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導論
- 有限責任公司法律問題精要與指引
- 呂姝潔 穆亨
- 9022字
- 2024-08-26 16:03:25
一、公司的出現
公司起源的真正動力是私人對財富的追求,尤其是資本的組合,通過聚集大規模資本,實現規模化的商業和生產的目的。公司作為一種特殊的商事組織先后誕生了多種不同的形態。大部分學者認為,公司的萌芽是古羅馬時一種叫“索西艾塔斯”的商事組織,這種組織類似于合伙企業,當時這些企業以承包政府工程為目的,其主要投資者往往將自己的土地抵押給政府以保證工程的完成,其他投資者或者作為普通合伙人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并對債務承擔全部責任,或者作為有限合伙人不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而承擔有限責任。
10世紀以后,在西歐出現了大量的商隊,這些商隊由一個領袖帶領和管理,聯合起來買賣商品,根據個人份額按比例分配利潤。但那時海盜劫掠非常盛行,因此,除很短的航程以外,航海者都是結隊而行,且常常由戰船護航。也就是說,只能以武力來保障安全,而武力只能來自聯合。在十字軍時期的意大利,熱那亞組織了真正的商業公司,這種公司是發售股票、分配利潤并分擔風險的。每只商船上帶著一個管貨員或代理人來代表投資人的利益。
中世紀,隨著商業的發展,出現了相應的商業組織,它們主要有行會、索塞特、康曼達,而真正現代意義的有限責任制度就是從康曼達開始的。康曼達是一種航海貿易組織,其最為典型的形式是有兩個合伙人,一個是只出資的消極投資者,另一個是航海貿易的商人。后者往往是船長,負責航海貿易的具體事務。這種組織存在時間較短,當海船貿易回來后,船上的貨物被合伙人賣掉,利潤按照預先約定的比例由兩位合伙人分配。[1]14世紀時,意大利的熱那亞人為了開鹽礦,進行進口珊瑚、水銀等特產貿易,以及從事其他商業冒險活動,創立了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但是規模比較小,而且其股份的轉讓必須得到每一位股東的同意。
到17世紀末,英國成為歐洲商業的“領頭羊”。穿越大西洋的貿易需要深水船只組成的艦隊和海外落腳點,這就要求資本的聚集達到史無前例的規模,要求有合適的企業組織形式來吸收巨額的資本。當時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模式,由政府支持跨洋貿易;另一種是荷蘭和英國模式,由私人投資,有國家特許壟斷經營權。荷蘭和英國的商人行會從各自的政府獲得了在世界各國經商的特許狀,[2]然后幾個商人將各自的物資湊到一起,成立了一個聯合股份公司。到1692年,英國有三家大規模的聯合股份公司:東印度公司、哈得孫灣公司和皇家非洲公司。
進入20世紀,公司法的主題是確保公司這一工具能得到充分利用,不受政府限制措施的束縛。具體表現為公司以最能反映企業家要求的條件設立。相應地,政府對這種權力的管理必須受到嚴格限制,即公司設立應采取準則主義,意味著凡符合法定公司設立要件的團體,一經登記注冊即取得法人資格,國家就認可其合法地位,無須滿足其他條件、履行其他程序。這意味著公司有權決定自己的自治法規——章程的內容,自主地創設符合自己需要的制度安排,有權決定自己的營業范圍,自主地選擇營業的種類和區域,獲得了充分的自治權。
二、羅馬法中的公司和有限責任
部分公司法的原始概念是羅馬人想出來的,特別是使一個社團的人可以擁有一個集合身份,與組成分子的個別身份區別開來。在羅馬能夠產生公司這一組織形態及相關概念與羅馬大規模的軍事征服和頻繁的戰爭需要有力的后勤保障有關,這種任務國家無力單獨承擔,需要借助社會力量,而單個的自然人又不能勝任,于是就有了聯合的必要。羅馬獨特的社會條件形成了對公司的客觀需要,第一個類似公司的組織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出現,它向公眾出售股票,以便履行為支持戰爭而簽訂的政府合同。國家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也愿意承認這些團體的人格。因為其中一些事務政府沒有精力、資本去做,公司正好可以充當這樣的角色。
羅馬法始終不存在“法人”的概念,但有關于社團的規定。國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往往在商業社團自發成立之后即予認可,并給予其某些特權。在羅馬法中,沒有關于設立公司應當經過許可的相關規定,但在事實上也承認公司的法律地位,即羅馬法認可法人的人格。因此,在實證意義上,早在羅馬帝國時期,就存在公司或類似公司的組織。
關于有限責任的雛形,西方學者慣于從羅馬特有產制度展開研究。特有產是羅馬法中“家父”交給“家子”或奴隸依據他們自己的決策從事商業交易的特定財產。“家父”對于“家子”的債務在民事上承擔的責任以特有產總額為限。由于“家父”難以事必躬親,常通過“家子”或“奴隸”管理、經營財產。特有產制度就是“家父”與“家子”達成的債務在民事上承擔的責任以特有產總額為限的制度安排,是人類最早的以特定財產承擔商業風險的有限責任形式。
三、國外公司法的歷史沿革
中世紀初期,法學家開始認識到“法人”的存在。這時的法人包括城鎮、大學和宗教團體,還有商人和零售商組成的行會。世界上最早的有關商事組織的立法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于1673年頒布的《商事條例》。該條例明確將索塞特和康曼達這兩種中世紀盛行的組織形式以無限責任公司和兩合公司的形式確定下來,從而使康曼達這種慣常采用的有限合伙人責任限定方式首次為立法所認可。英國1844年的《合股公司法》(Joint Stock Companies Act 1844)采用了法人準則成立主義——凡符合法定條件之社團,一經注冊登記即取得法人資格,不必另有特許狀和國會法令授權。英國1851年頒布的《有限責任法案》,第一次在法律上明確規定股東對公司債務只負有限責任。
