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衛籍在河東厲兵秣馬之時,遠在雒陽北面的平陰縣城。
李傕郭汜二人在大堂兩側跪坐,看著面前的茶盞中升起的裊裊水汽,沉默不語。
良久后,郭汜率先打破沉默:“稚然,我等三番五次向朝廷上書,可朝廷依舊不肯赦免我等,眼下該如何是好?”
“嗯……”
李傕同樣長嘆一聲,幽幽說道:“前些日子,雒中傳來消息,王司徒欲解散西涼軍,依我看,不如我等各自逃命去……”
“不可!”
還沒等李傕說完,便被一聲急切的聲音打斷。
只見說話之人約莫四十上下,蓄著山羊胡,身體微微有些發福,面色黝黑,雙目細長,閃著智慧的光芒。
“文和先生有何高見?”
李傕說話被打斷,多少有些不悅,皺著眉看著賈詡。
“觀王允行事,必定是要將涼人趕盡殺絕,若是眼下棄軍而行,便是一區區亭長也可要了諸位性命,為今之計唯有置之死地而后生!”
此言一出,李郭二人面面相覷,片刻后郭汜急忙問道:
“先生有何計策教我?”
賈詡輕撫胡須,瞇著眼說道:“揮軍南下!”
“南下?”
李傕滿臉不可思議的看著賈詡。
“然也!南下攻打雒陽,為董公報仇,軍中俱是涼人頗受董公恩惠,若是以此為由必定群情激奮,士氣大漲,事成則可奉天子以安天下,若事不成,則可取道向西,再回涼州割據不遲!”
不得不說,賈詡此計實乃上上策,若是按著他的計謀,未必不能成就一番大業。
細細想來,魏武曹操也是從迎奉天子至許縣之后開始崛起。
只可惜,李郭二人終覺只是行伍中人,對于政治人心的把控不夠敏銳,再加上二人各懷鬼胎,遇到危難尚可抱團取暖,可一但局勢稍稍緩和,二人便會明爭暗斗,最后雙雙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說回眼下,賈詡一番侃侃而談后,廳中落針可聞,似乎李郭二人在極力琢磨著賈詡方才的一番大逆不道的言語。
良久后,李傕吐出一口濁氣,面容逐漸堅定,恨聲說道:“就依先生所言,既然朝廷不給我等留條活路,我等只有殺出一條生路來!”
“好!”
一旁的郭汜也附和道:“傳令各將校,校場議事!”
……
事實上,李郭手下兵馬原屬牛輔,而牛輔又是董卓女婿,乃是董卓最信任之人,故而西涼軍最為精銳的兵馬皆在此地。
隨著郭汜一聲令下,西涼諸軍頓時忙碌起來,清點府庫,籌措糧草,征發民夫以作攻城時的輔兵。
原本還算平靜的平陰也隨之變得兵荒馬亂,不少不愿從軍的百姓被強行征召,再加上李郭縱兵搶糧,百姓苦不堪言。
可即便如此,也沒有人能夠阻止二人的瘋狂,致使平陰淪為丘墟,百姓飽受涂炭之苦。
在這樣不計代價的瘋狂過后,李郭二人終于在兩日后的清晨起兵向雒陽進發!
隨之而來的,便是雒陽告急,天下震動!
……
河東,安邑縣。
太守府內院的牡丹開的正盛,衛籍正在陪著兩位夫人在內院中賞花。
一駕馬車在太守府門外停下,衛固急匆匆的跳了下來,徑直朝著內院走去。
大概是由于兩人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兄弟,也或許是因為事態緊急,衛固這才毫不避諱的朝后宅跑來。
“仲道!仲道!”
而在內院深處的衛籍聽到動靜后,將手中的牡丹遞給蔡琰,輕笑道:“為夫去看看!”
說著,便朝外院走去,可還沒走出內院,迎面便撞上了衛固。
“仲道,禍事了!”
“兄長莫急,有話慢慢說!”
衛固緩了一口氣,急聲說道:“鹿臺密報,李傕郭汜二人于三日前兵圍雒陽,現在雒陽恐怕已經……”
衛固如是說道,他原本以為自家兄弟會大吃一驚,可沒想到衛籍回應他的只有三個字。
“我知道。”
衛固愣了一下:“你知道,你何時知道?”
由于衛固執掌鹿臺,河東之外的消息沒有人能比他先知道。
消息剛傳到他手上后,他便馬不停蹄的給衛籍送來,衛籍焉能在他之前知道?
反觀衛籍,依舊是云淡風輕,邊走邊說道:“董卓死后,王允對西涼軍的處置本就欠妥,在加上此二人身邊還有賈詡這樣的人,想出此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計策也不足為奇。”
“賈詡何人也?”
衛籍搖了搖頭,沒有接話而是說道:“兄長還是快去通知眾人來府衙議事吧。”
……
府衙內,河東文武悉數到場,左邊站著荀彧衛固,而右邊則是徐晃、張遼、徐榮等人依次排開。
衛籍掃視眾人后,沉聲開口:“諸位,此事該當如何?”
此言一出,堂下眾人皆神色各異,欲言又止。
良久后,荀彧瞇了瞇眼,上前說道:“仲道是否想要出兵?”
“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
荀彧弓著身子瞥了衛籍一眼,再次開口:“依在下之見,此時還不宜出兵。”
“為何?”
“我等收到的密報已是三日之前的消息,如今雒陽局勢尚不明朗,若此時出兵,恐怕我大軍趕到時,雒陽已經失守,屆時敵我兵力懸殊,恐難有作為。”
說到這里,荀彧話鋒一轉再次開口:“在下看來,總有人會沉不住氣,我等不如靜觀其變,待局勢有變再做計較不遲。”
聽完荀彧侃侃而談,衛籍默默點了點頭,事實上,他也并不準備即刻起兵。
誠如荀彧所言,西涼軍皆是精銳,而自己新招募的士卒還未曾操練,如此差距懸殊,衛籍并沒有勝算。
退一萬步講,即便是打贏了,攻下雒陽又能如何?
衛籍所謀乃是群雄并起,天下大亂,而不是收復河山。
當然,他也不是沒有想過趕在袁紹之前傳檄天下,可他畢竟不比袁氏數代經營,萬一無人響應,豈不成了笑話?
想到這里,衛籍快速收斂思緒:“若依文若所言,我等豈不是要坐看天子蒙塵?”
荀彧目光微轉,頗有些意味深長的說道:“出兵自然是要出的,只是時機未到。”
衛籍也不點破,當下便道:“既然如此,諸位便去準備吧,加緊操練士卒,籌措糧草,打造軍械,隨時準備出兵!”
“是!”
眾人應和。
隨即,衛籍便揮手讓眾人離開。
待眾人走后,衛籍負手來到階前,抬頭看著天邊的烏云。
此刻,他心中甚是復雜,既有忐忑又有些興奮,最終只能化為一聲呢喃:
“四百年大漢,終于要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