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政治學概論(第六版)
- 李少軍
- 2983字
- 2024-07-18 14:45:33
第六版前言
國際政治作為一門學科,如果從1919年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政治系的成立算起,至今已超過百年。雖然比一些古老學科的歷史要短得多,但與形勢發展變化相對應的學術研究已有了比較成熟的知識積累,其中包括基礎理論知識、當代國際問題知識,以及對外政策與戰略知識。闡釋這些知識的文本,包括進行學術創新的專論,也包括介紹學科已有知識的概論。
本書作為國際政治學的概論,宗旨是系統闡釋這個學科的基礎知識。由于當代世界是單元互動所形成的一個整體,其中所包含的方方面面存在復雜的聯系,因此,學科知識在發展中所形成的各個分支也因相互關聯而構成了一個體系。面對這個知識的大廈,入門學習需要把握其架構和要點,否則讀書就會不得要領而走彎路,不但浪費時間,而且難以形成對學科的系統認知。作為專業學習的讀本,概論可以起到“認知地圖”的作用。
國際政治學的概述應包括哪些方面,學界是有不同認知的,各種教科書也有不同的內容安排。不過,無論有怎樣的結構,大概都會涉及理論、問題和對策三個方面。本書的章節設計就包括了這三個部分。
對理論的闡釋是本書的重點。在概念上,理論是指對研究對象的系統解釋。在國際政治學研究中,對任何問題的解釋都會形成理論,但作為學科支柱的基礎理論則主要指對國際關系的整體性解釋。人們把學科的研究對象稱為“國際政治”或“國際關系”,就是對于國際互動的一種宏觀概括。不同于新聞記者的具體報道,國際政治學研究是以概念化的方式進行闡述,例如把參與國際互動的成員概括為“行為體”(actor),把行為體區分為國家行為體與非國家行為體,把其對外政策行為區分為沖突與合作,并且把互動所形成的整體結構概括為“體系”、格局等。基于這樣的概括,人們就可以對國際互動現象進行抽象和推論,解釋反復發生的現象(規律),并且預測可能的走勢。各種從整體上論述國際政治結構的“大理論”(grand theories),就是這種研究達到成熟階段的產物。這些以“主義”為名的理論,通常被認為是指導研究方向與途徑的“范式”。人們了解國際政治學知識,通常都會接觸這些理論,并且會通過學習這些理論奠定自己的國際政治學知識的基礎。
本書第一部分通過介紹國際政治學科的形成與發展、學科研究的方法與途徑、國際關系理論演進的不同學派與爭論,以及作為國際關系基本概念的“行為體”和“國際體系”,說明了學科的宏觀理論架構。在這一部分介紹的國際關系學研究方法,作為入門知識可能難了一些,但了解什么是國際政治研究和怎樣進行研究,對于在學習中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非常重要。由于學習國際政治專業的根本目的是形成自己對世界的理解與解釋,因此僅僅被動地接受各種知識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走出自己的治學之路,要通過掌握研究方法成為知識的生產者。
本書的第二部分討論了各種國際問題,涉及國際安全和當代全球問題的若干方面。如果說學科的支柱是理論研究,那么構成學科磚石的則是各種問題研究。在國際政治學界,從事“大理論”研究的通常只有少數人,多數研究者所做的都是問題研究。這種研究涉及具體事件,但也包括中觀層面的探討,諸如有關國際安全、沖突、環境政治、外交決策,以及國際規范等問題領域的研究。對于讀者來說,認識這些問題的屬性特點、產生原因、演進趨勢和對國際關系的影響,不但能加深對基本理論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開展自己的研究實踐。在本書中,對這些問題的討論盡管涉及經驗性知識,諸如對數據與事例的敘述,但側重點還是從理論概念的角度進行解釋。這種解釋有助于讀者對現實問題形成更深入的認識。
本書的第三部分討論的是行為體的對外政策與戰略應對。由于人們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的最終目的是應對各種現實問題,實現自己的利益需求,因此世界各國都需要有適宜的對外政策作為指導行為的方針、路線,并且需要有把政策付諸實施的適宜的戰略。在對外關系中,國家可能選擇包括使用武力在內的強制手段,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則需要開展有效的外交。面對凸顯的全球問題,世界各國除了要參與國家間的對話與談判,還需要參與涉及不同行為體合作的全球治理。本書這一部分有關對外政策、外交、國際戰略和全球治理的闡述,說明了國家應對國際問題的一般行為模式。
