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共決生死(求追讀啊!)
書名: 明末:開局造吳三桂的反作者名: 此生不吃土豆本章字數: 2223字更新時間: 2024-09-07 20:19:44
當身在通州的李自成正率軍浩浩蕩蕩朝山海關進軍時,前往關外尋滿清朝廷的楊坤與郭云龍一行人剛星夜趕到寧遠附近時,便被清軍的偵騎圍住。
以往見了兇狠的韃子,這二人先是穩住觀察,若發現對方人數不多且并無伏兵援軍時,自是提刀拍馬上前狠狠廝殺一番。
而如今見了韃子卻像是見到自己那早已去世的祖宗一般,當即喜出望外,為表善意竟直接將腰間所掛腰刀丟在馬下,隨后恭敬將懷中親筆信雙手奉上。
“我們乃是大明平西伯吳三桂部下,此次前來乃因流賊大軍相逼,特請北朝勝兵前來助陣!此乃是平西伯吳三桂親筆信,懇請諸位盡快呈送北朝朝廷!”
聞言,那幾個滿清披甲人(分為馬甲和步甲兩種。后金常規軍力,也就是主力為職業軍人)見狀自是一頭霧水,面面相覷,絲毫不明白眼前這幾個尼堪將領此舉何意。
畢竟往日見了如生死仇人般分外眼紅,卻是不由分說便是一頓慘烈廝殺,此刻卻這般樣子。
但見對方一頓嘰里呱啦言語,加之那誠懇的態度似乎有降意,便命手底下的阿哈(阿哈即奴隸,多是漢人、朝鮮人;也叫廝卒)過去接過尼堪將領的降表。
那幾個阿哈聽了楊坤的話,當即便明白過來。
立即策馬將親筆信拿了過來,然后小心翼翼遞給那幾個披甲人,當即也是將楊坤等人的意思講給這幾個韃子聽。
一聽來人竟是吳三桂的部將,那幾個韃子當即便得意笑了起來。
這吳三桂可是讓他們大清吃盡了苦頭,之前松錦之戰中僥幸未能生擒此人,后來屢次想要進關都得從蒙古那邊繞道入中原內地,屬實有些麻煩。
當然,對于吳三桂的招降朝廷那邊不知說過多少次,一次較一次的承諾大,甚至連他的舅舅祖大壽五次三番寫信勸他歸降大清,對方幾乎都駁斥拒絕。
后雖來信中態度有所緩和,但依舊未能勸降。
以至于其鎮守的寧遠山海關,乃是大清一直都未曾可以拿下的攔路虎。
卻不曾想,今日卻突然收到吳三桂的親筆信,怎能不得意?
“讓他們將甲胄卸下,兵器扔掉,隨我等走。”
當即便命阿哈上前押解楊坤一行人前往寧遠,而當日早已在吳三桂棄守寧遠后便迅速占領寧遠城的一清軍佐領,得知那明將吳三桂欲圖聯合大清共擊中原流寇的消息后,當即便覺喜從天降。
從第一眼見了楊坤那滿懷殺意的眼神后,瞬間變為親近的目光。
“你是大清的好朋友,我相信,平西伯也會是!”
拍了拍楊坤的肩膀,說了句蹩腳的漢語后,當即便命人備馬,他要連夜帶著這幾個尼堪前去盛京面見王爺。
這可是份潑天的功勞!
此時此刻,京師一帶有李自成親率的十幾萬大軍正日夜兼程朝山海關進軍,士卒上心皆齊心高漲,士氣大振,此番征戰誓要攻破山海關,生擒吳三桂!
為一舉成功,李自成甚至命大軍沿途經過府州縣不留兵馬,全部撲上。
而遠在山東的陸靖塘也在率所部一千多人不分晝夜趕往兗州府,欲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拿下兗州府,濟寧五千兵卒和曲阜世代流傳的世家。
又命留守的胡守亮在德州府操練組建起來的三百精卒,盡早為日后血戰做準備。
三路人馬皆不顧一切,爭分奪秒。
無論哪一路人馬先至,勢必會抓住先機。
崇禎十七年四月十一日,幾乎是同時,大順李自成的大軍于山海關外扎營休整,準備隨時攻城;陸靖塘率兵馬兵臨兗州府,抬頭便可望見上面忌憚他們的順軍;而關外的楊坤一行人也恰好遇到從盛京出發,舉國出征的多爾袞大軍。
感慨時勢無常,三方勢力于今日處于同一起跑線上。
……
山海關
當遠在四五里之外的哨騎拼命揚著馬鞭,不斷抽打馬背,饒是身體感覺都快被震顫也不敢停留半分朝關內策馬奔騰時,城頭的吳三桂心下一緊,當即便意識到——李自成終于來了。
“報!”
那哨騎臨近城下時,不斷大聲呼喊。
“三里外有流賊大軍逼近,人數不下十萬!”
“什么!”
聞聽此言,滿臉難以置信的吳三桂不由得一陣驚駭,他怎么也想不到那李自成竟然調動了十萬大軍前來征伐。
驚嚇之余險些沒有站穩,踉蹌幾下,身邊將領見狀趕忙將其扶起。
十萬大軍,可謂是遮天蔽日,一望無際。
真當是浩浩蕩蕩,黑云壓境。
身旁的方光琛自是頗為疑惑,他之前的分析可是從自己掌握的流賊一貫行為分析,自是不會出錯。可哨騎的稟報卻顛覆了他的分析,當即讓其一陣自我懷疑。
“狗日的方光琛,這就是你所言流賊此次兵力不過八萬嗎?你真是誤了我等的大事,叫兄弟們如何有士氣去殺敵!那多出來的幾萬大軍,難道要你去殺光嗎?”
一旁的冷允登不由大怒,當即指著眉頭緊鎖的方光琛便是痛罵。
前幾日其還有理有據地分析說流賊此次征伐出征兵馬必然不過八萬,搞得弟兄們一陣昂揚斗志。卻不料今日哨騎來報,那流賊竟有十萬大軍,這叫他們如何抵擋?
四萬對十萬,不外乎以卵擊石!
“夠了!”
稍稍安定心神的吳三桂立時大喝,震住在場將領對于方光琛的指責。
“那流賊如若有二十萬大軍,難道我等便要出城投降嗎?十萬大軍,不過比八萬多了兩萬而已,你們怕什么!流賊此番集結的大軍,精銳不過一兩萬,其余兵馬不過一些蝦兵蟹將,我大明的一些降卒罷了,有何值得爾等恐慌?”
一番痛斥下來,當即使冷允登一眾將領面紅耳赤,低著頭不再爭論。
且不提對方戰力如何,光是十萬大軍的聲勢便能震懾住很多人。
不然為何兩軍對戰之前,常常會夸大己方兵馬?
不就是試圖通過夸張大軍人數,提前震懾敵軍,以此在未交戰之前從心理方面擊潰敵軍,使其于正面交戰時產生畏敵心理,從而大大增加戰勝的幾率。
雖流賊似乎也懂得此道,但卻不可不提防,對方此番所統帥兵馬事實確是不低于十萬之眾。
“伯爺,是否應該將流賊兵力的消息壓下去?”
“不用!事到如今莫要欺瞞將士!”
見諸將不言,吳三桂索性破釜沉舟,當即拔出城頭插著的一柄大旗,高呼道:“今日一戰,本伯爺欲親率大軍于城下布陣,誓要與流賊決一死戰!
爾等,有誰愿意下城同我一起殺敗流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