從20世紀開始,強調公司設立的自由。在美國自由化的公司制度下,公司具有高度的自治權,參與公司的當事方掌握著公司的命運。美國也憑借能適應經濟不斷發展需要的公司制度,在資本主義世界迅速崛起,并成功地占據了世界經濟和高新技術發展的主導地位。美國公司的成功實踐再一次向人們展示了公司自治的巨大能量和魅力。進入20世紀,公司自治已然成為世界性潮流。2001年,日本對其公司法進行了大幅修訂,2001年6月、11月、12月對其公司法所做的三次修改達到了空前的規模,以公司自治為修改原則,擴大了公司的權力。
西方國家的公司立法經歷了由特許設立到準則設立的巨大轉變,公司法的內容、理念和價值取向完成了由管制主義到自由主義的歷史性跨越。英美公司法制發展的歷史說明,特許制固有的問題無法通過特許制本身來解決,只能做出改變,給予公司更多的自治,激發公司的活力。
四、我國公司及公司法的歷史沿革
在我國,商人逐步發展出復雜的合伙關系,到了14世紀已經有多種不同形態的投資人和商人,但關于商人的立法較少。從17世紀開始,“公司”一詞開始在廣東、福建等地出現,這時“公司”一詞具有文本上的意義。現代法律意義上的公司,產生于清末,自此“公司”這種組織形態在中國廣泛地開展起來。
1904年清朝頒布的《欽定大清商律》,由《商人通例》和《公司律》組成,中國歷史上首次對公司做出明確的定義,即“凡湊集資本共營貿易者名為公司”,其中將公司分為合資公司、合資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四類。晚清政府為“圖強”“求富”,興辦官辦軍用工業,隨后又開辦了一些官辦民用工業。洋務軍用工業采取的企業組織形式本質上還不具備西方“公司”的屬性,19世紀70年代出現的“官督商辦”公司才開始具有“公司”的部分特征。
到北洋政府時期,在《改訂大清商律草案》的基礎上,以總統令的形式頒行了《公司條例》。該條例將公司分為無限公司、兩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股份兩合公司四種類型。由于在管理模式、責任形式等方面更接近合伙,無限公司得到時人的普遍認可。鑒于中國傳統商業習慣對無限責任的高度認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限責任公司的組織形式難以適應當時的商業習慣。北洋政府奉行自由資本主義政策,獎勵工商、保護營業自由,頒布了比較系統的、以發展私營工商經濟為價值取向的公司法規,采取了一系列獎勵工商的措施,大力支持民族工商業發展。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立法院商法委員會于1929年議定,先行出臺單行之公司法,并擬訂《公司法原則草案》三十二條。該草案對《公司條例》中關于公司的分類進行了修改,去除股份兩合公司,增加保證有限責任公司。南京國民政府初期,確定了“發展國家資本,同時獎勵及保護民營事業”的經濟政策,大力發展國營事業以發展國家資本主義。隨著抗日戰爭爆發,南京國民政府開始實施“統制經濟”政策,大力發展國營事業,以備戰時所需,此一階段中央及各省國營企業紛紛建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為組織國有經濟發展,南京國民政府在戰時適時出臺了《特種股份有限公司條例》,并在戰后于1946年全面修訂《公司法》,增加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形式,以適應戰時及戰后國營事業的發展,滿足國營企業發展的需要。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公司法的修訂和立法宗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實施了社會主義改造,大量的私營公司通過公私合營被改造為公有制企業,統稱為國營企業。1950年12月頒布的《私營企業暫行條例》,是第一個規范公司的法規,其中規定了五種公司類型——無限公司、兩合公司、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股份兩合公司。1951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實施辦法》,1954年9月頒布了《公私合營工業企業暫行條例》,該條例中已無“公司”之概念,主要規范公私合營企業的內部管理。上述兩個條例更多地體現計劃經濟的傾向與政府管制的政策性,用以配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所選擇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目標,配合逐步開展的公私合營運動。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后,《私營企業暫行條例》及其實施辦法同時失效,私營公司不復存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到改革開放前夕,我國企業的組織形式有全民所有制企業和集體所有制企業兩種。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進入經濟體制改革時期,有關公司立法逐漸恢復、公司制度重新建立。最具影響力的是1979年7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該法第四條明確規定,合營企業的形式為有限責任公司。此后于1986年和1988年分別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都明確了有限責任公司的組織形態,并圍繞公司設立與注冊資本、董事會與管理層、財務與會計、解散與清算等具體制度展開立法。