本書現在的敘述框架闡釋了國際政治學的知識體系。這些知識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算是“入門須知”,但知道這些東西不等于就入門了。按照我的觀點,要入門還必須有對國際政治的獨立思考,因此學習需要有質疑的態度。對于文獻中所敘述的事實,要看是否有根據;對于其中的觀點,要看是否合乎邏輯和能否得到證實。本書在各章后面提出“學習要點”,目的就是引發讀者在學習中形成自己的見解。
在一般情況下,人們讀書總會有一些東西看不大懂,產生疑問,這時就應該去查找資料并閱讀相關的其他著作。如果在解決疑問的過程中,又遇到了更多的問題,那就應該去讀更多的書。這樣的過程,就是知識不斷擴展和積累的過程。當讀書讀到有疑問也找不到答案時,那可能就走到問題的“前沿”了。這就如同在一個原始森林中探索,當沿著前人踩出來的路走到盡頭的時候,就需要自己開辟新路了。進行有意義的學術研究,就要在這樣的地方開始。雖然初學者距離這樣的“前沿”還比較遠,但要成為這個專業的一員就應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使自己逐步具備幾種基本的能力。
第一是理論思維能力。學習國際政治學,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對于紛繁復雜的國際政治現象,學科的已有研究已形成了概念與理論知識的體系。了解這些知識,就需要搞懂每一個概念、理論的演繹過程,思考它們對現象的概括與解釋是否有道理。在閱讀中逐漸形成對于國際關系的理性認識,才有可能對未知現象進行具有新意的推論。
第二是實證觀察能力。國際政治研究是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無論是對于現象的描述、定性與概括,還是對于現象的解釋,都必須與現實相符。對經驗性知識進行判斷,需要對事實進行觀察。即使不能身臨其境,也應該查找閱讀第一手資料。在這里,無論是考察個案,還是檢驗大樣本數據,都需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而且需要懂得相關的規范與方法。
第三是價值判斷能力。國際關系作為人類社會互動的一種形態,除了有利益的驅動,還有日益進步的道德規范的約束。在行為體之間,存在著被國際社會認可的價值與準則。行為體在國際關系中并非為了利益什么事都可以做。從學術研究的角度講,雖然有觀點強調科學探索應是中性的,不應受到人的主觀因素的影響,但實際上人們研究國際關系是不可能沒有價值判斷的。關鍵在于以什么標準進行判斷。進行國際政治專業的學習,實際上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各種價值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基于對國際正義準則的獨立思考形成道德判斷能力是很重要的。
第四是戰略對策能力。研究國際關系,不能紙上談兵。由于國際政治研究本身就包括對國家對外政策行為的解釋,因此需要了解和把握有關戰略對策的知識。雖然知道如何決策與進行實際決策并不是一回事,但懂得相關的專業知識無疑有助于增強自己對行為體行為的理解。從入門學習的角度講,增強自己的戰略意識,對于進一步理解國際關系理論與現實問題也是非常有益的。
在本版的修訂中,除了對部分數據進行更新,對一些問題的闡釋也進行了修改與補充,目的是使知識點更明確,使對每一個問題的陳述更清楚、更流暢。當然,修訂后的版本是否讀起來更好,還需要各位讀者進行評說和指正。
最后,感謝王存剛教授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對本書修訂所提出的意見。感謝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書第六版。
李少軍
2023年4月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