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標中國
- 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
- 774字
- 2024-06-27 10:06:00
越海洋,讓“珠聯璧合”映落神州
1914年,海口海甸河殼寮小島上點亮了第一盞電燈。這個被海浪日夜拍打的島嶼,看見了自己黑暗中的模樣。倏忽百年,500千伏海南聯網一回、二回工程相繼建成并投產運行。從此,瓊粵之間實現電力雙回線路聯網,為海南電力供應提供了“雙保險”。
“海南聯網二回大大提升了輸電能力,降低了臺風多發的海南島大面積停電概率并化解了海南電網運行風險,同時解決了核電機組投產后的電網調峰問題,保障了電網運行安全以及發電機組提高穩定性和發電量。”南方電網超高壓輸電公司廣州局海口分局福山變電站站長鄧杰說。
世界崎嶇跌宕,光無畏直行。供應穩定的電力躍入萬家燈火之中,點亮了海島的中國坐標,更多的人迎著光走來。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連通大海的,除了騰焰飛芒的光,還有腳踏實地的橋。
放眼海上,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世界最長的公鐵兩用跨海大橋、世界行車速度最高的跨海鐵路、世界最大跨度的跨海峽公鐵兩用斜拉橋、世界最大跨徑海中鋼箱梁懸索橋……全都在中國。
這些大國重器背后,是中國交建、中國中鐵、中國鐵建等央企的名字。天海之間,從來不缺從無到有、“敢飲頭啖湯”的開拓故事。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港珠澳大橋、平潭海峽公鐵大橋、伶仃洋大橋、湄洲灣跨海大橋、泉州灣跨海大橋、安海灣特大橋……一座座跨海大橋,讓“天塹變通途”,創造了“當驚世界殊”的發展成就。
“原來去澳門一天只能跑一趟,現在一天可以跑四趟;通過香港機場走的航空貨,原來要提前兩天到達香港倉庫,現在通過大橋僅需提前半天。”對于在珠海從事跨境電商工作的鄭太龍來說,港珠澳大橋讓他運貨花的時間更少了、收益更高了。
眼下,眾多世界級橋梁項目仍在大江南北拔節生長、建設正酣,跨越的是大海的地理阻隔,連通的是人員、貨物等要素的高效便捷流動。海上天路為梯,我們跨越的不止是大海,前往的也不止是對岸,而是一個共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