上述三法為我國外商投資企業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201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取代上述三部法律,作為一部新的外商投資基礎性法律,完善了外商投資法律制度,促進、保障和規范了外商投資活動的開展,促進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自1978年中國宣布正式開啟改革開放后,開始研究制定中國的公司法。但當時,中國的公司實踐少之又少,特別是市場經濟體系還沒有確立,使得公司立法不可能僅僅依賴于本土實踐的推動。因而,向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和地區學習公司立法經驗是推進中國公司立法的重要實現路徑。到了1986年,公司法草案已初具形態,與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企業破產法(草案)》一起,具有很高的頒布呼聲。但很遺憾,由于涉及國有公司與股份制公司能否融合、如何在公有制的視角下解釋公司股東多元化現象等一系列問題,公司立法暫緩。此后,原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為了推動國有企業的公司化改制,出臺了兩個“規范意見”,作為股份制改制的法律依據及規范標準;同時頒布了《股份制企業試點辦法》,以規范股份制改制的實施步驟和具體法規。
1993年,我國一方面大力推進國家經濟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另一方面堅持對外開放,同時提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請求,表達遵守國際經濟貿易秩序、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體系的愿望。中國經濟發展全面進入了轉型期。在此后的一段時期,一大批與市場經濟密切相關的法律陸續出臺。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發展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國有企業實行公司制,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有益探索。”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公司法誕生,該法規定了公司的兩種組織形式,即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法的誕生,不僅填補了立法空白,也成為公司迅速發展的助推器,特別是中小型有限責任公司,已經成為民間資本創業的首選組織形態。
1994年7月頒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以下簡稱《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登記在冊的公司數量逐年穩步上升,其中以有限責任公司形態為主。1997年、1999年分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規定了合伙企業與個人獨資企業作為非法人商事主體。
199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是我國第一部公司法。我國剛剛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公司實踐非常不充分,因此,這部公司法注重框架設計但忽視了規則的具體化,規定了一些主體的權利義務但沒有相應的責任與救濟路徑,還有許多國際通行的規則未規定,等等,被認為是一部缺乏操作性的公司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公司法》分別于1999年、2004年、2005年、2013年和2018年進行了五次修正,對一些可操作性差、存在法律漏洞的條款進行了修改。
1999年第一次修正,增設了國有獨資公司監事會,授權國務院對屬于高新技術的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以工業產權和非專利技術作價出資的金融公司占注冊資本的比例,公司發行新股、申請股票上市的條件進行規定。
2004年第二次修正,刪去了“以超過票面金額為股票發行價格的,須經國務院證券管理部門批準”的規定。
2005年第三次修正是中國公司法走向現代化的開始,踐行和探索國際化與本土化有機結合。注重引入境外成功的公司法立法案例,并結合中國國情進行本土化改造。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取消了按照公司經營內容區分最低注冊資本額的規定和公司對外投資占公司凈資產一定比例的限制。二是降低設立公司的資本門檻,包括最低資本額的降低。三是允許股東分期繳納出資。四是規定了無形資產可占注冊資本的70%和有限責任公司中小股東在特定條件下的退出機制。五是增加了股東訴訟、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公司社會責任的內容。六是對關聯交易行為做出嚴格的規范。七是大量增加了有限責任公司的相關規定,如:允許股東通過公司章程自行選擇分紅比例、表決比例;在股東會的召集程序方面,通知時間、開會方式、表決方式等可以自行選擇;擴大了公司的特別權限,包括明確公司對外擔保的權利、放松公司轉投資的限制、增加股份回購情形等。《公司法》經過2005年的大規模修正,極大地釋放了公司的活力,公司質量大幅提升,大型公司數量增加。
