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駱賓王:開局竟成武則天最大的黑粉
- 輕舟已過萬重山:唐朝詩人的沉浮人生
- 小小蘇
- 4228字
- 2024-08-12 11:25:45
不管你是八十歲的老人,或者是三歲的孩童,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詠鵝》一詩,想必都曾讀過。更神奇的是讀了幾遍,就自然而然的背了下來,好像已經融入到自己的血脈里。這首流傳千古的佳作,是駱賓王七歲所作。你的七歲,我的七歲,從來不一樣。單從這首詩來看,你就該知道駱賓王是天賦奇佳的詩人。也因為這首《詠鵝》,駱賓王可謂是一戰成名,接著他參加童子科考試,寫出一篇不那么有名的《玩初月》。雖然作品沒有廣為流傳,但他年紀小,所以能做到語言通暢、邏輯縝密,對仗工整已經不易,由此駱賓王的名聲更勝了,不過就是這樣的文人,卻在將近五十的年紀參軍,你敢信嗎?
駱賓王出身并不算特別差,父親是個縣令,不過似乎每一個偉大的作者都要配套一個不幸的童年,所以本應該被稱作“官二代”的駱賓王,一夜之間成了普通人。他的父親去世了,家底又不厚實,家中銀錢很快就花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家道中落。他的童年開啟顛沛流離的生活,不是在搬家就是在搬家的路上。即便是在這種困頓的生活中,駱賓王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學習。所以從他早期的生活經歷上來看,這就是一個苦苦奮斗且勵志出人頭地的有志青年啊,這就好比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年輕時候就有駱賓王那味兒。這駱賓王不管走到哪里都會被夸贊幾句,加上他又有神童的名號,所有人都覺得他將來必定會成大器。可現實馬上就會給他沉重一擊,在他成年以后就興沖沖的跑到長安去考公務員。但當時的科舉制度還不完善,沒有糊名制度,也就是說閱卷老師會看到考生的姓名,那么就極大程度上降低了科舉制度的公平性。走后門看面子,給人情分是常事。既不是“官二代”,又不是“富二代”的駱賓王豪不意外的落榜了。
但駱賓王是什么人啊,那可是滿懷熱血的憤青,他能輕易放棄自己的理想么,答案當然是不能了。肯定要繼續折騰啊,必經風浪越大魚越貴嘛。科舉制度這條路走不通,那就換一個條路走,條條大路通羅馬。不服輸,不認輸的駱賓王留在長安,成為了“長漂”中的一員,跟今天的北漂很類似。他拿著自己寫的詩歌到處拜訪有名之士,甚至于用發傳單的方式擴大自己的知名度,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抱上大腿,帶著自己成為人上人。他的這種做法在當時不多見,而且會被人看不起。有人說駱賓王墮落了,整天和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簡直就是有辱斯文。駱賓王也是沒辦法,他沒靠山,又沒收入,想在長安立足,哪有那么容易。長安人才濟濟,神童的名號在這里根本不值一提。走在長安大街上,五步一個神童,六步一個奇才,十步一個天縱奇才。曾經的神童,現在也是為了生活而奔波的普通“社畜”一名。
好在,經過駱賓王不懈努力的推銷自己,最后在朋友的引薦下,他成為了道王李元慶府上的一名“臨時工”。臨時工的工作特點就是事多錢少,而且還需要經常在領導面前找存在感,瞧準時機好拍領導的馬屁。不過才華戰勝一切,在道王府上的幾年,駱賓王的表現一直可圈可點,領導決定給駱賓王一次機會,讓他換換位置。可能經歷過這么多挫折后,駱賓王的心態已然發生了變化。以前他還能在大街上推銷自己,現在道王李元慶讓他自夸的時候,他竟然張不開口了。其實這也是領導給他一個升遷的機會,自夸算是升職前的考察,讓他說說自己都有什么優點,能領導管理什么樣的職務。但駱賓王不覺得這是領導看重自己,反而讓他覺得自己已經成和這些人融為一體,成了泥潭里的泥,而不是那朵盛開在泥潭里的蓮花。這也是他徹底變成憤青的第一步,那個有志青年不見了,現在是憤世嫉俗的第一人。
