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通史1:亞洲(上)
- (美)塞繆爾·古德里奇
- 6825字
- 2024-07-05 17:33:47
編者的話
從提升我們認識和了解世界、提高對現實世界的理解與思考,以及滿足我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提升思考與思辨能力的角度而言,美國著名作家塞繆爾·古德里奇(Samuel Goodrich,1793—1860)的《全球通史》(全六冊)是一套在19世紀出版的、非常出色的歷史書。
一
塞繆爾·古德里奇,美國作家、出版商,以筆名“彼得·帕利”(Peter Parley)而聞名。他出生于康涅狄格州的里奇菲爾德,是一名牧師的兒子;天資聰穎,自學成才,生活經歷也非常豐富。他先在康涅狄格州丹伯里的一家鄉村商店做店員,后來又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的一家商店做了三年售貨員,最后成為哈特福德的一名書商和出版商,并因此而發跡。33歲時,他移居波士頓。40歲時,他在緬因州的羅克斯伯里附近買了45英畝的土地,并在現在馬薩諸塞州波士頓的牙買加平原上建了一所房子。
古德里奇系列作品的出版始于1827年,均以“彼得·帕利”為筆名,作品涉及歷史、地理、傳記、科學和各種各樣的故事。他在1857年寫道,他是大約170卷、銷售700萬冊作品的作者和編輯。他的作品極受歡迎,曾被廣泛模仿,在英國出版界就有七個“彼得·帕利”。英國作家喬治·莫格里奇也用了“彼得·帕利”這個名字,引起了古德里奇的抗議。
古德里奇通過寫作和出版變得富有。發跡后,他積極參與輝格黨的政治活動,并于1836年當選為馬薩諸塞州眾議員,1837年當選為州參議員。1851年至1853年,古德里奇擔任美國駐巴黎領事。他在巴黎一直待到1855年。1860年,古德里奇在紐約去世,葬在康涅狄格州的索斯伯里。
在19世紀上半期,“彼得·帕利”在美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在波士頓和康涅狄格州,影響尤其大。波士頓有彼得·帕利路、帕利大道和帕利谷,康涅狄格州有彼得·帕利街、帕利路和帕利巷以及一間“彼得·帕利”教室,都是為了紀念他。著名作家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在他的小說《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第一章結尾就提到了彼得·帕利的名字。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古德里奇所處的時代,正是美國獨立后不久至南北戰爭爆發的前夕,那時的美國正從篳路藍縷的初創期到逐步興起、不斷擴張、開始進入工業化的時期,每個美國人都懷揣“美國夢”,希望從無到有,實現自己的夢想。古德里奇本身,剛好就是一個從不名一文的窮小子到擁有財富、名望、權力的上流社會成員的勵志典范。
二
美國獨立后,開始不斷擴張自己的領土。1803年從拿破侖手中收購了路易斯安那;1819年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佛羅里達;1845—1853年通過美墨戰爭收購了得克薩斯、新墨西哥、俄勒岡和加利福尼亞;1867年從俄羅斯手中購買了阿拉斯加。在不斷擴張領土的同時,美國還十分重視保持自身的獨立性。通過被稱為“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的1812年戰爭,美國保衛了領土的完整和國家安全,確立了經濟的自主權和政治上的獨立,緩和了國內政治斗爭,并在國際上贏得了極高的聲譽,這為美國不斷加強與世界其他地區和國家的往來與交流,以及逐漸成為世界政治舞臺上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美國與當時世界上的主導力量歐洲有著密切的聯系,本身又是一個比當時歐洲開放的社會,這些促使它在19世紀20年代中期出現了移民潮,讓美國的人口數量快速增加,促進了教育制度的發展,大學、自然科學院和專業設置的增加與完善,帶動了婦女、黑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發展??梢哉f,在這樣的內外環境下,美國或者說美國人急需了解整個世界以及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度蛲ㄊ贰罚ㄈ鶅裕┻@套書便應運而生,很好地滿足了美國人的這一需求。
這套書是一部真正的全球通史,通過7大版塊507章的內容將自人類誕生至19世紀中期的全球歷史做了生動的梳理和描述,不但涉及全球各個地區的歷史,更是以一種“大歷史觀”討論歷史的起承轉合。在全書的開篇,塞繆爾·古德里奇首先便探討了“歷史是什么,它有什么用”的問題,隨后介紹歷史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以及閱讀本書的方法等,然后再進一步從空間角度如天文學、地理學探討歷史的基礎要素,讓讀者全面、從容、自然地了解關于歷史,尤其是世界歷史的一切。本書無論從深度、廣度、可讀性諸方面看,都當得起“全球”和“通史”的稱號。
