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三思
老漢的兒子冷笑一聲:“領(lǐng)罪?你領(lǐng)罪了,就能換回我父親的命嗎?”
朱慈烺抬起頭,眼中含著淚水:“我知道不管我做什么,都無法彌補你們的傷痛。不過,我愿意盡我所能,彌補你們。”
老漢的兒子沉默了一會兒,最終點了點頭:“好吧,既然太子你愿意承擔責任,那我們就接受你的道歉。”
對方是太子,面對太子,老漢的兒子還是選擇了原諒。
但是很顯然,朱慈烺還是需要去刑部領(lǐng)罪,這不會因為老漢的兒子原諒了他,就能得到赦免。
一句話,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李杰不可能看到別人撞死了人而不受到懲罰,這是不可能的,李杰是接受不了的。
,,,
刑部尚書范景文,年過五旬,為人正直,素有清廉之名,今日他接到太子朱慈烺的案子,心中一陣為難。范景文深知,太子身份特殊,處理不當,不僅會引發(fā)朝野震動,還可能影響國本。
范景文坐在刑部大堂上,眉頭緊鎖。他翻閱著案卷,心中反復權(quán)衡。案卷上詳細記錄了事故的經(jīng)過:太子朱慈烺微服出宮,進山林打獵,卻意外撞死老漢,老漢家屬已表示原諒太子,太子也主動認罪。
“大人,此事該如何處置?”一旁的刑部侍郎低聲問道。
范景文嘆了口氣,緩緩說道:“太子身份尊貴,但國法無情。若按律處置,太子即便不處死罪,也恐難逃數(shù)十年的牢獄之災(zāi),這對于我大明王朝而言,簡直是個災(zāi)難。
而若從輕發(fā)落,又恐難以服眾,只怕要為權(quán)貴子弟開一個極壞的頭,本館也將留下千古罵名。”
侍郎點了點頭,又問道:“那老漢家屬的態(tài)度現(xiàn)在已經(jīng)明確,他們已經(jīng)原諒了太子,苦主都不深究,即便輕判,也無會有太大的不好反響。”
范景文翻到案卷的最后一頁,上面寫著老漢家屬的陳述:“老漢已故,家屬表示不再追究,但苦主原諒是一回事,觸犯國法是另一回事,苦主可以為了什么原因而不追究,但我們身為執(zhí)法者,則不得不依法追究。
因為我們代表著的是大明律法的尊嚴,律法一旦尊嚴受損,則國將不國,民將不民。”
范景文合上案卷,心中已有定奪。他決定親自審問太子,以便做出最終裁決。
太子朱慈烺被帶到刑部大堂,他神情肅穆,目光堅定。范景文見狀,心中暗自點頭,這位太子雖年輕,但頗有擔當。
“太子殿下,您可知罪?”范景文沉聲問道。
朱慈烺深吸一口氣,鄭重說道:“范大人,我知罪。老漢之事,皆因我疏忽大意所致,老漢不幸身亡,我難辭其咎。”
范景文微微點頭,又問道:“老漢家屬已表示原諒,您對此有何看法?”
朱慈烺眼中閃過一絲感激,說道:“老漢家屬寬宏大量,我深感愧疚。但國法無情,我愿接受應(yīng)有的懲罰,以示警戒,還請范大人依照我大明律法發(fā)落,不必有所顧慮。”
范景文心中暗贊,這位太子不僅認罪態(tài)度良好,還懂得以身作則,實屬難得。他沉吟片刻,說道:“太子殿下,您雖是無心之過,但畢竟造成了嚴重后果。依律當,”
“且慢。”
正當范景文要宣布如何量刑的時候,首輔楊嗣昌急匆匆來到了刑部。
范景文見是楊嗣昌來了,忙起身相迎。
“楊大人突然來訪,不知有何要事?”范景文語氣中透著幾分冷淡,顯然對楊嗣昌的到來并不歡迎,估計心里也猜到了楊嗣昌的來意。
楊嗣昌微微一笑,拱手道:“范大人,本官打擾,實屬無奈。實乃今日本官不得不來。還請范大人借一步說話。”
范景文無奈,只能先和楊嗣昌到后堂去。
到了后堂,楊嗣昌鄭重道:“范大人,太子一案,你當從輕發(fā)落,絕不可重判。”
范景文臉色一沉,冷聲道:“事關(guān)人命,太子犯下大錯,證據(jù)確鑿,豈能輕饒?楊大人莫非是想為太子開脫?”
楊嗣昌搖了搖頭,語氣平和:“范大人,太子雖有過錯,但若重罰,恐引發(fā)朝局動蕩,故我特來勸說大人從輕發(fā)落。”
范景文冷笑一聲:“楊大人,你我皆為朝廷重臣,豈能因私廢公?太子犯下如此大錯,若不嚴懲,何以服眾?”
楊嗣昌見范景文態(tài)度堅決,心中暗自嘆息,但他并未放棄,繼續(xù)勸說道:“范大人,太子若受重罰,可能會影響其以后繼承大統(tǒng),若是太子不能順利繼承大統(tǒng),便要引發(fā)其他王子的覬覦,一旦如此,一個不好便要導致天下大亂。屆時,生靈涂炭,豈非你之過?”
范景文聞言,眉頭微皺,顯然有所動搖。但他依舊堅持道:“楊大人,此事非同小可,豈能輕易改變?”
楊嗣昌見范景文有所松動,心中稍安,繼續(xù)道:“范大人,天下人乃天下人之天下,非那老漢一人之天下,若為了老漢一人之公道,而罔顧天下人之安危,那豈不是因小失大,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還望范大人三思。”
范景文心中一震,顯然被觸動,他沉默片刻,最后終于開口:“楊大人,此事容我需再斟酌。”
楊嗣昌見范景文態(tài)度有所緩和,心中稍安,拱手道:“范大人,此事關(guān)系重大,還望慎重考慮,以大局為重。”
范景文點了點頭,楊嗣昌見狀,便告辭離去,在幽暗的光線中,他的身影顯得格外沉重。
楊嗣昌離開刑部后,并未直接回府,而是獨自一人漫步在寂靜的街道上。夜風微涼,吹動他的衣袍,也吹散了他心中的煩憂。
他深知,太子之事不僅關(guān)系到朝局的穩(wěn)定,更關(guān)系到天下的安危。若太子受重罰,其他王子必然蠢蠢欲動,屆時,朝堂將陷入一片混亂,百姓也可能將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好不容易穩(wěn)定下來的局勢,也有可能再度變得危險起來。
楊嗣昌停下腳步,抬頭望向夜空,繁星點點,仿佛在訴說著無盡的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