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世紀90年代,信息通信、現代金融、專業科技等現代服務業取得飛速發展,全球服務貿易不斷增長,服務經濟快速發展,服務生產網絡逐步形成。發展服務業,尤其是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重要手段。與此同時,服務業的融入導致制造業生產模式發生了影響深遠的巨大變革,具體表現為:制造業各生產環節中服務要素投入比重加大,服務產出占制造業總產出的比重提高,形成了全球范圍內制造業服務化發展的普遍現象。隨著制造業服務化的程度不斷加深,這種大范圍的產業共生融合現象所帶來的經濟影響已經不僅局限于實施服務化生產模式的制造業企業本身,或者制造業產業之內,而是擴散到一個國家(地區)的宏觀經濟層面,對產業發展乃至世界經濟格局演變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學術界于20世紀末開始關注制造業服務化的現象,繼而展開探索性分析。但已有研究文獻主要關注服務化生產模式下制造商轉型、企業創新產品設計、客戶關系管理、企業競爭力及企業績效等方面,而且已有研究多基于具體案例,分析服務化生產模式變革對特定制造業企業某些方面的影響,對服務化現象的宏觀經濟效應分析顯然不足。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步入增速放緩的新常態,通過產業結構優化實現經濟提質增效已然成為各國重要的戰略部署,以美國、德國為代表的主要工業化國家相繼推出旨在振興制造業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球生產模式正處于重大變革之中。制造業服務化本質上是制造商通過流程設計和能力創新實現制造業與服務業互補性融合、協同發展的產業融合現象,這種以產業互補性融合為特征的生產模式變革極有可能成為各國產業結構轉型和經濟結構優化的新方向。然而,從制造業生產端服務化變革角度分析產業結構升級的研究還非常缺乏,但在當前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這一視角的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鑒于此,本書就制造業服務化生產模式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效應和作用機制進行系統性分析。全書總共分為七章,各章具體的研究內容如下。

第一章是緒論。該部分簡要介紹本書的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創新點和研究不足之處,并對本書的整體框架進行介紹與說明。

第二章是制造業服務化與產業結構升級相關理論綜述。主要圍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對制造業服務化的內涵與分類、動因分析和主要經濟影響的梳理與綜述。二是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內涵界定、指標構建和主要影響因素的分析。從產業升級與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出發,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內涵進行準確界定,分析、總結了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的評估標準,重點梳理了產業結構升級的核心影響因素,分別是高端人力資本、技術能力和市場需求。

第三章是制造業服務化與產業結構升級的現狀分析。該部分從四個方面展開:一是分析主要國家制造業服務化的統計性事實,簡要總結制造業服務化發展的關鍵特征。二是通過比較分析和指標測算,準確識別中國省、自治區、直轄市層面制造業服務化的發展特征,并且進行原因分析。三是利用優化的產業結構升級指標,測算和分析了世界主要國家(地區)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發展的特征事實,以全面呈現這些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的現狀。四是通過國際比較對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現狀進行較為清晰的識別。

第四章是制造業服務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機制分析。在簡要分析制造業服務化生產模式對產業融合、產業集聚和產業競爭力的影響后,通過較為嚴謹的邏輯推演,分析了制造業服務化生產模式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微觀機制,分別考察了制造業服務化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人力資本積累效應、技術創新效應和服務消費需求效應。

第五章是制造業服務化與產業結構升級——基于跨國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本章將制造業服務化的生產現象引入產業結構升級的相關研究中,構建計量分析模型,利用所得的制造業服務化與產業結構升級的數據,實證考察制造業服務化與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的關系。實證分析按照以下邏輯展開:一是利用Hausman檢驗結果決定采取固定效應或隨機效應模型,考察制造業服務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方向、顯著性和作用強度。通過將解釋變量與控制變量滯后一期解決解釋變量與殘差項可能相關導致的內生性,利用兩階段最小二乘估計法解決反向因果關系導致的模型內生性問題,以降低模型內生性對估計結果可能造成的偏誤。二是利用中介效應分析法,重點考察制造業服務化生產模式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機制。三是利用替換指標、分樣本估計、剔除離群值、考慮重大事件影響、更換檢驗模型等多種穩健性檢驗法,進行穩健性分析,以得到更可靠的實證結論。四是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擴展性分析,以得到更有現實意義的研究結論。

第六章是制造業服務化與產業結構升級——對中國的經驗分析。首先,利用時間序列數據對制造業服務化與中國總體層面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進行協整檢驗,證實服務化與中國產業結構升級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然后,基于2002—2016年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平衡面板數據,構建計量分析模型,實證考察制造業服務化對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實證分析步驟為:一是考察制造業服務化對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方向和作用程度,通過將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滯后一期或采用兩階段最小二乘估計法解決模型的內生性問題。二是通過使用交互項的方法,考察服務化生產模式對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機制。三是運用多種穩健性檢驗方法考察實證結論的可靠性。四是從不同角度進行擴展性研究。

第七章是研究結論、政策建議和對中國的啟示。一是對全書的研究進行總結歸納。二是在本書研究結論的基礎上提出具有現實意義的政策建議,包括加快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強化高端人力資本積累,堅持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相結合,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產品供給機制等產業結構升級途徑。三是總結了本書研究對中國全面開展服務化轉型、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啟示。

基于本書所建計量分析模型、所使用實證數據和實證分析方法得到的主要結論有:一是制造業服務化對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考慮模型內生性、替換關鍵指標、分樣本估計、剔除異常值、替換計量模型后估計結果穩健。二是制造業服務化對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不僅存在直接效應,還通過促進人力資本積累、激發技術創新、刺激服務化消費需求間接影響產業結構升級。三是通過擴展性分析發現,制造業服務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存在滯后效應,服務化生產模式的產業結構升級效應能夠持續至實施服務化戰略之后的2~3年;生產性服務化和生活性服務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強度存在差異性;不同類型的生產性服務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強度存在差異性。總的來看,信息通信服務化、專業科技服務化、教育服務化等高端生產性服務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強度大于運輸倉儲、金融保險等生產性服務要素引起的服務化。四是通過對中國的時間序列分析發現,制造業服務化與中國整體層面產業結構升級之間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通過對中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面板數據分析發現,服務化對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具有推動作用,且服務化生產模式對較不發達的中西部地區三次產業之間結構布局合理化發展的作用和效果比較明顯,對主導產業由工業向服務業轉變的產業形態高級化發展的作用和效果相對有限,而對產業布局結構本身較為合理優化的東部地區,服務化生產模式對產業形態高級化發展的作用和效果更加顯著。此外,生活性服務化對地區產業結構高級化具有積極影響,但對地區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影響不顯著,生產性服務化對中國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皆有顯著的推動作用;不同類型的生產性服務業融入對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方向與作用強度也各不相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全县| 皮山县| 淮北市| 自治县| 文水县| 阳曲县| 察隅县| 新沂市| 潮安县| 绥江县| 安远县| 锦屏县| 蒲江县| 彰化县| 含山县| 平果县| 石渠县| 康保县| 额尔古纳市| 河池市| 巴塘县| 赤水市| 镇远县| 合江县| 噶尔县| 西和县| 敦煌市| 兴隆县| 牡丹江市| 满洲里市| 苏尼特左旗| 上蔡县| 汨罗市| 金华市| 平陆县| 滨州市| 高密市| 林口县| 蓬安县| 兴化市| 遵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