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髆是武帝的第五個兒子,是傾國傾城的李夫人所生。漢武帝十分寵愛劉髆,為他請了著名的大儒夏侯世昌當老師。武帝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武帝封劉髆為昌邑王,建都昌邑(今山東菏澤巨野縣)。昌邑國具有很多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劉髆能選到這樣的封地,實際上體現了漢武帝對李夫人的寵愛。
李夫人是漢武帝一生中最愛的女人,她去世之后,漢武帝不顧皇后衛子夫的體面,以皇后之禮安葬了李夫人,還悲傷地為她寫了一首悼念的歌。之后,漢武帝對李夫人的思念有增無減,他把李夫人的畫像掛在甘泉宮,日日睹物思人,又找來術士為李夫人招魂,只為再見她一面。而他的舅舅李廣利,是繼衛青霍去病之后,漢武帝最倚重的將軍。李廣利和丞相劉屈氂是親家,他們結成了親密的同盟。可以說在衛氏的外戚被削弱的情況下,李氏的外戚簡直是一個縮水版的衛家,這給劉髆極大的助力。
太子劉據死后,劉髆本來是繼承人的熱門人選,但劉髆的舅舅李廣利過于急功近利,在出征匈奴前,和丞相劉屈氂相約,要為劉髆爭取儲君之位。結果劉屈氂被人告發詛咒漢武帝,全族被誅。李廣利和劉屈氂的計劃也被漢武帝知道了,這下犯了漢武帝的大忌,李廣利全家下獄。李廣利當時正在前線打匈奴,為了救家人,孤注一擲輕敵冒進。結果70,000大軍全軍覆沒,他自己也投降了匈奴。
雖然對舅舅李廣利等人的陰謀,劉髆毫不知情,所以也沒受到什么牽連。但經歷了這么多波折,劉髆一族從此被邊緣化。更慘的是,他甚至沒等到武帝明確下詔再立太子,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劉髆就死在了父親漢武帝之前。劉髆死后不久,武帝立幼子劉弗陵為太子,同年,武帝駕崩。
昌邑王劉髆在位11年,因病去世,并沒有何時就國的記錄,也沒有從昌邑到長安的來朝記錄,謚號為哀王,他的兒子劉賀繼位,成為第二任昌邑王。這一年,劉賀年僅五歲。
劉髆靜悄悄地來,靜悄悄的走,他的母親有故事,他的舅舅有故事,但偏偏劉髆本人沒有故事。劉髆原本前途一片光明,卻因舅舅的拖累與皇位失之交臂。而他的兒子劉賀原本沒有做皇帝的命,卻陰差陽錯當上了皇帝,過了一把皇帝癮,但僅僅在位27日就被廢黜。作為西漢第九位皇帝,劉賀在《漢書》中甚至不能獨立成獨篇,只是在《霍光金日磾傳》和《武五子傳》中作為反面皇帝教材登場,最終以海昏侯的身份落幕。
據記載,劉賀在位僅27天就干了1127件荒唐事,霍光忍無可忍,將他廢黜。也就是說,劉賀每天要干超過41件荒唐事,扣除睡覺時間,劉賀真是無時無刻不在用生命干壞事,劉賀真的這么不堪嗎?還是說這些罪名是霍光為了廢了他,硬扣給他的呢?再仔細看看劉賀做過的事,又會發現在荒唐的表面下,或許是別有用心,與其說劉賀因荒唐被廢,不如說是因為他想和霍光奪權被廢。那這場27天的皇帝游,究竟是上天對他的垂青還是他人生悲劇的開幕呢?
因為父親去世較早,劉賀早早承襲了父親的昌邑王位,家產豐厚,沒有長輩的約束,朝堂的勾心斗角也離他很遠,吃喝玩樂,日子過得那叫一個滋潤。所以,劉賀自幼便以行為荒唐著稱,郎中令龔遂多次上書勸諫,劉賀雖然表面上接受意見,但不久便又故態復萌。此時的劉賀或許不會想到,國都長安即將迎來一場巨變,而這次變故直接將遠離政治斗爭的自己,以一種尷尬的方式推上了歷史舞臺。
公元前74年,漢昭帝無子而終,帝國皇位突然空缺,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身份組織朝政,在篩選新君時,霍光的目光落在了劉賀這位年輕藩王的身上,他選中劉賀的理由是:年輕、根基淺、便于掌控。這個決策將劉賀拋入權力的絞肉機,從此劉賀的一生,如同一出跌宕起伏的戲劇,在權力的漩渦中被反復揉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