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九江
- 重生南唐,讓大唐再次偉大
- 拋開事實不談
- 2520字
- 2025-08-09 00:05:00
短暫的休整過后,再次起航,船隊的速度有了明顯的提升。
終于趕在八月二十,來到了江州,也就是九江。
九江,江貫東西,湖通南北,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樞紐。
西漢時期,開始設縣,稱為柴桑,素有江西北大門之稱。
之所以能稱之為大門,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
居高臨下俯視這片區域,會發現這里是一個明顯的三岔路口。
北方被大別山阻隔,西面的幕阜山和九嶺山,與東面的黃山及懷玉山,將整個鄱陽湖及大部分平原環抱在內。
而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九江也成了長江防御的重要據點。
別看李弘冀花了將近二十天,才到了這里,可一旦順流而下,三兩天,便可以抵達金陵。
李弘冀沒有繼續沿著長江往西,而是直接進入了鄱陽湖,打算經贛江南下,再從陸路的萍鄉,進入楚地。
一方面,繼續沿著長江向西,雖不會踏足后周的勢力范圍,卻會經過一江之隔的復州,他沒必要節外生枝。
另一方面,南下鄱陽湖,雖然仍舊是逆水行舟,但水勢放緩,航行的速度也會大大提升。
同時,他也可以考察一下鄱陽湖的地理環境。
鄱陽湖的水域復雜,湖中島嶼星羅棋布,十分適合小型船只的游擊戰,經典戰例無數。
朱元璋和陳友諒的鄱陽湖水戰,便是其中最經典的戰例。
另外,太平軍和湘軍的湖口之戰,也有相似之處,石達開主動放棄湖口,將湘軍引入鄱陽湖,以小艇騷擾湘軍大船,配合火攻騷擾。
歷史上,北宋攻打南唐,曹彬便是經九江順流而下,撕毀了南唐的長江防線。
這其中固然有南唐懈怠的原因,但根本還是這條路線的天然優勢。
但只要以鄱陽湖為后方,扼守住了九江、湖口一線,那么敵人便不敢輕易東進。
否則,很容易首尾不能相顧,陷入腹背受敵的絕境。
而由于鄱陽湖平原,特殊的地理環境,不但易守難攻,且廬山腳下有鐵礦產出,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維持長時間的消耗戰。
相傳,岳飛鎮壓楊幺起義時,九江造的連弩,一箭可以穿三船。
另外,鄱陽湖濕地,還能小規模的養馬。
南宋時期,便曾在九江設立馬監。
這樣一個兵家必爭的風水寶地,早就在李弘冀的規劃之中。
他打算將江、洪、饒、撫、虔,大概就是后世江西,打造成一個進可攻,退可守,還能鏈接各地的重要據點。
后世都知道,江西分別有——上饒、贛州、萍鄉、九江,這東南西北,四大門戶。
九江和贛州一個面對中原,一個面對南方的南漢,可以暫且不提。
東面的上饒則可以連通南唐大后方,而西面的萍鄉,則鏈接著楚地。
其實,在趙匡胤陳橋兵變之后,李璟因為擔心趙匡胤南下,便曾經打算遷都洪州,也就是現如今的江西南昌。
只是等他來到洪州,卻發現這里不比金陵,條件簡陋,最終也因旅途奔波,死在了洪州。
而李弘冀,不過是未慮勝,先慮敗,提前未雨綢繆罷了。
當然,即便不至于走到這一步,早點把這些優勢加以利用,也不是壞事。
李弘冀站在船首,看向波光粼粼的水面,對眾人笑道:“江、洪二州雖遠離京師,但本就是吳頭楚尾,如今,楚地歸附,這里已然成了連通東西的要道,且河網密布,若是能夠善加利用,必有一番作為……”
吳頭楚尾,乃是出自春秋時期,因江西北部,處于吳楚交界,故而有此一說。
宋代黃庭堅有詩云:山又水,行盡吳頭楚尾。
他抬手一指,道:“這片大湖便是一個天然的蓄水池,哪怕是枯水季,也不愁灌溉之水,且魚蝦無數,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若能引導百姓,種植蓮藕,輔以漁業,不但可以緩解糧食需求,還能增加百姓收入來源……”
經過這十來天的相處,彼此已然熟悉,說話也不像之前一般拘束。
李平頗為驚訝道:“殿下竟還懂得這些?”