既然不領情,領導也沒有熱臉貼冷屁股的道理。領導心道,你不是一身反骨么,那就接著做你的小幕僚吧,生活的毒打會告訴你該怎么做人的。幾年之后,道王李元慶死了,駱賓王徹底成了失業游民。失業后的駱賓王消沉了一陣子,想當年,他也是三歲能讀三字經,七歲就能寫詩的神童,鄉里鄉外,誰不說他天賦異稟,可現在如何,他就快要吃不上飯了。不過老天爺不能看著駱賓王就這樣餓死,沒過多久好事又來了,他迎來了事業上的第二春。唐高宗李治到泰山巡查時,當地官員知道駱賓王的名聲和能力,命他寫報告。這還不是信手捏來的小事,唐高宗李治看過他寫的《為齊州父老請陪封禪表》,覺得此人可用。于是給了駱賓王一個從九品奉禮郎的官位。但憤青駱賓王最不耐煩趨炎附勢,阿諛奉承那一套。他覺得自己就是公平正義的化身,絕對不能和官場上的這些人同流和污。人際關系搞不好,到哪都是斷頭臺。因為過于憤青,駱賓王被排擠丟官。這個時候的駱賓王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憤青,心中就一個理念,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長安雖然是富貴迷人眼,但不是人人都能在長安如魚得水的。駱賓王覺得自己可能不適合再待在此地,長安房價太貴、物價又高,不是他這種憤世嫉俗、懷才不遇的人該生活的地方。駱賓王決定帶著一家人回鄉下種田,就這樣他結束了自己“長漂”的生涯。可自古以來,哪有人能靠著種地發家致富。種了十幾年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干了一天又一天。本以為能勤勞致富,可駱賓王發現自己越來越窮。再這樣蹉跎下去,自己還不快餓死了,為了不讓自己餓死,駱賓王絞盡腦汁,想出一個辦法。文官場上混不開,干脆另辟蹊徑,去西域指導戰事。有一句話,是金子在哪都能發光。駱賓王這塊金子,不但有文學上的造詣,而且還擁有較高的軍事才能,他終于揚眉吐氣了一回打了勝仗。這一次從戰場上殺回來的駱賓王,那真叫一個春風得意,有了戰功就是不一樣,他一路從武功主薄升到侍御史。在此期間,他依然沒有放棄文學上的創造,文武雙全的駱賓王達到人生巔峰,連走路時候,腳下都像是踩了風火輪,臉上寫著‘老子不好惹’五個字似的,凡是他看不慣的,都要說上兩句。
人生哪有一帆風順,尤其是才子的人生,必須是一起三落。就像是李白、杜甫等人一般,最終只能一輩子都在感慨自己的才華無用武之地。武則天開始大刀闊斧的插手政事,這讓駱賓王極為不爽。他幾次上書評談政事,言論多為諷刺武則天。這個憤青平等的看不起每一個人,看不起別人拍馬屁,看不起別人拉攏同事,更看不起女人當政。他覺得女人就該躲在后院中,怎么能跑到前朝來瞎搞呢。戰斗力爆表的駱賓王在幾次譏諷武則天后,成功將自己送進了監獄中,這就是當憤青的下場。在監獄里,駱賓王也沒忘了“直播搞事業”,用自己的才華描述此時此刻的境遇,再來一波“虐粉”、“固粉”等營銷手段。在獄中他寫出了《在獄詠蟬》這樣的詩歌,廣受好評。從性格上看,他就是一個鋼鐵直男,彎不了一點,主打一個命硬。在監獄里面住了一年,他也沒有改掉憤青的性格。瞎貓還能遇上死耗子,他這樣的才子自有老天爺憐惜。正好遇上唐高宗李治換年號,所以決定大赦天下。駱賓王上了特赦名單,不過他又被派到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當縣令。
當縣令的時候他也沒閑著,駱賓王就和打了雞血一樣,永遠充滿活力。可能就是生死有命,不服就干這句話時刻在激勵他,他的態度依舊不變,只要你不弄死我,老子就要搞事情。即便你弄死我,十八年后又是一條好漢,咱們繼續糾纏。同為武則天黑粉的徐敬業和駱賓王結識,倆個人喝頓大酒過后,可謂是相見恨晚、一拍即合。不管黑天白夜,就是混在一起說武則天壞話,并秘密謀劃造反事宜。此時此刻,憤青的憤怒值拉滿,事業心沖上天靈蓋,雙腳已經離地,智商沒辦法占領高地,干的全是糊涂事。也就是這個時候,誕生了著名的《為徐敬業討伐武曌檄》。