這套書以世界七大洲——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極洲和北極洲分別融于歐洲、美洲和大洋洲中)進行劃分,將當時每個大洲已知國家或地區的歷史娓娓道來。而這與一般性的世界通史只介紹亞洲的古巴比倫、古印度、中國、巴勒斯坦、波斯、阿拉伯,非洲的古埃及、迦太基,歐洲的希臘、羅馬及近代以來興起的葡、西、荷、英、法、德、俄、意等強國,美洲的美國、加拿大等地區不同,它真正囊括當時已知世界的所有地區,如亞洲的帕爾米拉、亞美尼亞、小亞細亞諸小國、高加索諸國、日本、朝鮮、越南、泰國、緬甸等,非洲的努比亞、埃塞俄比亞、努米底亞、毛里塔尼亞、利比亞等,歐洲的匈牙利、瑞典、挪威等,美洲的墨西哥、危地馬拉、秘魯等,真正做到了通覽全球。
這套書材料翔實,是前人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歷史敘事之外,作者還從細節入手,對所述地區的社會文化、經濟生活、風俗習慣、名人、城市、古跡、當地人民的性格特點都做了生動的介紹,在增加讀者知識的同時,更提高了作品的可讀性和趣味性。書中還配有1 000多幅版畫插圖,再現歷史的原貌,讓歷史不是干巴巴的記錄,而是生動可感的形象。在大文明區歷史敘述完結后,末尾都會附帶這一地區的君主列表,將歷史線索單獨做一個梳理。本書不但是一部見識開闊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
雖然成書很早,但塞繆爾·古德里奇的史觀卻相當先進,對歷史的評論極有見地,如對英格蘭人的評價:“英格蘭人……是強烈的民族主義者,因此幾乎不會完全公正地對待其他國家?!⒏裉m人也許受人尊敬……幾乎全世界的人都厭惡這個民族,即使英格蘭人擁有美德、智慧和良好的制度,也無法獲得人們的贊許?!蛟S整個歐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比英格蘭人更堅定地按原則辦事,但同時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這么多人習慣性、公然地違反所有的原則,而且還頻繁地蔑視法律條例?!?/p>
在19世紀中期大英帝國臻于極盛之時,塞繆爾·古德里奇卻預言了它的衰落:“對于一個只看表面的觀察者來說,大英帝國所展示出的雄偉氣勢在全世界可謂獨占鰲頭。這個國家擁有無數殖民地、龐大的商業、驚人的軍事力量和海上霸權、華麗的宮廷以及杰出的貴族階級,數不清的藝術、學術、宗教和慈善機構——這一切必然會在旁觀者心中激起一種尊敬和贊賞的情感。我們中間有許多人被事物的這種外在方面迷惑,他們認為,大英帝國在宗教、政府、法律、社會等方面的模式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堪稱偉大。但進一步審視,我們就會發現,在這種國家榮耀的展示之下,隱藏著或許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大量苦難、不公正和腐敗?!笥⒌蹏鴮φ麄€國家和殖民地政府和權力實施的中央集權化正在招致殖民地的反感,其中一些殖民地似乎已經下定決心擺脫依賴宗主國的枷鎖;因此,構建大英帝國財富和權力結構的主要手段可能很快就遭遇失敗?!?/p>
他在評價古希臘人的宗教時說:“希臘人的宗教是想象力而不是理性的產物,與道德修養的提升沒有任何關系,但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幻想。”“盡管這種民族宗教有放縱的色彩,但在詩人手中,則變得高雅迷人。”
本書不但史觀獨到,而且在對歷史脈絡的梳理、對材料的選擇、對歷史事實的陳述、對語言文字的運用等方面,也都展現了極高的水準。雖然本書成書于19世紀60年代,但無論從哪個方面看,現在讀起來感覺它都不過時,作為一部特點鮮明的全球通史,其所涉及內容的豐富、全面、有趣、深刻,是市面上大多數同類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三
讀史,從“通史”入手是最佳的。
首先,讀通史可以讓我們了解世界各個民族、國家或地區的發展過程。當今世界的格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歷史發展而形成的。這個歷史發展過程,在不同的民族、國家或地區是有著差異的,甚至這種差異是非常大的。因此,從過程的角度去了解、認識這種差異,才能更好地“通古今之變”,讓我們從全球歷史的角度了解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側面。當然,每一本通史都會以不同視角去展現世界的歷史發展過程,以及這個過程中的不同特點,而這些,會幫助我們從全球和歷史的角度了解我們身處的世界。