2013年第四次修正,2013年10月25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部署推進公司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目的是掃除因企業登記環節高昂的設立成本、復雜的程序以及法律不確定性而導致的公司設立障礙。《公司法》第四次修正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取消對公司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的限制。二是取消對公司注冊資本實繳的限制。三是取消對公司貨幣出資的比例限制。四是取消公司登記提交驗資證明的要求,公司營業執照不再記載“實收資本”事項。
2018年第五次修正,主要是關于股份回購。補充完善了允許股份回購的情形,提高了公司持有本公司股份的數額上限等關于股份回購的內容。
2019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正式啟動公司法的修訂程序,這意味著中國公司法又要迎來一次較大規模的修訂。此時,中國公司法的現代化已經初具規模,而本次修訂,應在較高層級上實現公司法的國際化與本土化的融合。
公司的發展一直與特定時期的社會變革目標緊密相連。在改革開放初期,公司制度成為弘揚現代企業理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進而實現社會變革的制度先導。當下,公司制度的改革又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相融合;而公司法是為了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而制定的法規。公司制度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引擎,其制度設計應當有利于促進經濟的發展。因此,公司法的立法理念應當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鼓勵投資,簡化程序,提高效率,取消不必要的國家干預條款,廢除股份公司設立的審批制度,減少強制性規范,強化當事人意思自治,突出公司章程的制度構建作用,為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強對股東權益的保護提供了制度保障。
六、公司的法律地位
公司是企業法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編》(以下簡稱《民法典·總則編》)“法人”章的規定,將法人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特別法人三種類別。公司是營利法人的典型代表,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有獨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與其他經濟實體發生權利義務關系的民事權利,同時要求它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公司的法人地位決定了其必須有自己獨立的財產,能夠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對外獨立承擔責任。公司享有法人財產權才能體現公司的法人人格,實現公司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一方面,公司作為獨立法人,應當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公司承擔民事責任的范圍是其所擁有的全部財產,其財產不足以清償到期債務時,將面臨破產。另一方面,公司的股東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股東對公司債務所承擔的責任,體現為股東對公司的出資,股東必須以其全部投資,而且只能以其全部投資為限,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
七、現代公司的社會責任
《公司法》第五條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公司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不受侵犯。”公司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作為民事主體,其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同時要求它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在各國公司法發展過程中公司的社會責任逐漸被認可,很多國家在其公司法中規定了公司的社會責任。公司的社會責任是指,公司應當最大限度地關懷和增進股東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會利益,包括職工利益、消費者利益、債權人利益、中小競爭者利益、當地社區利益、環境利益、社會弱勢群體利益以及整個社會公共利益。[3]國際商會出版物將其定義為“借以使公司自愿地(voluntarily)決定尊重和保護一系列的、廣泛的股東利益,同時通過各方面積極地相互作用,致力實現更純潔的環境和更美好的社會的概念”。