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熱
方一 白虎湯
出處:漢代張仲景《傷寒論》。
組成:石膏20g,知母10g,粳米10g,甘草5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3次溫服。宜飯后服。
治法:清熱,生津。
證象:氣分熱盛證,高熱,口干,頭痛,面赤,煩渴,大汗,苔黃,脈洪大有力。
忌宜:表未解而惡寒無汗者,陰虛潮熱者,及真寒假熱者,忌用。
評介:本方為《傷寒論》中的著名經典方劑,清熱瀉火作用顯著,兼能滋潤生津。氣分證是按衛氣營血辨證分類定的,多見于各種傳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熱盛階段。凡臨床遇到發熱患者具有上述證象者,可以選用。
方二 桂枝湯
出處:漢代張仲景《傷寒論》。
組成: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4g,生姜8g,大棗3枚。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3次溫服。宜飯后服,服后蓋被,使微汗出。
治法: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證象:風寒表虛證,發熱,頭痛,身痛,汗出,惡風,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緩。
忌宜:急性炎癥高熱,脈洪大,或脈浮緊無汗者,忌用。
評介:本方為《傷寒論》經典第一方,號稱群方之冠,乃解肌發汗、調和營衛之首選方。如有上述證象患者,可以選用。
方三 銀翹散
出處:清代吳鞠通《溫病條辨》。
組成:連翹15g,金銀花10g,桔梗10g,薄荷6g,竹葉6g,荊芥穗6g,淡豆豉8g,牛蒡子10g,蘆根10g,甘草6g。
用法:作湯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宜飯后服。
治法:清熱解毒,辛涼透表。
證象:發熱,無汗或少汗,頭痛惡風,口渴咽痛,咳嗽,舌尖紅苔微黃,脈浮數。
忌宜:服藥期間忌食生冷及酸性食物,忌服濃茶。
評介:本方為《溫病條辨》中經典方劑,是治療溫病初期及外感表熱證的常用方。現常用于感冒、流感、流腦、急性扁桃體炎、流行性腮腺炎、支氣管肺炎而見風熱表證者。本方一方多用,可治療神經系統病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也可治療呼吸系統病證感冒等。
方四 涼膈散
出處:宋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大黃15g,芒硝10g,黃芩10g,梔子8g,連翹15g,薄荷8g,竹葉6g,甘草5g。
用法:作湯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宜飯后服。
治法:清熱涼膈,瀉火通便。
證象:高熱熾盛,煩躁口渴,面赤唇焦,頭痛咽痛,便秘尿赤,舌紅苔黃干,脈滑數。
忌宜:胃腸虛寒,大便不干者忌服。
評介:本方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經典方劑,是清除膈上實熱之劑,故以“涼膈”名方。以治中上二焦邪熱熾盛所致的燥渴、便秘、溲赤為主,現常用于急性熱性病,表里俱熱者。
方五 普濟消毒飲
出處:清代汪昂《醫方集解》。
組成:板藍根15g,連翹15g,黃芩10g,黃連8g,牛蒡子10g,馬勃6g,僵蠶6g,桔梗10g,柴胡8g,升麻8g,玄參10g,薄荷6g,陳皮6g,甘草5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3次服。宜飯后服。
治法:清熱解毒,疏風散邪。
證象:發熱惡寒,頭面紅腫,咽喉腫痛,口渴,舌燥,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有力。
忌宜:本方多苦寒辛散,陰虛者忌用。
評介:本方是《醫方集解》中經典方劑,功能為疏散清解風熱毒疫。多用于大頭瘟(因感受風溫時毒,以頭面頸項紅腫為特征的溫毒病)、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體炎、頸癰、丹毒等。
方六 清骨散
出處: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
組成:銀柴胡12g,胡黃連10g,秦艽10g,鱉甲12g,地骨皮10g,青蒿10g,知母10g,炙甘草5g。
用法:作湯劑,水煎服,日1劑,分2~3次服。
治法:清虛熱,退骨蒸。
證象:陰虛潮熱,低熱不退,手足心熱,唇紅,顴赤,消瘦,盜汗,舌紅苔少,脈細數。
忌宜:非虛熱者不宜。
評介:本方為《證治準繩》一書中的名方,是清虛熱、退骨蒸的古典方劑,臨床常用。也可用于結核病有消耗熱且熱象較重者。本方一方多用,可用于呼吸系統病證肺結核。
方七 丹梔逍遙散(又名加味逍遙散)
出處:宋代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
組成:丹皮10g,梔子8g,當歸10g,白芍10g,白術10g,柴胡10g,茯苓15g,煨生姜5g。薄荷4g,炙甘草5g。
用法:有中成藥丸劑,按說明書服用;或作湯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治法:疏肝,清熱,養血,解郁。
證象:身熱心煩,頭痛目眩,兩脅作痛,咽干,舌淡紅,脈弦而虛。
忌宜:非肝郁氣滯者不宜。
評介:本方為古代傳統經典方劑,是逍遙散(證象為肝郁血虛、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干)加丹皮、梔子而成。若逍遙散證出現化熱表現,需增強疏肝清熱作用時,宜用本方。本方一方多用,也可用于全身病證郁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