在古代,打仗之前必須開展輿論戰,徐敬業找駱賓王算是找對人了,敢這樣貼臉開大,指著鼻子罵武則天的人,全大唐可能也找不來第二個。只有駱賓王敢,而且也只有他能這樣直擊痛點,條理清晰的罵人。況且他還是武則天最大的黑粉,倆個人之間的仇恨不是一年兩年了。不過武則天剛看到這篇檄文的時候,只是一笑了之,根本就沒當回事。但當武則天看到那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時,她才臉色大變。她驚嘆于駱賓王條理清晰,邏輯通順的文學才能。這樣能說會道,能文能武的人,為什么不能為我所用。武則天很是懊悔,她還譴責宰相,你是干什么吃的,這樣的人才留不住,我要你干什么。但其實宰相也是有苦難言,心道,之前駱賓王也是長安城中的公務員,但是他那個時候總抨擊你,你不是不喜歡他么,這才將他排擠走的。現在人家造反了,跟著徐敬業干違法的勾當了,不過是寫了一篇罵你的檄文,你又覺得這是人才,深感可惜了。這個鍋真是誰背誰煩心。這女人啊,尤其是老女人,真難伺候啊。
不管怎么說吧,反正駱賓王這個憤青已經開弓沒有回頭箭了。他不是長安公務員已經是事實了,現在是造反頭目也是事實。對于武則天而言,那點散兵游勇不算事,只是有點可惜一個人才罷了。也不排除這是帝王之術,展示自己心胸寬廣,收買人心的戲碼,可能武則天內心覺得,你看他駱賓王這樣罵啦,我都不當回事呢,反而痛心疾首覺得人才被冷落,可見他罵的都不對,都是一頓胡扯啊。是他自己犯了錯,被排擠出長安,和我沒關系的。那對于駱賓王而言,他現在可是磨刀霍霍向著武則天,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她拉下馬,從此不能再做女皇帝。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徐敬業不過是幾萬人馬,怎么可能干得過大唐的正規軍。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反叛軍便落荒而逃。徐敬業也戰死在沙場,但駱賓王的去向卻成了迷。
根據正史的記載,駱賓王和徐敬業一樣都死在戰場上。但很多野史不是這樣說的,目前來看有三種書說法,第一種是駱賓王跳水逃生,朝廷兵馬追擊不力,讓駱賓王逃了。可這么回去復命,那肯定沒什么好下場。所以找了一個和駱賓王長得比較像的人,割掉他的頭顱去交差。第二種種說法是駱賓王隱姓埋名,游歷于山水間。第三種說法是駱賓王在經歷了人生這么多起起落落,生死劫難后,看破紅塵了,最后出家為僧了。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出家期間,依然想顯擺一下自己的才情,抒發一下自己的情感。創作出不斐的詩句,由此引發別人關注。但因此次叛亂已經死了幾萬人,追兵不想再節外生枝,所以放了駱賓王一馬,找了一個人割掉了頭顱頂替駱賓王。不管那哪種說法是對的,駱賓王的一生都足夠傳奇了。他有文人身上特有的傲骨,也有感情偏激的一面,憤世嫉俗,天真幼稚。但在詩歌上的造詣,駱賓王是旁人所不能及的。只是最后造反這一招,實在走的太糊涂了。
如果駱賓王不走反叛這步險棋,沒準還能得到提拔呢,一步步高升,混到朝廷的核心管理層都是有希望的。而且武則天也并不是一個昏君,更不是一個糊涂蛋,一定會給他進言獻策的權利,以及發展的職場空間。退一萬步,即便是不提拔他,老老實實的做縣令,也不是不能施展才華,好好地吟詩作賦,那我們今天也會讀到更多好詩佳作。說來說去,還是駱賓王太自私,想要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官厚祿,卻不想一失足成千古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