[4]公司社會責任表述公司以社會為本位的價值目標以及為達此目標應承擔的各方面義務和責任,它強調公司應當增加其他相關社會群體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根據《公司法》第五條的規定,公司在依法經營、努力實現盈利的同時,還應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如避免造成環境污染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等方面的責任;但《公司法》第五條的規定比較抽象。目前,我國追究公司社會責任的案例多數涉及環境訴訟以及勞務訴訟。因此,一般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等相關法律的具體規定來規范企業的社會責任。例如,2005年、2006年、2007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發動了三次環保風暴,2007年的環保風暴,通報了投資1123億元的82個嚴重違反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的鋼鐵、電力、冶金等項目,并首次通過“區域限批”的辦法,對唐山市、呂梁市、萊蕪市、六盤水市四個城市及國電集團等四家電力企業處以“區域限批”的制裁,以遏制高污染產業盲目擴張。
八、有限責任公司及其經營過程中的法律風險
公司法將公司劃分為兩大類:一是有限責任公司,二是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是指由一定人數的股東組成的、股東只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只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的公司。有限責任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也就是說,有限責任公司應當具備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財產或者經費、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有自己的名稱和組織機構及場所四個條件。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由一定人數以上的股東組成、公司全部資本分為等額股份、股東以其所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的公司。主要特點是:公司的全部資本分成等額股份,股東只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只以其全部資產來承擔公司的債務。
還有一種企業組織形式,就是合伙企業。合伙企業是由各合伙人依法訂立合同協議,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共享收益、共擔風險,并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企業。合伙企業相較有限責任公司而言,主要有兩個優勢:一是繳稅少,二是比較靈活。合伙企業只需繳納個人所得稅,而公司需要繳納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合伙企業的組織形式比有限責任公司靈活,但在合伙企業中,合伙人應當承擔無限連帶責任。
有限責任公司從設立到終止的整個過程,涉及設立活動的經營性行為、登記過程中的公司名稱登記、公司章程的制定、股東出資、股東表決、中小股東利益保護、公司增資、公司減資、股權轉讓中的優先購買權、股東分紅比例、公司解散約定及出現公司僵化、公司法律人格混同等一系列法律問題。任何法律問題如未提前做好預防,都有可能導致股東或公司承擔巨大的經營風險。因此,公司經營過程中的法律風險,是一個公司在追求經濟利益時極為重視的因素。
注釋
[1]康曼達組織實際上是借貸與合伙公司的交結。依靠康曼達組織,資本所有者以分享企業利潤為條件,將資本預付、委托給顯名的商人(active trader),資本所有者地位類似于隱名合伙人或隱名股東(sleeping partner),只以預付或委托的這部分資本對組織的債務負有限責任,不負連帶責任。康曼達這種船舶共有組織是隱名合伙和兩合公司的雛形。當時,還有一種叫索塞特(societas)的組織,這是一種較為長期的聯合方式,并發展成為今天的合伙關系,每一位合伙人都是其他合伙人的代理人并以其全部資產對合伙債務承擔責任。合伙關系的全部含義直到18世紀和19世紀才由衡平法院明確,但其中兩個關鍵要素——代理權和無限責任在那個時代就已經被承認。
[2]參見蔡立東的《公司制度生長的歷史邏輯》,《當代法學》2004年第6期。這一時期,是公司發展的特許時代,由于技術和市場的充分不確定性,只有不存在競爭者,商人才能確保創新的成功。當時,壟斷為商人提供了產品市場,使他們免受市場缺陷的影響,是那些正在興起的民族國家追逐貿易發展以及為自己開辟稅收來源的絕佳手段。因此,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特許制是提高商業活動的潛在收益率、使之有價值的有效舉措,它體現的是國家對于私人商業利益的保護,而不是限制。因此,只有到了特許時代,公司的作用和功能才為國家所重視,國家才真正開始主動地推動公司的發展。
[3]參見劉俊海:《強化公司社會責任的法理思考與立法建議》。
[4]See Ramon Mullerate,the Still Vague and Imprecise Notion of Corpe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yer,October.2004 p.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