“那是自然,本王在金陵,便利用北郊的玄武湖,發展水產,不但賞心悅目,還能補貼日常所需。”
李弘冀不無賣弄道:“那萬斤咸貨中,不是也有咸魚、咸鴨嗎?所謂物盡其用,此地水草豐茂,倒也不必拘泥于灌溉耕作,亦可飼養家禽、牲畜補貼生計……”
李平感慨道:“殿下真是博學多才……”
“無非是多學、多看、多想罷了。”
李弘冀指向岸邊不遠處的一片農田道:“在金陵時,本王便時常走訪民間,發現一個不小的弊端。”
“哦?”李平、陳喬都來了興趣,“還請殿下賜教。”
“限制百姓耕種面積,最大的障礙就是灌溉,風調雨順還好,一旦插好了秧苗,卻久旱無雨,百姓也只能用水車運水,此舉雖逼不得已,卻耗時耗力,還會因為爭搶水源,大打出手。
另外,因為田間只有小道,水車甚至都無法運送到地頭。
倘若朝廷能夠興修水庫,不但可以預防旱澇,還可以引渠灌溉,百姓耕種的面積也可以提升。”
李平沉吟道:“水庫倒還罷了,無非是農閑時,征調勞役,可引渠灌溉,此法雖好,可誰家的地不是自己開墾而來?又豈肯讓做水渠?”
“現在去占百姓的地,他們自然不愿意,可如果是朝廷開墾好的呢?”
李弘冀再度指向農田:“你們看,百姓自行開墾的田地,形狀各異,且東一塊,西一塊,若是在現有的條件下引渠,本就限制頗多。
反倒不如朝廷先行規劃,再將開墾好的土地與百姓置換……”
這種拆遷安置的方法,在后世不算新鮮,但在這個時候,卻是石破天驚。
且前期多費些力氣,待安置了第一批,置換下來的田地,再行復墾,難度比之前也會大大降低。
倘若再結合生產建設兵團的思路,則可以迅速擴充國力。
當然,這種方法限制頗多,畢竟,農田不是房屋,想要置換,得有地。
但五代時期,人口凋敝,這反而不是問題。
以南唐來說,占據了江蘇、安徽、江西等省,這么大的面積,戶籍在冊的人口,卻只有百萬戶不到。
考慮到古代人口統計的難度,這個數字雖然并不準確,但也反映了時下的情況。
而這些人里,江北十四州,就占據了一半。
李弘冀談到興頭,繼續道:“此舉朝廷看似吃力不討好,但百姓重新領取土地,都記錄在案,對于征繳賦稅大有益處……”
他帶著后世的經驗,以及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自然不是同時代的人可比。
談及民生,朱元和吳廷紹插不上嘴,但李平和陳喬,卻開始你一言,我一語的發表起了各自的觀點。
尤其李平,他在歷史上雖然名聲不顯。
但卻頗有想法,在南唐失去江北十四州之后,他和潘佑想充實國力,提出了改革之法。
最終卻無疾而終,反而被李弘冀的好弟弟李煜,聽信讒言,雙雙被殺。
但后世,經作品、文獻發現,二人的改革之法,對王安石的變法,有著不小的影響。
雖然,拿現代人的視角來看,這些改革,都有時代的局限性。
但在李弘冀看來,只要有想法便是好的,況且,他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引導,讓李平變得更加成熟。
畢竟,他的想法再好,卻也分身乏術,需要具體實施的人才,而李平顯然是個合適的人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