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做情操高尚之人(1)

偶書

劉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

野夫怒見不平處,磨損胸中萬古刀。

【品評】

這是一首詩風粗獷、立意奇警的抒懷詩,作者用“磨損的刀”這一最普通、最常見的事物,來比喻胸中受到壓抑的正義感,把自己心中的復雜情緒和俠義、剛烈的個性鮮明地表現了出來。

“日出扶桑一丈高”兩句,每天太陽從東方升起,人世間紛繁的事情一一發生:善良的人受到欺壓,貧窮的人受到勒索,正直的人受到排斥,多才的人受到冷遇。但面對這不平之事,詩人卻只能“磨損胸中萬古刀”,匡世濟民的熱忱只能埋藏心底而無法傾泄,憤懣之情可想而知。作者是以高昂響亮的調子,慷慨悲歌,唱出了自己的心聲。

自古以來迭代相傳的正義感、是非感,猶如一把萬古流傳的寶刀,刀光熠爍,氣沖斗牛,激蕩著人們尚義行俠的心靈。劉歡的“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之所以紅遍大江南北,就在于他唱出了現代人郁結在心的滿腔正義。除奸佞、斬邪惡能得以昌行,該是何等痛快的事,但愿劉叉那把正義的寶刀自此以后不再銷蝕、磨損。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①。晉陶淵明獨愛菊②;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③;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④。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⑤;牡丹,花之富貴者也⑥;蓮,花之君子者也⑦。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⑧;蓮之愛,同予者何人⑨?牡丹之愛,宜乎眾矣⑩!【注釋】

①蕃(fān):多。

②陶淵明:東晉著名詩人,名陶潛,字淵明。獨愛菊:陶淵明愛菊,所居東籬廣種菊花,詩中多有詠菊之句,其“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尤為著名。

③李唐:唐朝皇帝姓李,故稱。愛牡丹:唐朝人酷愛牡丹,有“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詩)之稱。

④不染:沒有被污泥所染。濯(zhuó):洗。不妖:妖艷。暗喻不茍同時俗的品格。中通外直:蓮花的枝中間是空的,通體挺直。這里暗喻著虛心而正直的品格。不蔓(wàn)不枝:沒有一點分枝。香遠益清:花香飄得越遠,就越覺得清幽。亭亭:直立的樣子。凈植:潔凈地直立。褻玩:隨便的擺弄。褻(xiè),不莊重。

⑤花之隱逸者:菊花開在秋天,是孤芳自賞。如同隱士一樣,故稱。

⑥花之富貴者:牡丹備受喜愛,身價百倍,有“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白居易詩)之謂。故稱富貴者。

⑦花之君子:君子應該立世而不隨俗,虛心正直,卓然自立,不可輕侮,這也是蓮花的特點,故有此說。

⑧菊之愛:愛菊的人。鮮有聞:很少聽說。

⑨同予者何人:與我相同的人是誰?

⑩宜乎眾矣:當然是很多的了。

【品評】

這篇借物詠志的小品文,通過對蓮花的愛慕與禮贊,表明了自己身處污濁環境,能超然脫俗,保持高風亮節的崇高品質。

作者起筆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番”,包羅群芳。接著敘說“晉陶淵明獨愛菊”,顯示淵明雅致、傲然物外的性格。繼寫“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反映了唐人,特別是統治階層“甚愛牡丹”的好尚。然后作者撇開一筆說,讓那班人愛其所愛吧,“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一連串鋪敘,對蓮花挺拔秀麗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別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風范,作了淋漓盡致的渲染。接下來作者對菊、蓮、牡丹三種花卉作一對比,象征性地寫出了三種不同的品格,從而歌頌了蓮花所代表的清高傲世、潔身自好的情操,同時也傳達了作者孤芳自賞、不肯茍隨時俗的思想感情。

品質高潔、操守堅定的人,無論是在順境還是在逆境中,都能夠保持自己的高潔心靈。屈原,本來受楚懷王的重用,由于小人的挑撥離間,楚懷王漸漸疏遠了他。屈原心情抑郁,發出了“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豪言壯語,寧可投身江水葬身魚腹,也不愿蒙受世俗的玷污。屈原的言行,正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一樣高潔。