其次,讀通史可以讓我們意識到標準的重要性。不論哪位作者在寫通史時,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世界各個民族、國家或地區的發展過程,雖然在講述具體的歷史事件時不會十分詳細,但作者卻會用一個標準對歷史事件進行闡述,起到貫穿全書的作用,甚至用這個標準來對歷史事件進行評價。這個標準的選擇,往往與作者所處的時代、身處的文化背景、價值取向,以及作者的心態等密切相關。作者一旦選定了標準,就會嚴格應用這個標準去貫穿通史。而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都會忽視對標準的選擇和確定,或者說忘記了思考和生活中都是有“標準”的。
再次,讀通史可以培養我們的歷史感和整體觀。通俗地講,歷史感就是對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發展過程,以及對歷史人物的活動、情感和生活方式有著符合當時歷史環境的認知、了解和判斷。而歷史事件又是歷史人物行為的集中展現。所以,換句話說,通過閱讀歷史材料和歷史作品,我們可以了解在歷史環境中的歷史人物的活動、情感、選擇,可以理解歷史環境中的歷史人物的生活方式,進而對歷史人物和事件,以及不同歷史時代間的差異有一些相對敏銳、清晰、適當、準確的感受和認知。當有了一定的歷史感時,我們再反觀自己所處的時代,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個較好的、相對明確的認知、定位和責任感。而這就培養了我們具有整體觀,也就是要從整體、全局上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觀念和能力。整體觀可以讓我們更加全面、系統、理性地去分析所面臨的思想或是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還可以幫助我們在面對問題的紛繁復雜的各種條件時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當我們知道了標準的重要,以及有了歷史感和整體觀,我們也就具有了獨立思考能力的核心要素。
然后,讀通史會幫助我們在當今時代給自己找到更好的定位。但凡寫作通史,作者都會有一定的立場,以固定的視角和一個標準,通過重要的歷史人物和事件來講述世界歷史的發展,并適當地加以評論。這就在讓我們了解世界歷史的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視角去了解全球歷史的發展過程,也讓我們對自己所處的時代的來源與形成,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了解了當今時代的形成過程,也就會對當今時代有一個整體的觀念。那么,我們就可以更好地在大時代的背景下,為國家、民族,為社會、文化、政治等發展,為個人的價值與奮斗等,找到更好的定位。這就不會讓我們在社會生活中感到迷茫和無助,并為個人的努力奮斗和人生價值注入一定的目標和動力。
再后,讀通史可以促使我們把歷史知識逐漸轉化為生活中的智慧。所謂“讀史使人明智”,并不是讀了歷史就能變得聰明。其中,至少要經過三層蛻變,人才能變得聰明和智慧。第一層,是讀出歷史人物和事件的經驗教訓,也就是通過歷史了解人性和學會分析事件。第二層,是讀出視野與思路,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標準、歷史感、整體觀等,這會讓我們有良好的獨立思考能力。第三層,是要在實際生活中去實踐,經過實踐后形成自己為人處世的智慧,為自身發展助力,并努力為社會做貢獻。缺少了第一層,往往會人云亦云,把歷史變成談資。缺少了第二層,多會陷于個人利益的得失,斤斤計較。缺少了第三層,大概多是流于空談,而于個人和社會發展助益不大。讀通史,既可以讓我們從整體上了解世界歷史的發展,又可以讓我們深入了解某位歷史人物或某段歷史,可謂益處多多。
最后,就本套書而言,雖成書于19世紀60年代,但其視角獨特,線索清晰,文字簡練,滿足了美國人在當時了解整個世界以及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這一需求。對今天的中國讀者而言,隨著經濟全球化這一社會發展不可避免的進程,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與世界各國密切接觸,這就需要我們通過了解世界各個民族和國家的歷史,進而去了解他們的文化、需求,讓雙方的溝通更加順暢,也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同時,在我們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了解世界歷史的發展,對增加我們的自信,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從這個角度講,本套書是可以拋磚引玉的。
四
雖然本書的內容極具閱讀價值,而且極具向普通讀者推薦的必要,但本書畢竟是一部100多年前的作品了,在出版過程中,為了適應當今讀者的需要,我們對作品做了必要的技術處理:
