求實效,效中選優。為了精簡篇幅,突出重點,彰顯主題,很少有理論敘述,也不分醫家門派。數十年共收集各類醫方千首之多,愿在垂老之年將這些醫方整理選編出來,刊行于世,供中醫同仁和中醫藥愛好者以及廣大讀者參考選用。

二、編著者尊崇天人相應、心身合一、陰陽和諧的中國傳統哲學理念,恪守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因人制宜的中醫學術思想精華,以容易掌握、方便實用為原則,按照人體各個系統為綱,以各系統病證為目,方隨病出,編纂成冊。鑒于每種疾病的多種辨證分型,每病可有多種方劑治療,則形成“一病多方”;又由于每個方劑具有多種治法功能,能醫治多個病證,故出現“一方多用”。全書共分12個系統,列出274種病證,選錄醫方近千首。其特點是盡量讓讀者感到“一書在手,千方擁有,百病辨治,用方不愁”。

三、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術理論精華。中醫治病,選方用藥,離不開辨病分型和辨證論治。清代汪昂著《醫方集解》說:“凡病必有證,有斯病,必形斯候也。證必有脈,脈者,臟腑經絡寒熱虛實所由分也。”并強調“察脈辨證而方立焉”。應當從總體上掌握人體病證的陰陽、表里、寒熱、虛實,以及正邪斗爭狀態,注重因人、因時、因地制宜。本書醫方雖屬實用驗方,但在選用時還是必須先行辨病分型和辨證,明確診斷,準確對證,避免走上“對號入座”的狹路。

四、師古不泥古,傳承有創新。《杏林要方》所選錄的醫方出處,主要來源于五個方面:一是來自中醫經典古籍、著名方書;二是各中醫藥院校和西學中班教材;三是國家和地方編印出版的中醫藥圖書報刊及驗方資料;四是各省市名中醫所運用的臨床有效經驗方;五是本書編著者經常使用的有效自擬經驗方。有些經典名方經過后人加減后所治疾病案例中,以后人記錄為出處。每個方選用時都嚴格遵照原始資料中方劑的組成、用法、治法和主治證等。最后僅以“評介”方式提出編著者個人觀點評價及應用該方的經驗體會,僅供參考。

五、關于醫方組成。傳統上每個方劑都有主、輔、兼、引,也稱君、臣、佐、使四部分,依先后排列。主藥是治療主證的藥物;輔藥是輔助主藥加強療效的藥物;兼為兼制,作用有二:一是治療兼證,二是監制主藥和輔藥的副作用;引為引和,作用亦有二:一是引經、引導諸藥直達病所,二是調和、協調諸藥。在一些簡單的醫方中僅有主藥,或只有主藥和輔藥,不一定主、輔、兼、引都羅列俱全。

六、關于醫方治法。治法是針對疾病病因病機而制定的治療大法,也是指導制方的理論原則。治法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等。至清代則形成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然而在臨床上僅八法顯然不夠用,必然要按照病證的復雜性演化出更多治法。即形成所謂“一法之中,八法備焉”,“八法之中,百法備焉”的陣勢。因此本書中各個醫方中所舉出的治法多達數十種,如補氣、活血、散寒、瀉火、壯陽、滋陰、祛濕、解毒等。

七、關于證象。本書中所說的證象是指方劑應用時所針對的疾病證型和癥狀。證型源于各種中醫辨證,如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癥狀源于疾病的某種具體表現,如發熱、頭痛、咳嗽、嘔吐、納呆等。將以上這些證和癥歸納起來,本書合稱為“證象”。證象中也包括一些常見的中醫和西醫的病名及診斷。

八、關于性味。中醫臨床看病開藥方,必然要用中藥,古人說“處方如布陣,用藥如用兵”。治病如同打仗,藥就是兵,兵貴精而不貴多,精準發兵,才能打勝仗。要調兵遣將就必須熟知兵將的個性、專長和技能,熟練掌握中藥學知識。前人把中藥性能歸納為四氣五味和升降浮沉等內容。四氣是寒、熱、溫、涼四種藥性。五味是辛、甘、酸、苦、咸五種藥味,故可稱為“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是指藥物對人體作用的上下、表里、內外的趨向性。中藥的性能與它所含的化學成分有關,不同的化學成分有著不同的性能和藥效。

九、關于劑型。劑型是根據中醫方劑治療各種疾病的不同需要,將藥物制成各種不同形式的制劑。傳統中醫劑型很多,常用的有湯、散、丸、膏、丹、酒、錠、片、膠、露等。臨床最多用者為湯劑,其次較多用者為散劑及顆粒劑,再其次為丸劑、片劑等。湯劑最能反映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具有藥物組成加減靈活、容易吸收、制法簡單等優點。散劑是將藥物打碾研成粉末,分內服、外用兩種。內服散劑多用于慢性病患者和老年患者,有制作簡便、服用方便、節約藥物、不易變質等優點。在服用湯劑一段時間后,如已經獲得良好效果,需繼續服用或鞏固療效時,就改用散劑,以便患者繼續治療。

十、關于服法。本書所列醫方絕大多數是采用水煎服,即湯劑。煎藥用具以砂鍋、瓦罐為好,搪瓷罐次之;不宜用鋁、銅制品,忌用鐵鍋,以免發生化學變化,影響療效。煎前先將藥材飲片用涼水浸泡半小時。一般中藥每日1劑,煎煮3遍。水先用武火燒開后改文火煎10分鐘為1遍,浸出,3遍共煎得藥液500mL左右,每劑分2~3次溫服。補益與味厚質重藥物煎煮時間宜長,解表藥、芳香藥與花葉草本藥煎煮時間宜短。補益藥宜飯前服,清熱解表藥宜飯后服,安神鎮靜藥宜午后服,急性病藥不定時隨服。

十一、關于方藥加減化裁。常言道,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中醫方劑也不都是完美無缺的,也并非都是恰到好處的。在應用每首方劑時,根據用方對象的性別、年齡、體質盛衰及患病新久等因素的差異,必須對原方進行藥味加減和劑量調整。本書中的醫方可以說都是基本方,要應用到千差萬別的患者身上,僅照抄基本方是不可行的。欲達到較好的療效,務必對基本方進行調整,加減化裁,因人制宜,因病制宜,切勿安常習故,生搬硬套。

十二、《杏林要方》是編著者數十年以來通過長期實踐,大量臨床,廣泛閱讀,應用觀察,精選總結而成。務求實用為主,有效為主,安全為主。文筆規范,言簡意賅,沒有渲染和潤飾。然而,由于編著者本人中醫專業水平有限,精力不足,缺乏編著經驗,書中一定存在不少疏漏謬誤,遺珠棄寶之處在所難免,誠望讀者不吝批評指教。因為本書編著內容需要,書中除了錄用古代著名經典名方外,還吸取引用了不少當代國內中醫藥院校、醫院及名醫、教授的公開發表方劑,為本書增新添彩,充實了內容。在此,謹向有關醫療教學單位和名醫、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謝!

編著者

2020年3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杭州市| 砚山县| 静乐县| 荆门市| 上饶县| 济宁市| 巴中市| 大埔县| 开封市| 涟水县| 大化| 丹凤县| 玛沁县| 吴堡县| 株洲市| 东莞市| 海南省| 隆安县| 浦江县| 吉木萨尔县| 合作市| 永安市| 临西县| 灵宝市| 新绛县| 随州市| 曲靖市| 钦州市| 香港| 巧家县| 忻城县| 乐陵市| 承德市| 慈利县| 商洛市| 左权县| 石台县| 墨脱县| 兴义市| 淳化县| 香格里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