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早上6點收割機來收玉米,你看什么時候來看著量地嗎”
“好的,明天開始收什么地方?”
“梨樹灣。”
愁了幾天該收割的玉米,終于等來了收割機,經過副書記的四處聯系,終于有一家收割機愿意明天來給村上收割玉米了。
畢竟人力成本太高,有機器收割為最好,50幾畝的土地,加班加點,收割機師傅會趕在一日內收完出粒,而人力搬運的話,那可就不知何時了,從搬玉米—晾曬—脫粒,又將是日復一日的活,還得愁去哪里找人力來搬運、脫粒、晾曬。
所以,這是他們都期盼的時刻,一次性解決一大片土地的收成問題,能解決一時的焦慮。
這里的收割機多由江浙一帶而來,這些職業(yè)收割機,一年200余天,常年在外,聞著莊稼成熟的味道,從東到西,再一路向北。因單獨聘請收割機師傅費用高,所以,收割機們多為夫妻檔,他們住貨車上,搭簡易棚洗漱,換洗衣服掛車窗上,隨他們的腳步風干在各個鄉(xiāng)間路上。
收割機們就近取食,靠鄉(xiāng)鎮(zhèn)加油站生活,因為鄉(xiāng)鎮(zhèn)有餐館,加油站有免費水用。在我們的眼里,覺得那樣的生活不可思議,可他們覺得,那與家別無二異,只是那里沒有他們親愛的父母和孩子。
莊稼的成熟總是伴隨著溫度的增長,所以,收割機們總是生活在最炎熱的地方,以至于,中午太陽最烈的時候,他們也能接受在地里忙作。
收玉米的那天,大家都準時出現在了現場,收割機大姐戴著遮陽帽,穿著一身花格寬松長衣衫,頂著烈日,在田間地頭穿來穿去,測量著土地,斗大的汗水布滿了她的臉頰,好像在她臉上下了一陣局部大雨。收割機師傅則安穩(wěn)的坐在駕駛室,眼神堅定,直視著前方,堅毅的表情訴說著今日勢必要拿下那片土地的恒心。
“轟轟……”
看著收割機來收割機去,在田間畫著圓,一圈一圈,外環(huán)到內環(huán),吐下一地的殘渣碎桿,證明著它的戰(zhàn)績,似乎一切都不在它的眼里,即使是37-8度的烈日。
新書記和量地的大姐乘量地的間歇,躲在了草叢陰影里拉起了家常。大姐40幾,兩夫妻從事此項工作已十多年,家里有三個孩子,大的18歲,小的9歲,常年在外他們總覺得對孩子心懷愧疚。
“都說有家的地方,沒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這可是太多人的無奈了啊!
轉念他們又聊起了大姐他們的工作,她聽著大姐講述著那些他們收割過的地方,漢中的油菜、南充的高粱、河南的小麥……
每一處熟悉的地名,都有些不曾了解的大面積作物,她聽著大姐娓娓道來,如數家常……
為趕進度,中午12點多收割機還穿梭在田間地頭,吃過便飯1點,又馬不停蹄的趕往了“戰(zhàn)場”,那可是頂曬的時候啊,可是,收割機大姐和師傅沒有猶豫的直接鉆進了太陽里。
下午6點,終于完成收割,獲得清閑,收割機大姐的微笑還是那么親切,從她臉上看不出一絲疲憊,而他們又將匆匆奔赴下一個“戰(zhàn)場”,因為大姐說過,現在的生意,都得趕早搶活,畢竟現在職業(yè)收割機多,而人口老齡化加重,年輕人大量外出,返鄉(xiāng)人員少,莊稼種植面積在逐年減少,活是越來越少,越來越難,搶活就得趕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