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滿清的祖宗們!【4k】
書名: 明末:從茅麓山入了大清的關(guān)!作者名: 烽火連城k本章字數(shù): 4225字更新時間: 2024-09-03 21:54:21
一時間全城寂靜無聲。
狄三品等人眼含熱淚頹喪不已。
是呀,孫可望和李定國都已經(jīng)死了。
南明也已經(jīng)滅了。
就連他們也剃發(fā)投降了吳三桂。
再爭孫可望和李定國誰對誰錯又有什么意義呢?
“國主,我對不起您啊!”
“要是在當初我出死力幫您。”
“等你滅了李定國和朝廷后。”
“咱們西營定不會如此啊!”
狄三品跪在地上痛哭流涕道。
“晉王,我也對不起您啊!”
“要是我當初堅持勸說您留在廣西,不要回云南和孫可望撕破臉。”
“說不定整個天下就不會亡了!”
吳子圣捂著自己的臉痛苦無比。
此時此刻,經(jīng)歷一場三王內(nèi)訌后。
孫可望和李定國的余部們還有什么可說的?
自然是對往昔追悔莫及了。
狄三品秦將昔日在孫可望麾下十年。
對足糧足餉的日子沒有珍惜。
結(jié)果等南明袞袞諸公上臺后。
被餓了幾頓的秦兵秦將瞬間就回過味來了。
再等到云貴失守,秦兵們遁入雨林中吃起香蕉后。
昔日能發(fā)餉的孫國主在這些人的心目中形象愈發(fā)地高大起來。
甚至就連剃發(fā)也不能阻止秦將們的懷念。
所以狄三品等人也是對孫可望愧疚啊。
而吳子圣等晉將也是后悔不已。
他們倒不是后悔跟了李定國。
而是后悔當初不該對李定國返回云南的舉動聽之任之。
畢竟只要李晉王不回云南抄了孫可望的老巢。
孫李之間就還能談。
西營之間也就能夠避免內(nèi)訌不至于為滿清所趁。
總之對于那場三王內(nèi)訌。
沒有一個西營將領(lǐng)不后悔的。
而白文選的心中也是五谷雜陳,悲痛不已。
他對孫可望和李定國本就態(tài)度復(fù)雜。
孫可望是恩主,李定國是兄弟。
白文選雖然最終選擇了兄弟而兩度背刺了恩主。
但到了現(xiàn)在這個局面。
白文選又豈能不后悔?
“本王昔日如果能勸阻晉王不要進入云南,而是帶著天子返回廣西自保。”
“或許國主就不會舉兵向內(nèi)。”
“我等西營將士也不會手足相殘,同室操戈,被滿洲韃子逼迫至此了。”
“可是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世上沒有后悔藥。”
白文選鄭重道:“此時此刻,我等西營將士還能作甚?”
“只能勸說平西王起兵,輔佐他光復(fù)河山,驅(qū)逐韃虜了!”
此言一出,狄三品、吳子圣、祁三升、李如碧、塔新策、陳建等西營將士紛紛點頭。
到了現(xiàn)在,孫李劉三人都已經(jīng)沒了。
就連朱由榔也被吳三桂給殺了。
西營內(nèi)部在經(jīng)歷內(nèi)訌后也矛盾重重再也回不到過去。
眼下也只有追隨吳三桂起兵反清這一條路可走了!
“平西王禮賢下士,恩遇我等。”
“如果他能夠反清,我等秦藩將士必然為平西王馬首是瞻,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狄三品、祁三升、馬寶、馬唯興等孫可望舊部鄭重發(fā)誓道。
這些秦將昔日對孫可望不忠,或坐觀成敗,或倒戈背刺。
可到了如今,被南明朝廷教育后。
他們卻是對吳三桂這個漢奸感激涕零。
并且愿意給吳三桂盡忠。
這也是一種巨大的諷刺。
因為忠義的李定國團結(jié)不了西營。
反倒是當了漢奸的吳三桂卻能凝聚西營人心,讓馬寶等西營將士為他所用。
原因無他,吳三桂雖然是漢奸但他卻極為豪爽。
要知道清廷每年撥給他的幾百萬兩軍餉。
吳三桂可大部分都砸在西營將士們的身上。
當馬寶這些在雨林中餓得眼都綠了的西營將士走出雨林。
遇上了平西王送上來的幾百萬錢糧后。
銀子拿足,肚子填飽的西營將士能不對吳三桂感激涕零嗎?
只是這樣一來已經(jīng)死去的孫可望在陰曹地府里可就要罵人了。
他老人家在云貴十年,養(yǎng)了西營十年。
按照每年孫國主每年米糧六七百萬石,銀錢一百多萬兩的歲入來算。
孫可望在西營身上砸了足足七八千萬!
要是再按照滿清占領(lǐng)區(qū)的糧價具體計算。
那么孫國主的幾千萬石米糧那可是價值兩萬萬三千萬的銀子啊!
