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珵:“會……會一點吧,別磨蹭了,快去!你看,這會兒義軍多一些了,安全有保障,我去后巷看看。”
宋人豪無奈,只得小心翼翼從遠處往隊伍前面走,幸好他瘦小,大家都沒有注意到他。
快到店門前時,宋人豪哭喪著臉望向躲在街角的高珵,得到高珵擺手的指令后,長嘆一聲,撲通坐到地上,開始表演。
宋人豪:“昌福藥行害人啊,大家不可上當買他家的藥,他們的藥會吃壞身子啊!”
人們紛紛圍過來吃瓜,幾名家仆聽到動靜,也立馬趕到:
“休要在此胡鬧!我們藥行長期供藥,鄉親們都來我們這買,豈有吃壞身子之理?”
掌柜也急忙出來,認出了曾經在昌福藥行做工的宋人豪,指著他說:
“宋人豪,我們當家的待你不薄,先前因犯錯被逐出,如今還敢滿嘴胡言!”
另一邊,高珵隨著推車一路跟進后巷。
跟到目的地,是一處矮房,門口有昌福藥行的家丁,正在與貨夫接洽。
其中一人拿著小冊子登記,另一人翻開布查驗貨物,透過門縫,高珵望見屋內視線所及之處堆滿了貨物。
大街上宋人豪鬧出的聲響,吸引了巷子里正在清點貨物的幾人。
兩名家丁急匆匆地處理完交接,并未清點完畢,就讓貨郎自個兒卸貨,兩人徑直朝昌福藥行正門而去。
好機會!高珵待二人走遠,便裝作昌福藥行的人,大搖大擺走進藥庫,想隨機搜集點什么證據。
“大哥,還沒卸完呢?”
貨夫氣喘吁吁,掃了一眼高珵,并未停下手中的活兒:
“哪有那么快,今日這批貨,從濟南府而來,有許多新到藥材,他們也不仔細盤點,萬一有誤,他日如何說得清!”
高珵抓緊時間,觀察了一下屋內情況:雖然雜亂,但已放置的麻袋,顯然有做了記號,并歸類放在了一起。
貨郎卸下來的,只有三袋做了標記,其余四五袋還未來得及標記,兩個家丁就趕過去店前幫忙了。
高珵:“好說,大哥你將方才登記完畢的,分類放好,尚未標記的,且放一邊,等他們來了,我定會提醒他們。”
貨夫卸完貨,這才打量一番高珵:“你是昌福的人?為何著衣不同?”
高珵:“我是內仆,新來的,外頭有人鬧事,大哥們都去幫忙了,掌柜這才差我前來!”
貨夫也沒多想,搖頭嘆氣:“最近鬧事的不少,唉,跑完這兩批,我也回鄉了,如今戰事未了,路途艱險,京城也未必是太平之地啊。”
高珵:“大哥所言極是啊,那……可還有何貨單憑據之類?小的也好交差。”
貨夫:“方才貨據已被拿走一份,也罷,看你新來的,再給一份與你,免得你口說不明,挨打受罵。”
大哥你人還怪好的咧!
貨夫說罷,掏出一份貨單,交給高珵,然后拍拍身上的灰塵,拉起推車走了。
高珵在地上撿了塊石子,在未標記的麻袋均劃開了道小口,取了些藥品出來。
他不敢多做停留,最后拿起手機拍了幾張照便溜走了,臨走前順手把門帶上。
昌福藥行門口
宋人豪見對方還算客氣,并無動手,一些正在巡邏和準備購藥的義軍,也警惕地觀察起來。
宋人豪繼續表演:“我正因曾在此做工,才知道你們的居心啊!”
“你們先偷學尚德堂的藥方,后買斷囤積京城藥物,再高價賣給百姓,是也不是?”
掌柜一時啞口:“你,你,信口雌黃!”
眾人們大都知道昌福藥行的作風,倒也不意外。
只是有人敢這么剛,而且還是個瘦弱男子,想到接下來他可能遭受的毒打,卻也對他添了幾分憐憫之意。
宋人豪乘勝追擊:“鄉親們看啊,我吃了他家的藥,立馬上吐下瀉,差點就下去見祖宗了,后幸得尚德堂搭救,才撿回一條小命。”
“以前我身強體壯,人稱打虎武宋,現在好了,成了宋猴兒!”
“哈哈哈哈……”看到滑稽的宋人豪生動的表演,人群中瞬間哄笑一片。
誰也沒發現到,二樓的窗戶虛掩著,昌福藥行當家手里捧著一碗茶,已全程目睹了方才的經過,他聽著家丁的報告,嘴角滲出一絲冷笑。
宋人豪:“大伙兒別給他們送錢啦!你們越買,他們越囂張,最后人財兩失啊!”
可不買又能如何呢?稍有點身份的人,都不缺這點錢,更不愿去尚德堂那賤民聚集之地。
反正有藥就能撐著,賤民們死光了,也許瘟疫就消失了,誰運氣好就活下來!
“宋兄弟,鄙人向你賠罪!”
宋人豪正想繼續開炮,然后瀟灑離去,但有人悄悄來到身后,向他致歉。
他轉過頭,看清來人,嚇了一個哆嗦,此人正是昌福藥行當家:陳彥昌。
“宋兄弟說得沒錯,本藥行所行藥方確由尚德堂王謙老堂主親傳,彼時京中大疫,太醫院統籌各方協力共度時艱。”
“王老堂主大義,主動賜方于各醫館、藥行。”陳彥昌拱手,遙敬王老堂主。
宋人豪:“有……有這事兒嗎?”
陳彥昌:“太醫院前來召集各方商談,也是匆匆而來,匆匆而去,自是鮮有人知曉。”
“但王老堂主父女之為人,鄉親們豈能不知?他們行善于兩京,鄉親們豈能不曉?”
圍觀群眾也紛紛點頭稱是,豎起拇指以示對王家的敬佩。
宋人豪有些慌了:“那……那也不代表你們的藥是好藥,定是摻了劣品,才吃壞身子。”
“大家看我這身板兒,不假吧?若是有效,諸位何須三番五次前來?”
高珵回到現場不久,躲在街角觀察事態發展,心中暗道:“完了,對面不按常理出牌,這小子不是老油條的對手,已經入套了!”
陳彥昌不慌不忙,重重嘆了一口氣:“若宋兄弟服了本藥行的湯藥而有不適,那鄙人當眾向宋兄弟行禮道歉,并賠償十兩銀子!”
“哇!十兩銀子啊!”
人群中一陣驚呼,雖然這數目對他們來說不算大,但明末社會嚴重缺銀,此時十兩銀子的購買力,相當于窮人家一年的開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