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教于樂
- 王學儒
- 772字
- 2024-08-27 16:00:34
前言
2018年3月1日,一紙調令,我從行政部門回歸到已經脫離二十多年的教育行業,主管一所農村高中。
“咱們學校在市里屬于三類高中,因為地處偏遠的農村,所以生源不足,優秀學生幾乎招不到,即便錄取來了也留不住。咱們學校教師也一直缺編,因為每年招教結束,一些考入我校的年輕教師來到學校看了條件后,寧愿放棄編制來年再考,也不愿來這里‘吃苦’。”行走在破敗的校園里,聽著副校長們的介紹,我的心情和腳步一樣沉重。
先摸清情況后再說。抱著這種心態,我走遍了學校的角角落落,走進了每間教室,走訪了老中青三分之一的教師,與幾十個學生談心交流。駐足在教學樓前“苦撐待變”的標語牌下,我腦海里浮現著一個個質樸敬業的教師面孔和無數無拘無束的孩子身影。難道這兩千多學生里面,就沒有一個可塑之才?將來就走不出一個行業翹楚?即使這三年沒有,十年總會遇到吧。再說了,這么多學生,只要我們用心培養,即便將來他們考不了重點大學,培養他們的品德,讓他們考入普通大學里,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不也是我們的責任嗎?
思路厘清了,方向明確了,我也找準了問題癥結。
“牌打精氣神,人靠一股勁!”這個學校目前缺少的不是好老師,也不是好苗子,是信心!于是,提振士氣成了眼前的大事。在不同的座談會上,班主任各談管理策略、老教師紛紛提出建議、教研組長大談教學改革,群策群力,各抒己見,思想統一了,激情點燃了。通過班子會研究,學校確立了“只要找準優點,每個孩子都是天才”的教育理念和“成人成才,人人成才”的辦學方向。在春風的沐浴下,一個個調皮淘氣叛逆的學生,在班主任的眼里變成了各有特長的苗子。這群過去讓老師頭疼的學生,如迎霜傲雪的臘梅,次第花開。
我也在育人的過程中,找到了樂趣,且樂此不疲。
在把過去六年記錄的文字整理成冊之后,我將它們發給了幾位老友過目,真誠感謝劉德民和李松濤兩位同志對每個篇章內容所作的精彩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