卜算子·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①。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②。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③。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④。

【注釋】

①無主:無人過問,沒人欣賞。

②更著(zhuó):又遭受、又加上。

③一任:完全聽任。群芳:指百花,這里指朝中的投降派。

④零落:指梅花凋謝。

【品評】

這是一首詠物詞,作者通過歌詠梅花高潔的品質,來表現自己不與投降派同流合污、堅強不屈的高尚情操。

陸游陸游始終不忘抗敵報國,遭受種種打擊,“雖九死其猶未悔”,這種思想就構成了本詞的主旨。詞的上片寫梅花的孤獨和清冷,又遭風雨的侵襲。下片寫梅花無意爭春,任憑群芳妒嫉,即使碾成塵埃,依然獨自吐著芬芳,散發著幽香,這正是作者高尚人格的生動寫照。

氣節,是一種高尚的人格品質,往往表現為堅持正義,在民族危急關頭或強大壓力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伯夷不食周粟,去首陽山隱居,雖然餓死在那里,卻被后人當成堅守節操的范例來歌頌,司馬遷著《史記》,將《伯夷列傳》列為七十列傳的首篇,表現出對氣節的推崇和贊美。

正氣歌

文天祥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①。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事樊斍逡?,含和吐明庭②。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③。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④。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驗槎山?,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旁薄,凜烈萬古存⑤。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⑥。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

嗟余遘陽九,隸也實不力⑦。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

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⑧。陰房闃鬼火,春院閟天黑⑨。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⑩。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存,仰視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注釋】

①賦:賦予。流形:各種形體、品類。

②皇路,猶言國運。清夷:清平。明庭:圣明的王庭。

③丹青:圖畫。

④太史簡:太史,史官。

⑤旁?。和鞍蹴纭?,充滿、廣被之意。

⑥地維:系住地的四角的繩子。天柱:支撐天的柱子。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天有九柱支撐,地有四維系綴。

⑦遘:遭遇。陽九:古代迷信,以“百六”、“陽九”為不吉利的災年。隸:徒隸,此為詩人自指。全句謂自己未能挽救國家的危亡。

⑧鼎鑊:古代烹飪器具。古代酷刑,把人放入鼎鑊中煮死。飴:糖漿。

⑨陰房:牢房。門闃(qù):安靜。閟(bì):關閉。

⑩皂:馬槽。

分:料想,自應。溝中瘠(jí):棄骨溝壑。瘠,瘦骨。

再寒暑:過了兩年。百沴(lì):各種毒氣。辟易:退避。

沮洳(jùrù)場:低下陰濕的地方。

繆巧:計謀,機巧。陰陽:指自然之氣。賊:害。

耿耿:光明貌。此指正氣。

哲人:指前面列舉的古代忠義之士。典型:模范。型,土模。

【品評】

這首詩是文天祥在獄中的誓言,也是一首慷慨激昂的戰歌,充滿堅貞的民族正氣,表現了文天祥崇高的氣節。

從起首到“道義為之根”是說明浩然正氣的根源及在人身上的體現。以“時窮節乃見”為中心,引出歷史上12位忠臣義士的壯烈事跡,通過對他們的禮贊謳歌,證實正氣的巨大力量。從“嗟余遘陽九”到最后,寫自己的經歷,感嘆國家淪亡,自己無力挽回國運,但愛國之心堅如磐石,毫不動搖,面對囚禁所受的苦難,坦然處之。最后,他表明堅決以古賢哲為榜樣,從容赴難,視死如歸。這種民族氣節是一個人最寶貴的品質,這樣的英雄人物,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過零丁洋①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②。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凄涼雨打萍③。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堋?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⑤。

【注釋】

①零丁洋:海域名,在今廣東中山縣南。祥興元年(1278)十月,文天祥兵敗被俘,元軍逼迫文天祥作書招降張世杰。文天祥堅決拒絕,向元軍統領張弘范出示此詩。張看后只說“好人,好詩”,無法脅迫,只好罷休。