結(jié)果一個馬關(guān)都砸進去了。
孫可望依舊得不到馬寶、祁三升這些人的忠心。
反倒是接盤的吳三桂隨便花個三五百萬馬寶這幫人就哭著喊著要盡忠。
這特么人比人氣死人啊!
對比吳三桂的待遇孫可望非氣活不可!
“平西王若能舉兵,我吳子圣也代表晉將們效忠于他。”
吳子圣拱手長嘆一氣道。
昔日西營將士是在孫可望和李定國之間二選一。
這令眾多將領(lǐng)輾轉(zhuǎn)反側(cè),難以選擇。
現(xiàn)在好了。
除了吳三桂西營已經(jīng)沒得選了。
既然如此,哪怕吳子圣對李定國忠心耿耿。
但也只能拿吳三桂湊合著當領(lǐng)導(dǎo)了。
“好!”白文選見狀沉聲道:“既然大家都已經(jīng)做出了抉擇。”
“那么本王這就去找茂遐先生合議。”
“然而率眾將至王府力勸平西王起兵。”
“我等愿和鞏昌王共進退!”狄三品等人紛紛拱手道。
商議已定。
白文選跨上戰(zhàn)馬前往吳藩首席謀士劉玄初的府邸。
而狄三品這些也演都不演了。
直接一窩蜂地跟著白文選浩浩蕩蕩地在昆明肆意馳騁。
之所以西營要謀反的舉動如此囂張。
愿意無他,實力使然矣!
平西王府內(nèi)。
啪的一聲,一個上好的茶杯被摔在地上碎成一片。
“猖狂!太猖狂了!”
“白文選這些人擅離駐地,又聚眾在昆明城中馳騁。”
“他們這是要干什么!”
“他們這是要謀反啊!”
“他們就不知道收斂一點讓朝廷不要誤會本王嗎!”
吳三桂滿臉漲紅在大堂之中咆哮道。
此言一出,身邊的侍衛(wèi)魯蝦嚇得連忙跪在了地上。
剛剛昆明城中有探子來報。
白文選等大批西營降將聚眾在城中縱馬馳騁。
所以魯蝦也是不敢怠慢第一時間上報給了吳三桂。
那曾想這些王爺卻是暴怒如此。
“王爺恕罪,若是覺得此事不妥。”
“小人這就將他們驅(qū)散!”魯蝦拱手道。
“驅(qū)散?”吳三桂頭疼道:“白文選這些人可不是一輩人。”
“本王又豈能怠慢他們呢?”
“來人啊,召劉玄初、郭壯圖、方光琛、汪士榮、胡國柱、吳國貴、夏國相七人來見我。”
“白文選等人擅離駐地前來昆明,其志定然不小。”
“本王需和諸位先生以及女婿們商討出對策才行。”
現(xiàn)在白文選等人都是身居要職的滿清大員。
這些聚集在昆明城中的西營將領(lǐng)們。
最次的一人也是總兵之職。
這么多總兵大員擅離駐地。
按照大清律法吳三桂可以直接當成謀逆處理了。
而這些西營將士聚在一起的目的。
吳三桂也不難猜到。
無非就是想要勸說自己的造反嘛。
對此吳三桂自然是嗤之以鼻,甚至是深惡痛絕的。
畢竟他是小富即安的性子。
現(xiàn)在西南初定,吳三桂永鎮(zhèn)云南又兼管貴州已經(jīng)是位極人臣了。
清廷每年又撥給他幾百萬的軍餉花。
這地盤、銀子、地位全都有了。
吳三桂又干嘛要造反呢?
造反成功,他只不過是身上多加了一身黃袍。
可造反失敗,吳三桂可是要被誅九族的!
所以戎馬一生的平西王現(xiàn)在是真的想要在云南歇一歇。
好好地過自己的小日子啊!
然而無論白文選這些西營降將,還是他的謀士、女婿們都動輒勸其起兵。
這在吳三桂看來無疑是得不償失的。
所以吳三桂也是屢屢拒絕。
而今湖廣有事,白文選這些降將又聚集在一起。
吳三桂想都不用想就知道這些西營降將要干什么事情。
還不是想聯(lián)手勸他起兵?
所以不想造反的吳三桂現(xiàn)在也是氣憤無比啊。
他老人家每年從清廷要來幾百萬的軍餉養(yǎng)著這幫西營降將。
結(jié)果這些人卻屢屢勸他造反。
這不是再和領(lǐng)導(dǎo)對著干嗎?
可是即便如此吳三桂也無計可施。
原因無他,西營降將的實力太強了!