第一,本書作者的視野雖然開闊,見識也很深刻,但受成書時代的限制,尤其是測量技術和手段的限制,本書采用的一些測量數據在精確性上,與現在相比有一定的偏差。如天體的大小、距離,大江大河的長度,湖海的面積、深淺,山體的高度等,與當今權威數據相比,顯得更為籠統和粗略。還有,作者寫作的資料來源龐大而繁復,處理起來很不容易,加之資料本身的時代限制,讓作者對某些資料的采納,如年份、記載上,產生了以訛傳訛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從保留原作風貌、不生枝蔓的方面考慮,書中涉及的疆域面積、人口數等數據都以成書年代為準,不再添加現在的數據加以解釋。即使不少國家和地區的名稱、范圍等與現在有較大的差異,如非洲部分,本書仍尊重原文的內容,在出版時不涉及作品出版以后的情況。針對原書中山川河流的長度和高度與現在不一致的問題,我們直接采用現代的數據,以便于讀者理解,因為原書中的原始數據對讀者理解作品并沒有太大的意義。
對原書中采用的英制/美制的計量單位,我們會做一個腳注,表明它與公制的換算關系,在一些必要的地方,我們會直接用小括號注以公制數據。
第二,作者作為19世紀的人,他的思想意識總是免不了其時代局限性,這是任何一位作家都無法避免的。如作者在“第18章 地質年代(二)”中提到煤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這與當下煤不可再生、終有枯竭的一天的觀念是相悖的。針對這類問題,我們會在相關位置加腳注予以說明,進行提醒。
第三,除了時代的局限,作者也免不了地域的局限性。作為一位西方作家,作者“西方中心論”的情緒在書中時有流露,雖然作者已經很克制、很包容地對待其他種族和文明了,但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還是偶爾出現在敘述中,如說亞洲和非洲某些地區“專制”“野蠻”等。關于這一點,我們既需要了解作者產生這觀念的原因,同時要批判地、客觀地看待這個問題,不要被先入為主的觀念所限制。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思想得到更大的解放。針對這類問題,我們會對個別詞句斟酌刪減,讓作品的主觀色彩不那么明顯,讓作品作為通史經典的客觀性更加凸顯。
第四,原著為了讓全書的時間線索保持清晰和連貫,會在各章節標題下面標注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范圍。但標題只是一種概括,標題包含的內容可能不會嚴格與標題下的時間線索對應,而是大致的對應,這樣既不會讓時間段之間有空檔,又能保持主題的突出。如《歐洲》(下)第388章“從亞歷山大二世到班諾克本戰役”標注的起止時間為“1214—1314”,第389章的標注的時間為了連貫,便將起始時間定為1314年,而第389章的標題為“大衛二世統治時期的蘇格蘭”,大衛二世在位的時間范圍則是1329—1371,標題對應的歷史事件只是標注的時間范圍內的事情。再如同冊的第396章“從丹麥人入侵愛爾蘭到德莫特·麥克默羅被驅逐”,標題下面標注的時間為“432—1166”,但正文的開頭便是“8世紀早期,丹麥人或者北歐人入侵了愛爾蘭”,并沒有從432年開始講,因為那個時間點發生的事情或沒有歷史資料加以記載或沒有敘述價值,因此本章便以8世紀初的丹麥人的入侵為開始。章節標題與標注時間的情況大致如此,請讀者閱讀時稍加留意。
第五,本書成書年代相對較早,涉及的領域又特別的廣闊和復雜,因此免不了會出現一些不被現代讀者所理解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都在特定的地方加了注釋。同時,作者在書中也有些自己的注釋,為了方便區分,我們在譯者或編者的注釋后添加“譯者注”或“編者注”,作者的注釋則添加“原注”。
第六,此外,因為語境的差異,對正文詞語的一些運用,我們需要做一些說明。如“現代”一詞,原文的定義是“最好的安排是將公元476年也就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那一年之前的歷史作為古代史,之后的歷史作為現代史”。因此,正文中涉及“現代”一詞,便以此定義為準。正文以外,如注釋及“編者的話”中涉及“現代”一詞,則指我們的時代。諸如此類,請讀者在閱讀時,稍加留意。
第七,在書的最后,我們把書中具有參考價值或相對重要的人名、地名以及專有名詞提取出來,做成一份“重要詞匯英漢對照表”。這無論對專業的歷史研究者,還是業余的歷史愛好者,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重要詞匯英漢對照表”中的詞匯,以出現的頻次和重要程度進行收錄。那些在正文出現次數較少且不常見的詞匯,因為篇幅和精力有限,酌情收錄。
盡管存在這樣或那樣一些局限性,但本書的重要價值讓這些局限性成為白璧上的微瑕,而我們針對這些局限性所做的訂正和彌補工作,也有讓這些微瑕變得愈發不起眼的預期。
作為現代讀者,我們既重視這部作品的重要價值,又能對作品的不足加以辨別,從而更客觀、更理性地看待歷史,那么,編者出版這部作品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由于學識、材料、能力上的限制,本書在編輯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疏漏及錯訛,歡迎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