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漢歷史上有一個顯赫的家族~石奮家族,既無才能也無背景,更沒有留下任何功勛偉業,卻能從高祖劉邦到武帝劉徹,歷經五朝而不倒,他們一家到底有怎樣的秘訣呢?石奮家族起家靠的是恭謹,走向輝煌同樣靠的是恭謹,恭謹已經深入石奮一家的骨髓,甚至已然到了偏執變態的地步,但你不得不承認,這種變態偏執的恭謹,卻是在封建官場中屹立不倒的利器。
石奮的父親是趙國人,趙國滅亡后,把家遷至河內郡溫縣。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途經河內郡,當時石奮年僅15歲,加入了漢軍,擔任一名小吏,侍候劉邦。劉邦很喜歡石奮的恭敬,做事情勤快又懂事,就問他家里還有什么人。石奮回答說:“我家里貧窮,上有母親,不幸雙目失明,還有一個姐姐,擅長鼓瑟。”劉邦又問他:“你愿意跟隨我嗎?”石奮當然巴不得,劉邦于是把石奮的姐姐納為美人,讓石奮做貼身近侍中涓,負責傳遞文書,將石奮的家遷往長安。
劉邦去世之后,在惠帝和呂后朝,石奮一家的事跡沒有記載。到了漢文帝時期,石奮已經靠著平日侍奉主子積累的功勞被封為太中大夫。石奮沒有文采學問,但為人恭敬、謹慎無人能比。太子太傅張相如被免職,大家都舉薦石奮,于是石奮當上了太子太傅,即景帝的老師。漢景帝即位,石奮升任九卿,但景帝覺得石奮過于拘謹,便把他派去做諸侯國相。
石奮有四個兒子,長子石建,次子石甲、石乙,小兒子石慶,在當時都以行為恭謹、篤行孝道而聞名,官職都是二千石。景帝說:“石奮與他的四個兒子都是二千石官員,作為臣子能得到的尊貴,竟然都集中在他一家身上。”于是稱呼石奮為萬石君。
而已經全家身居高位的石奮,一如既往地保持恭謹之心,甚至有時到了偏執變態的地步。景帝晚年,石奮以大夫的身份退休回家養老,每年定期回來參加朝會。每次回來,經過皇宮的門樓,石奮一定會下車快步走。看到皇上乘坐的馬車,一定會俯身按著車前的橫木表示恭敬。皇上偶爾賜予石奮食物,每次他都跪下叩拜,而后伏地上小心翼翼地吃,好像皇上就在眼前一樣。
石奮的子孫擔任小官的,回家看望他,石奮一定會穿上朝服來接見,不肯直呼姓名,而是以官職稱呼。子孫中如果有人犯了過錯,他不會責斥他們,而是坐到側旁的座位上,對著餐桌不肯吃飯。這樣其他的子孫們就紛紛責備那個犯錯誤的人,再通過族中長輩求情,犯錯誤的人裸露上身表示認錯,并表示堅決改正,石奮才轉怒為喜。已成年的子孫在身邊時,即使是閑居在家,他也一定要穿戴整齊,顯示出嚴肅整齊的樣子。一家人彬彬有禮,仆人也是恭恭敬敬,做事情講究謙恭禮讓。家里有喪事,石奮一定會哭得悲痛欲絕。子孫遵循他的教導,也和他一樣。石奮家族以孝行,謹慎在諸侯國、郡縣享有盛名,就連齊、魯等地篤行禮教的儒生也自愧不如。
武帝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為推崇儒學獲罪,竇太后認為儒生文飾浮夸而不夠樸實,不如石奮一家不夸夸其談而能身體力行,就讓石奮的長子石建擔任郎中令,小兒子石慶擔任內史。
石奮身體好,他的兒子石建老到頭發花白的時候,石奮卻還非常健康,一點病都沒有。石建擔任郎中令,五天休假一次。每次回來拜見父親,總是先進入仆人的小屋,私下向仆人詢問父親情況,去門外水溝親自洗滌父親的內褲,再交給仆人,不敢讓父親知道,此事已經習以為常。石建在皇帝面前奏事,有需要講的話,總是要避開眾人,才肯暢所欲言。在朝堂上,從來不會隨意發表意見。天子因此親近石建,對石建格外禮遇。
石奮晚年遷居到陵里居住。有一次,擔任內史的石慶喝醉酒回家,進入里門忘記下車,石奮知道的了不肯吃飯。石慶恐懼,坦露上身去請罪,石奮就是不原諒他。全族的人和哥哥石建也坦露上身替他請罪,石奮才責備說:“內使是尊貴的人,進入里門時,里中的父老都急忙回避他,而內史坐在車中揚揚得意,不知約束自己,太不應該了。”從此以后,石慶和眾子弟進入里門,都下車快步走回家,不敢麻煩別人。
石奮在武帝元朔五年去世,終年96歲。長子石建哭得天昏地暗,要扶著拐杖走路。一年后,石建也去世了。石奮的子孫都很孝順,其中石建最為孝順,其孝行超過了石奮。
做一件事不難,難的是堅持。而石奮的一生都把恭謹做到了極致,真是難能可貴。雖然他在政治上沒有什么成就,但他在治家方面的智慧,堪稱漢代頂級的家風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