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時代,學什么,怎么學
- 和淵
- 2932字
- 2024-08-06 10:50:55
前言
放下孩子的成績單,一起迎接未來
教育是人類亙古長青的話題,尤其是中國的學生和家長異常重視教育。
但是,談到教育,不知道你腦子里蹦出的是什么詞?以下是我收到的學生調查問卷中出現頻率最高的 5 個問題。
(1) 焦慮
(2) 內卷
(3) 升學壓力大
(4) 作業寫不完
(5) 學習沒動力
我有一個朋友,她家孩子在讀初三,她和我說:“孩子作業太多了,每天晚上都寫到 12 點多才睡覺,早晨 6 點起來還要背課文,吃過早餐后,匆匆忙忙 7 點 10 分必須趕到教室。孩子睡眠時間不夠,體育運動也不夠,每天能把作業寫完就謝天謝地了。”
我的另外一個朋友說,他家孩子在讀初一,學校和班級都是比較有名的。他發現,除了他家孩子,班上其他同學已經把初中 3 年的數學全都學過一遍了。更有甚者,為了進入丘成桐數學英才班,有的孩子從初一就開始刷高三的數學強基題目,而且同學之間比拼得不亦樂乎。
聽了這兩個朋友的講述,我被驚得啞口無言。
“教育內卷”使得學生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于是,很多孩子和家長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與其趕不上,不如提前學,占據先發優勢。
我能理解他們這樣做的初衷,但也不禁為此感到非常擔心。
作為一名生物老師,我先從生物界的觀察中舉個例子,說說我在擔心什么。
鵪鶉在蛋殼里的時候是接收不到光的,只有從蛋殼里出來,光線刺激進入眼睛,它的視覺才開始發育。有一些研究者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在小鵪鶉出生的兩天前,他們把它的殼剝掉,然后用強弱交替變化的光驅照射鵪鶉,結果,鵪鶉的視覺提前發育了。但是由于這個時候正好是鵪鶉聽覺的發育時期,提前出現的光刺激損傷了它的聽覺的正常發育,使得鵪鶉再也無法識別媽媽的聲音了。可見,動物的成長是有順序的,從觸覺到空間平衡感,再到味覺、嗅覺、聽覺和視覺,如果打破這一順序,則會導致發育紊亂。
鵪鶉尚且如此,那么學生呢?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讓 · 皮亞杰(Jean Piaget)在經過大量研究后發現,兒童的發展(包括智力、情緒和社會適應)也是有順序的,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應該學習與該年齡階段相適應的內容,如果過早學習不符合認知范圍的內容,則只會事倍功半。
例如,7 歲前的孩子屬于前運算階段,連基本的抽象思維都沒有建立,有些家長就急著讓他們學習初中的代數和幾何,這樣無疑打亂了他們的發展順序。事實上,那些在較小年齡需要用至少半天時間才能理解(或者死記硬背了算法,卻不能理解本質)的知識,在孩子上了初中之后,只需要花半小時就能學會。這樣看來,過早學習完全是得不償失。
原因主要有以下 3 點。第一,本來孩子可以用更多的時間去玩耍,卻在小小年紀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學習所謂的知識,損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第二,在學到這點兒知識后,孩子最開始可能會比別人有一定優勢,但隨著年級的升高,這點兒優勢會蕩然無存,這在教育學上叫作“凋零效應”。第三,提前學習這些知識時,孩子不會去探究數學的本質,反而養成了死記硬背公式的習慣,喪失了對學習的好奇心和進行探究的動力,完全不值得。
大家看,“教育內卷”導致的高壓競爭環境不僅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構成了威脅,還限制了他們探索興趣和發展個性的空間。
我之前寫過一本書——《成為學習高手》,得到了很多讀者的喜歡。某一天,我收到了一位小讀者的來信。以下是他信中的部分原話。

讀完這封信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不知道該怎么回復這位同學。這位同學反映的現象體現了一種課堂模式。雖然國家啟動了新一輪課程改革,希望我們的教育能從根本上發生變化,破除唯分數論的單一評價指標,但是,課程改革的實施者是教師,教師的思想觀念不變,教育怎么可能發生轉變?如果教師還一直在過分地強調考試分數、記憶和重復練習,那么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又如何被激發?