②遭逢:遇到朝廷的選拔。起一經:依靠精通一種經籍而騰達。文天祥在寶祐四年(1256)參加“明經”科考試,中狀元(進士第一名)。這句是敘述自己以科名起家的出身。干戈:本指武器,這里代指戰爭。寥落:荒涼冷落。星:歲星。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從1275年起兵抗敵,到現在恰四年。

③絮:柳絮。萍:浮萍。

④惶恐灘:在今江西萬安縣,急流險惡,為贛江十八灘之一。說惶恐:巧借諧音,形容從惶恐灘敗退時力不從心,壯志難酬的心情。嘆零丁:巧借諧音,形容自己在零丁洋里孤零無援,孤掌難鳴。

⑤汗青:史冊。古代無紙,記事用竹簡。制竹簡時,須用火烤去竹汗(水分),因稱“汗青”。

【品評】

這首詩是文天祥被俘后第二年,被押解路過零丁洋時所作。那時,漢奸張弘范當了元軍的元帥,他逼迫文天祥寫信招降正在抗戰的張世杰。于是文天祥寫了這首不朽的詩篇,表現了他忠心報國、視死如歸的決心和崇高的民族氣節,深刻、熱情地抒發了文天祥寧死不屈大義凜然的精神。

前四句對以往作總結,格調十分悲壯,他出生入死,百折不撓的精神,都浸淫在文字之中,飽含血淚。五、六句寫自己的感觸,以所歷事件為基礎,以地名結合感受作巧對,語意雙關;后句“零丁洋”是主,是眼前實事實感;前句“惶恐灘”是輔,概括起兵以來“干戈寥落四周星”中的典型心理,表現了詩人嫻熟的謀篇技巧。最后兩句寫自己寧死不屈的凜然正氣。后來,詩人以實際行動實現了自己忠貞報國的誓言,英勇就義,這兩句詩也就流傳千古,多少年來,一直激勵著后人。

節操高尚者是生活在歷史旋渦中的人,與一般人相比,他們的所作所為更為執著和投入,史可法就是其中一例。面對清兵統帥多鐸的勸降,史可法這樣說:“我是大明臣子……頭可斷,志不可屈!”節操高尚者就是那些寧愿站著死,不愿跪著生的人。揚州城的軍民就是這樣一群人。他們寧死不屈,與清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清軍對此恨之入骨,一得手便屠城十天,制造了有名的“揚州十日”。歷史雖然殘酷,但節操高尚者的精神和人民的不屈意志,卻常常在歷史的暗夜中閃現出魅人的光亮。

指南錄后序

文天祥

德祜二年正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①。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守、遷皆不及施②??N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③。會使轍交馳,北邀當國者相見,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④。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⑤。初,奉使往來,無留北者⑥。予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于是辭相印不拜⑦。翌日,以資政殿學士行⑧。

初至北營,抗辭慷慨,上下頗驚動,北亦未敢遽輕吾國⑨。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予羈縻不得還,國事遂不可收拾⑩。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數呂師孟叔侄為逆,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北雖貌敬,實則憤怒。二貴酋名曰館伴,夜則以兵圍所寓舍,而予不得歸矣。

未幾,賈余慶等以祈請使詣北。北驅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昔人云:“將以有為也。”

至京口,得間,奔真州。即具以北虛實告東西二閫,約以連兵大舉,中興機會,庶幾在此。留二日,維揚帥下逐客之令。不得已,變姓名,詭蹤跡,草行露宿,日與北騎相出沒于長淮間,窮餓無聊,追購又急;天高地迥,號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揚子江,入蘇州洋,展轉四明、天臺,以至于永嘉。

