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沒見到幾個高手,但是江湖嘛,本就是庸人居多,能屹立在江湖頂端的,哪個不是萬里挑一,千萬里難出一個的人才?
不過人多了,這無厘頭的恩怨也多了。
寧安只走了兩條街,便撞見了七八件江湖人之間的矛盾沖突,究其原因,多是一時口賤,或是平白看不起人,故意欺負人,想占點便宜的。
最有意思的,應當屬金刀王家的幾個小公子,大白天想去青樓嫖妓,結果沖撞到了幾個夜宿青樓的嵩山派弟子,叫人打得鼻青臉腫,拖在馬后面拉去王家要說法了。
只是這些事當個消遣的樂子還可以,寧安著半點插手的意思都沒有,他又不是閑的!
到客棧取了自己的快馬,寧安直接牽著馬出城,騎馬前往了少室山。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傳承至今,稱一句千年古剎都有百年的盈余,可謂是底蘊深厚。
因而少室山上并不僻靜,相反有不少百姓、江湖人結伴而來,有人是誠心拜佛,有人是見見世面,當然也不乏有人想來借印子錢,或是想把自家的田掛在少林寺名下,借此來逃稅的。
不過少林寺好歹也是禪宗祖庭,目前還沒有墮落到為了錢不擇手段的地步,因此是不放印子錢的。
寧安這一路上瞧見眾生百態,也是大開眼界,等過了甬道碑林,未到天王殿的時候,便見一身材矮小,容顏瘦削,神情慈悲的老僧帶著幾名僧人朝著自己走了過來。
雙方走近了,寧安率先施禮:“晚輩寧安,見過少林方證大師。”
方證大師乃是當今江湖正道里可以爭奪最強名號的好手之一,同樣是被江湖上普遍認為“得道高僧”的老好人。
見寧安施禮,方證大師也是趕緊還禮,“老僧不知寧施主前來,有失遠迎,施主見諒。”
寧安心下詫異,方證大師乃是江湖宿老,自己雖然有些名聲,但說到底只是一江湖晚輩,方證大師此言此行,倒是過于親近了。
只不等他詢問,方證大師便笑著說道:“寧施主,你可讓老僧等得好苦啊!”
寧安驚愕地看著老和尚,忽然想到自己這次特地揣上的方生大師的信,趕緊從懷中取出信件,試探道:“大師可是在等這封信?寧安不知此信如此重要,耽擱多日,還請大師海涵。”
方證接過信件,卻也不看一眼,只笑呵呵的說道:“老僧等的非是信件,而是施主啊!”
見寧安一臉茫然,方證主動帶著寧安朝著天王殿走去,邊走邊解釋道:“寧施主有所不知,方生師弟雖然是莆田少林寺的住持,但卻出身北少林,是后來掛單到了那邊,機緣巧合下才成了住持。
我與方生師弟關系親厚,素有書信往來,因而聽他在信中說施主與我佛有緣,頗有慧根,喜不自勝,早想見一見施主。
后來聽說施主在衡陽城為維護正道,與左冷禪爭斗,更是自慚形穢,想見一見施主。”
原來如此!
寧安信了方證大師的話,頷首謝過,兩人皆是有心結交對方,言語間自是更加親近,還未過大雄寶殿,兩人之間的氛圍已是熱絡非常。
只是寧安卻不知曉,若不是他展露出來的實力夠強,天賦夠高,方證大師的態度也不會如此親和。
說到底江湖上還是有規矩的,對同輩、對晚輩的態度不可能是一視同仁,只不過因為寧安夠強,所以方證大師與他同輩論交,對外也是說得過去的,沒人敢挑刺。
等到了藏經閣,寧安這才后知后覺,自己居然和方證大師討論了一路的佛理,不由得在心中感慨方證大師果然是有道高僧,那些深奧的佛理在他口中如同吃飯喝水一般簡單易明,叫人忍不住沉浸其中。
殊不知方證大師也是驚愕非常,他對佛經的領悟早已不是同門師兄弟能夠接得住的,也只有好友武當沖虛道長能和他討論道理,而寧安就像是無底洞,無論他說出來多少道理感悟,都能夠在第一時間接納掉,然后三兩句間推陳出新,說出自己的感悟。
如此天賦已經不是有慧根可以概括的了,而是妖孽!
但是方證大師并沒有繼續和寧安論道,只是同看守藏經閣的老僧吩咐,說寧安可以在藏經閣內任意瀏覽,然后便和寧安告辭離開。
寧安目送方證大師離開,然后才轉身進入藏經閣,他心底對方證大師的感激自是不必多說,是真真正正覺著這位大師真是位得道高僧。
……
方證大師離了藏經閣,便馬不停蹄的來到了禪房,推門而入,望著里面盤坐念經的老和尚張了張口,但還是等他念完了經,這才感慨道:“師弟當真是發掘了個好苗子啊!”
那老和尚赫然是莆田少林寺的方生大師!
放生大師雙手合十,宣了聲佛號,笑道:“師兄錯了,非是我發掘了寧安,而是他主動找到了我,這豈非是他佛緣深厚?”
“是極,是極!”方證大師也是大喜,雙掌合什道了兩聲“善哉”。
少林寺雖然有千年底蘊,但也不是代代有人才的,尤其是十數年前日月神教在任我行的帶領下橫行江湖,當時還是江湖白道領袖的武當、少林便是任我行的眼中釘、肉中刺,遭到了強而有力的針對。
武當更是被打上山門,連帶著鎮派之寶的太極劍、太極拳經都被搶了去。
少林寺雖然損失沒有武當那么大,但藏經閣同樣受到了沖擊,遺失了不少經文,另一寶經洗髓經下落不明,寺內弟子更是死傷慘重,以至于如今難找到一個能如他一般撐住少林的人才。
當然,武當亦是如此。
方生大師感慨道:“如此良材美玉,可惜不愿剃度,徹底了斷俗塵。”
方證也不失落,只是哈哈笑道:“師兄著相了!有這一份香火情在,寧安是剃度出家也好,行于紅塵嬉戲也罷,都可護持少林。
何況以他的悟性,既得了藏經閣內經文,未嘗不會大徹大悟,看破紅塵,皈依我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