早在十幾年前。
在孫可望的經(jīng)營下大西軍便擴充到了二十萬人以上。
這種級別的兵力足以和整個滿清分庭抗禮。
而到現(xiàn)在,雖然西營將士死的死、散的散。
可在吳三桂的招撫下依舊在大批西營將士歸附于他。
在西歷1659年,順治十六年,云南綠營初設(shè)之時。
按照滿清給的綠營編制,僅僅在云南一地便有六萬五千五百名綠營兵。
而這些新設(shè)置的云南綠營幾乎是清一色的西營兵馬。
正如滿清內(nèi)部所說:蓋云南之兵,皆系孫可望舊人,非隨征員也。此被在明朝為積賊,在逆藩為叛黨……
云南的六萬多綠營幾乎全是西營降兵。
如在再加上在四川投降吳三桂的狄三品、陳建、龍海陽、杜子香、王有德等人。
早在四年前,吳三桂麾下便有八萬以上的西營降兵。
這還是僅僅是西歷1659年的規(guī)模。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之后的兩三年間又有大批西營兵將在絕望之下從雨林中走出投奔了吳三桂。
其中更是包括白文選這個重量級別的人物。
這就導(dǎo)致吳三桂麾下的西營降兵數(shù)量進一步的擴大。
到了現(xiàn)在早已經(jīng)是在十萬以上!
此時的吳三桂手握十萬西營降兵。
但他的嫡系兵馬又有多少呢?
按照滿清給他的編制。
平西王藩下,設(shè)牛錄五十三個,每牛錄二百甲兵。
吳三桂手中一共有一萬零六百名官甲。
這是清廷給他的八旗兵編制。
當然除了這一萬零六百名八旗兵外。
清廷又配屬給他綠營精銳一萬兩千人。
也就說是吳三桂直屬的老本精銳按照編制只有區(qū)區(qū)兩萬兩千六百人!
即便這些老本精銳的家眷們在漫長的征戰(zhàn)中又撫養(yǎng)了大批男丁成年。
讓吳三桂不但能補齊自己的編制。
更能以藩下的余丁訓(xùn)練成軍。
從而得到了五六千人的余丁軍隊。
可就算加上這幾千人。
吳三桂的老本也不到區(qū)區(qū)三萬人而已!
三萬老本要去鎮(zhèn)住十萬降兵?
而且這十萬降兵還是久經(jīng)沙場的西營兵將。
就吳三桂自己的這點實力哪里能在云南鎮(zhèn)住場子,威福自操啊!
所以自打西營降兵投降以來。
吳三桂那可是和白文選這些人打成一片的。
畢竟這幫西營祖宗們吳三桂是真得罪不起!
要是不把這些西營祖宗們伺候好了。
就憑白文選這些人的實力。
云南一旦有變,十萬西營降兵作亂。
就吳三桂手底下的三萬人哪里能打得過啊!
于是乎,對于白文選等人的種種表現(xiàn)。
即便吳三桂頗為不滿但也只能忍著。
畢竟這幫西營祖宗不但吳三桂得供著。
滿清朝廷也得供著啊!
正如滿清內(nèi)部批判這十萬西營降兵所說的一樣。
清廷對白文選等人的十萬西營余部也是憋屈無比。
因為這些西營降兵非但不能為清廷所用。
反而要滿清每年掏幾百萬兩銀子養(yǎng)著。
甚至在三年前。
為了養(yǎng)活這十萬張嘴以及他們所擁有的數(shù)萬匹馬騾。
清廷不得不頂著巨大的財政壓力撥給吳三桂九百萬余萬的軍餉。
用來給西營將士們吃飯。
而滿清一年的歲入不過區(qū)區(qū)一千八百萬。
即便在節(jié)衣縮食,除去各種開銷后。
清廷當年的結(jié)余仍舊滿足不了吳三桂的軍餉開銷。
順治帝甚至不得不加征賦稅才能養(yǎng)得活西營的這十萬兵馬。
這種情況也讓大批滿清官員哀嘆:竭天下正賦,不足為一省之用!
但是在西營的實力面前順治帝即便再不滿也沒辦法。
因為西南的這十萬西營祖宗如果清廷不養(yǎng)著。
那么西南戰(zhàn)事再起,滿清要花的錢可不止這區(qū)區(qū)幾百萬了。
要知道在滿清三路進兵西南之時。
為了籌措十幾萬大軍數(shù)千里遠征的糧餉。
清廷砸鍋賣鐵,每年花費了超過三千萬的軍餉!
吳三桂等人僅僅在西南征戰(zhàn)一年多。
清廷的財政便已經(jīng)瀕臨崩潰。
為了節(jié)省每年三千多萬兩開支。
順治帝也只能捏著撥給吳三桂九百萬讓他在云南詔安。
這才能暫時平息西南的戰(zhàn)事讓滿清主力得以撤離云南。
也就是說滿清其實是沒有實力徹底剿滅西營的。
畢竟每年三千多萬兩的軍費開支。
西營雖然在雨林中艱難。
可滿清要是再拖個一兩年。
順治和孝莊就算是出去賣肉也根本無法挽救財政。
所以在權(quán)衡之下。
清廷既然做不到每年花費三千萬兩的軍餉徹底剿滅西營。
那么就只能每年撥給吳三桂幾百萬養(yǎng)著西營了!
所謂統(tǒng)戰(zhàn)價值,莫過于此啊!
就白文選這些人的十萬精銳。
在西南哪怕是清廷都得當祖宗一樣供著。
現(xiàn)在就更別提吳三桂了。
所以即便知道白文選這些人想要造反。
吳三桂也只能睜一只閉一只眼了好言安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