嗚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詆大酋當死,罵逆賊當死,與貴酋處二十日,爭曲直,屢當死。去京口,挾匕首以備不測,幾自剄死。經北艦十余里,為巡船所物色,幾從魚腹死。真州逐之城門外,幾徬徨死。如揚州,過瓜洲揚子橋,竟使遇哨,無不死。揚州城下,進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圍中,騎數千過其門,幾落賊手死。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夜趨高郵,迷失道,幾陷死。質明,避哨竹林中,邏者數十騎,幾無所逃死。至高郵,制府檄下,幾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亂尸中,舟與哨相后先,幾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譄o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與寇往來其間,無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幾以不納死。以小舟涉鯨波,出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圓。嗚呼!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抄錄。使北營,留北關外,為一卷;發北關外,歷吳門、毗陵,渡瓜洲,復還京口,為一卷;脫京口,趨真州、揚州、高郵、泰州、通州,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嗚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為?求乎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為子,以父母之遺體,行殆而死,有余責。將請罪于君,君不許;請罪于母,母不許;請罪于先人之墓。生無以救國難,死猶為厲鬼以擊賊,義也。賴天之靈,宗廟之福,修我戈矛,從王于師,以為前驅,雪九廟之恥,復高祖之業,所謂“誓不與賊俱生”,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亦義也。嗟夫!若予者,將無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雖浩然無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親,君親其謂予何?誠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見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復何憾哉!復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

【注釋】

①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軍兵圍臨安,宋恭帝出城投降。除:任命,授官。都督:統帥。路:當時行政單位,相當于“省”。

②北兵:元軍。迫:逼近。修門:國都之門。遷:遷都。施:實行。

③縉紳:官員。萃(cuì):聚集。左丞相府:當時左丞相吳堅。計所出:有什么辦法。

④會:當時。使轍:使者的車轍。交馳:來來往往。形容雙方使者不斷。北:元軍方面。當國者:執政的人。謂:認為。一行:去一趟。紓禍:免除國家災難。紓(shū),解除。

⑤愛身:顧惜自己。意:以為。以口舌動:用言語打動。

⑥初:當初。奉使:奉命出使。留北:被元軍扣留。

⑦更:還。覘(chān):觀察。辭相?。恨o掉右丞相的職務。不拜:不就任。

⑧翌(yì)曰:第二天。史載,正月二十日,文天祥以資政殿學士的身份與吳堅一道赴元營。

⑨抗辭:不屈的言辭。上下:指元軍從元帥伯顏到普通官員。遽(jù):立刻。

⑩呂師孟:當時任宋兵部侍郎。構惡:作壞事。指呂師孟向元軍納幣求和。賈余慶:當時任臨安知府,文天祥北行后,由他繼任右丞相。獻諂:指賈余慶逢迎賣國,令天下各州降元。羈縻(jīmí):軟禁,拘留。不可收拾:形容無法挽救。

度(duó):估計。詬(gòu):罵。虜帥:指統軍的元丞相伯顏。失信:不講信用。本來說事情辦完即讓文天祥回朝。數(shǔ):責備。為逆:做叛逆之事。呂師孟的叔叔呂文煥也投降元朝。但:只。復:再。利害:利益和損害。

貌敬:表面上尊敬。

貴酋:元軍貴族。指萬戶蒙古岱和宣撫索多。館伴:陪同。歸:回臨安。

祈請使:德祐二年二月初五,已降的宋恭帝派賈余慶等人為祈請使赴大都求降。詣(yì):到達。

并往:一同北上。賈余慶密告伯顏,唆使元人把文天祥送到沙漠拘留。目:名單。

分(fèn):理當。引決:自殺。隱忍:克制,忍耐。

昔人:指唐朝名將南霽云。將以有為也:準備有所作為。

京口:地名,今江蘇鎮江市。間(jàn):空隙。真州:地名,江蘇儀征。

具:全。虛實:內部的實際情況。東西二閫:淮東、淮西兩個制置使。閫(kǔn),門檻。代指受命在外的統帥。制置使是當時主管軍務的大官。連兵:聯合部隊。舉:起事。中興:重新興盛。庶幾:差不多,大概。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林市| 寿宁县| 广德县| 铜川市| 荔波县| 韶关市| 怀宁县| 朝阳县| 海晏县| 习水县| 杭州市| 石景山区| 徐水县| 河池市| 定兴县| 武宁县| 日喀则市| 南乐县| 沙湾县| 邢台县| 湘西| 莲花县| 巩义市| 安新县| 安吉县| 柘城县| 江陵县| 桑日县| 拉萨市| 无极县| 清苑县| 迭部县| 乐都县| 花莲县| 庆阳市| 图片| 安乡县| 遂平县| 磐安县| 房产| 华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