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慶重掌軍權,回到北疆的戰場上,那里,才是他真正的戰場。隨著戰火的燃起,他逐步掌控了局勢,用鐵血手段鎮壓了外敵,同時暗中清除那些與他為敵的勢力。他不再顧及士兵的生死,他的每一個決定都充滿了冷酷與無情。
在他的指揮下,北疆的局勢迅速得以穩固,外敵被擊退,大周的邊疆再度平靜。然而,這一切只是他更大計劃的一部分——他要用戰功換取更大的權力,他要讓那些曾經背叛他的權臣們付出血的代價。
姜慶的心已徹底冷硬,他不再是那個忠誠
于皇帝的將軍,而是一個為了復仇和野心不擇手段的梟雄。在他看來,只有手握最高的權力,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命運。
這一次,他將不再退讓,不再猶豫。姜慶的復仇之路即將展開,國都的權力斗爭也將因他的回歸而掀起新的波瀾。大周的命運,正在姜慶的手中悄然改變。
在數月的征戰之后,姜慶帶領他的軍隊終于來到了大周帝國的國都——長安。長安,作為大周的心臟,依舊繁華如故,但在這表面的繁榮之下,暗流涌動。姜慶的軍隊一路進發,沒有遇到任何抵抗,仿佛整個帝國的力量都在默許他的歸來。
當姜慶的軍隊進入城門時,城中的百姓紛紛停下手中的活計,駐足觀望。人群中,有敬畏的目光,也有恐懼的竊竊私語。曾經的北疆戰神,如今的權力梟雄,姜慶在他們心中早已不再是那個單純守護邊疆的英雄,而是一個無可撼動的強者。
街道兩旁,沉重的馬蹄聲在青石板上回響,仿佛在宣告著權力的來臨。姜慶騎在戰馬上,面無表情,目光冷峻,仿佛整座城市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他知道,這一刻的平靜只是一場風暴前的寧靜,真正的戰斗還未開始。
姜慶入京的消息在朝堂之上引發了巨大的震動。年輕的少帝不過是朝中權臣們的傀儡,根本無力對抗姜慶這股從邊疆歸來的強大力量。宰相秦玄與幾位重臣急忙召集緊急會議,商討如何應對姜慶的回歸。
“姜慶手握重兵,如今已入京城,若不加以遏制,恐將禍及大周。”秦玄站在朝堂中央,臉色陰沉,聲音中透出一絲緊張。
“宰相大人所言極是,但我們能做什么呢?姜慶在軍中威望甚高,若與之為敵,恐怕整個京城都難以幸免。”另一位重臣說道,語氣中充滿了無奈。
眾人面面相覷,一時間無人能拿出有效的應對之策。姜慶的力量過于強大,且他從不輕易暴露自己的意圖,這讓朝臣們更加難以捉摸。
“眼下之計,只有暫時安撫姜慶,觀察其動向,再做打算。”秦玄沉思片刻,終于做出了決定。
于是,朝廷對姜慶采取了表面上的懷柔政策,少帝親自下詔,封他為鎮國大將軍,統領京城防務,同時暗中派遣親信監視他的行動。
姜慶對這一切心知肚明,他知道朝廷不過是在拖延時間,但他并不急于動作。他要的是徹底的勝利,不只是對權臣們的打擊,更是對整個大周權力體系的重塑。
姜慶在京城安頓下來后,開始暗中部署他的復仇計劃。他清楚,這場復仇不能僅憑武力,而要通過精心策劃的權謀。他需要清除掉那些曾經陷害他、害死李如月的權臣,同時還要確保自己的地位不被動搖。
他首先聯系了朝中的一些舊部,這些人曾經在戰場上與他并肩作戰,如今也都被朝廷邊緣化。他們對朝中現狀極為不滿,早已對那些權臣心生怨恨。姜慶用情義和利益籠絡他們,逐漸形成了一股暗中對抗朝廷的勢力。
與此同時,姜慶秘密調查李如月之死的真相。他知道,這不僅僅是一次宮廷斗爭的犧牲品,更是一場權力斗爭的導火索。經過多方打探,他終于發現了幕后黑手——秦玄。
秦玄,這位權傾朝野的宰相,表面上忠于少帝,實際上卻是一切陰謀的策劃者。李如月的死,正是秦玄為了打擊姜慶而布下的局。他要的是姜慶徹底失去理智,最終被朝廷剿滅。
然而,姜慶并沒有如秦玄所愿地暴露自己的憤怒,他將所有的仇恨埋在心底,表面上依舊恭順,暗中卻逐步推進復仇的計劃。他知道,不能貿然行動,必須等待最合適的時機,一舉將秦玄等人鏟除。
隨著時間的推移,京城的氣氛變得越來越緊張。姜慶的勢力在朝中漸漸壯大,許多對朝廷現狀不滿的官員和將領都暗中投靠了他。姜慶的小院看似平靜,實則成為了權力斗爭的中心。
秦玄雖然察覺到了姜慶的動作,但他始終無法找到姜慶的把柄。姜慶的每一步都走得極為謹慎,沒有留下任何可供指責的證據。這讓秦玄感到極為不安,他知道,這場權力的對抗正在逐步升級,而自己必須找到機會將姜慶徹底鏟除。
為了確保自己的計劃不被察覺,姜慶在行動中采取了多層次的防護措施。他安排了心腹監視秦玄的動向,隨時掌握對方的計劃。同時,他秘密聯系了一些外敵勢力,用以擾亂秦玄的視線。
京城中的各方勢力都在密切關注著這一場無聲的對抗,空氣中彌漫著緊張的氣息。那些聰明的朝臣紛紛選擇明哲保身,不敢輕易站隊,而那些對權力有所企圖的人則在暗中活動,希望能從這場風暴中分得一杯羹。
終于,姜慶等到了一個合適的機會。秦玄的親信之一,在一次行動中被姜慶的部下抓獲。姜慶秘密審訊后,得知了秦玄打算在少帝生辰之際,對他發動暗殺,借機除掉他,并栽贓給外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