有人會說:“和老師,你太理想主義了。在當下,不拼成績拼什么?你不要和我談未來,我只看當下,我只關心考了多少分、上了什么大學,先考上大學再說,未來是以后的事情。”
可是,未來真的是“以后”的事情嗎?我們看看當下正發生著什么變化。
2023 年人工智能領域最大的事件當屬 ChatGPT 的橫空出世。先不管它對其他領域的影響,僅以教育領域為例,它在人類主流考試中的成績就令人刮目相看:在美國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它的得分超過了 99% 的考生;在 GRE 考試中它的成績接近滿分;在荷蘭的高中考試中它取得了平均分 7.3 分的成績(滿分為 10 分),高于所有參加該考試的學生的平均成績 6.99 分。在某種程度上,ChatGPT 的表現已經可以超過 90% 的人類,申請美國名校并沒有太大問題。
再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六年級的小男孩,他想親手給班里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制作一張生日賀卡,但他不太擅長手工制作方面的事情。于是,他打開文心一言進行詢問,文心一言給出了生日賀卡的制作步驟。他覺得操作起來也不是很難,于是馬上準備材料并按步驟進行了制作。幾天后,在將制作完成的生日賀卡交給好朋友時,小男孩還附了一張小紙條,他在上面非常誠懇地寫了一段話:“因為我覺得自己不擅長做手工,所以向AI工具尋求了幫助,這是我根據它的建議做的卡片,如果你覺得做得不夠好,請見諒。”事后小男孩在向爸爸炫耀這件事的時候,爸爸聽后哈哈大笑,說:“你也太實在了吧,制作生日賀卡還要備注“參考文獻”嗎?”
還是這個小男孩,他在參加國際數學建模挑戰賽(IMMC,一般是 9 ~ 12 年級學生參加)時,因為年齡太小,老師本想把他當作候補隊員,讓他多積累經驗,但沒想到,他所在的低年級團隊居然取得了大中華賽區的一等獎,并闖入了國際賽程。雖然其所在學校在這個競賽項目上很強,但歷史上也沒有這么低年級的團隊取得過這樣好的成績。有人問他秘訣,他說就是把國外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力引入,自己搭建了一個適合團隊使用的工具平臺,這樣團隊就能讓大模型幫助他們虛擬建模、生成論文框架、潤色文字等。我覺得這個小男孩真是了不起!有了AI工具,孩子們的能力再也不會像之前一樣被束縛,他們絕對能做出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這讓我不禁反思:當下應該怎么做?因此,我問了自己如下幾個問題。
(1) 既然 ChatGPT 在標準化考試中已經這么厲害了,那么我們還有必要“卷”成績嗎?
(2) 這種以犧牲孩子身心健康為代價的“內卷”有意義嗎?
(3) 用拼命考高分的方式去應對未來的挑戰,是不是“刻舟求劍”呢?
(4) 當下的教育投入產出比與我們那個時代還一樣嗎?
(5) 我們現在的焦慮在未來看起來會不會是一個笑話?
于是,我動了撰寫本書的念頭。我迫切地感受到,AI時代對人才的要求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這個以數據和技術為驅動的時代,創造力、批判性思維、跨學科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的意愿變得尤為重要。這也要求教育者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思考,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技術。
不過,我并不想說服誰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我只想做一個清醒的思考者,和愿意閱讀本書的人一起探討,我想回答下面幾個問題。
(1) 以 ChatGPT 為代表的新一輪人工智能的發展到底能否真正改變教育?
(2) 如果AI時代必將到來,我們要如何面對?可以做哪些準備?孩子們需要發展什么樣的能力(或者老師需要培養學生掌握什么樣的能力)?
(3) 在無法改變現有考試制度的前提下,如何平衡學業成績與未來發展的關系?
(4) 在AI時代,如何做好當下的選擇,比如奧數、編程、繪畫等還要不要學?什么樣的專業和工作更符合未來發展的趨勢?
(5) 未來教育、未來學校會是一副什么模樣?
希望在本書中,你與我一起,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