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二六零年七月夏
自從長平之戰爆發后,秦趙雙方每日國庫虧損數萬,秦國自商鞅變法后,又歷經三代君主,底蘊還是比較充足的,而趙國這邊國力本身就不如秦國,加上國內大量勞動力在前線,大量荒田無人耕種,國庫內的存糧每日急轉直下,現在已經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趙國統帥廉頗一直以防守為主,每日要消耗掉許多糧草,趙國的國力已經難以支撐。
邯鄲城內的一次早朝
“君上!上黨戰事一直沒有什么進展,大將軍廉頗久守不攻。莫不是與秦國有所糾纏。”
“這……”
“君上,近日城內出現一種秦國不怕大將軍廉頗而卻怕趙奢之子趙括的說法。”
“孤,有所耳聞。”
“臣提議,可將上黨戰事的指揮大權交于趙括,以求快速破敵。”
“趙愛卿怎么看?”
“君上,臣自幼熟讀兵書,倘若讓臣統領三軍,臣會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與秦軍主力正面決斗。”
趙王丹回想起昨日,自己進入趙國糧倉時看到的場景,本來應該堆砌著如小山一般金黃的糧食,可他看到的卻是地上的那一點掉落的碎屑,糧倉內只有那么一點碎屑。可他剛想發火,司稼就已經哭著說
“君上!如今我大趙的存糧都快打空了,趙人都在外面打仗,田地荒蕪,無人耕種。現在連王宮里的糧食都只能艱難的維持。”
聽到這番話,趙王丹實在是發不起火,只剩下滿滿的愧疚。
如今看來也沒有別的辦法了,也只能讓趙括試一試,不能再跟秦國耗下去了
“趙愛卿!孤現在將上黨的所有趙人托付給你,將趙國的三軍兵符賜予你,望你能擊敗秦國,不負你父親馬服君趙奢的榮光。”
“臣,領命!趙括,定不會辜負家父的期望,定不會辜負君上的期望。”
“好!希望你能夠做到。退朝!”
轉眼趙括已經代替了廉頗,擔任了長平之戰的趙軍主將
長平戰場,趙國的統帥已經從廉頗換成了趙括,這件事無疑讓秦國喜笑顏開,趙括在擔任趙國統帥之后,更換了老將廉頗的軍規,戰法等……
置之死地而后生,絕境下的趙軍,只要指揮得當,任哪一路秦軍都無法阻擋。這便是趙括的想法,而且他敢想敢做。命令趙國大軍,全軍突擊,襲擊秦國陣營。但是趙括這樣的小娃娃,又怎么比得過身經百戰的老狐貍白起。在趙軍兵力盡出之后,白起命令秦軍,封死了趙軍的退路。將四十萬趙軍圍困了起來。
當軍報傳回趙國時,趙王丹一驚
“什么!怎會如此?不行!命令趙括,速速突圍!”
此時,邯鄲大牢中兩個守衛在談論這件事
“你聽說了嗎?趙括率領的四十萬大軍被秦軍包圍了。”
“什么啊你怎么知道的?”
“我哥哥是王府的守衛,他無意間聽到的。”
“啊,真的嗎?”
“那當然,他還聽到了大王下令讓趙括速速突圍呢。”
趙鴻聽到這個消息,突然驚醒
“我要見君上!我要見君上!”
“你又抽什么風呢,閉上你的嘴!”
“不行!我要見君上!”
“啪!”
一個守衛上前給了趙鴻一巴掌,瞬間安靜了。
又連這過了幾天趙鴻也想明白了,自己為什么要這么死心塌地的去改變歷史。反正在大牢中也改變不了什么,為什么要那么死心塌地的嘗試去救趙國呢?
長平戰場,在這絕境之下,趙括又想出了第二計
“趙軍被圍,秦軍在周圍,事實上趙軍有兵力集中的優勢。如果趙軍四面開花,同時發力。秦軍只要有一處被突破,都不可能再彌合!”
但,事實是,趙國的軍隊本身就遜色于變法后的秦軍。這時候竟然不集中兵力突圍,而選擇分散突圍。趙闊雖然熟讀兵書,但是沒有結合戰場上的真實情況,一味的根據兵書而行動。趙軍突圍成功,簡直難如登天。
顯然趙軍的第一次突圍失敗了,這個消息很快傳到了邯鄲城內,在邯鄲城上下引發了不小的騷動,很顯然,趙鴻也知道了這個消息
“這個趙括啊!本身趙國的兵力就處于弱勢,他還選擇分散突圍,這時候應該集中兵力突圍,以求退回城內才是。哎~”
第一次突圍失敗,給趙軍上下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又連著對峙了幾周
此時的戰場,趙軍的糧草已經難以堅持。每天僅靠一碗稀的見不著米粒的米粥續命。趙括決定趁還沒有喪失信心,軍需給養還在,跟秦軍做主力決戰。秦軍要繼續維持包圍態勢,不打也得打。只要開打,局面就可能改善。
于是秦趙兩軍的決戰開始了。這場戰爭打的昏天暗地,連著對戰了幾天才結束。白起將趙國龐大的軍隊一分為二各個擊破,趙軍逐漸顯現出了敗勢。
隨著趙括的自刎,長平之戰結束了,趙國慘敗,四十萬趙卒被坑殺。
當趙國戰敗這消息傳回了邯鄲城,舉國上下為之震驚,此時的趙王宮內趙王丹悲痛欲絕
“趙括,你這個蠢豬!孤的40萬大軍,你全送在上黨了!”
當趙王丹走在邯鄲城內,發現家家戶戶都掛上了喪幡,哭喪聲震耳欲聾,他深感痛心,趙人也才500來萬,接近一成的人被埋葬在前線,無疑是一次重創,一戶大約五個人,每兩戶就有一個人死在長平,趙國境內陷入了一個低迷的狀態,這是趙國自胡服騎射以來最大的一次慘敗,四十萬三晉子弟戰死,天下人為之一驚,這是有史以來陣亡數量最多的一場戰爭。趙國因為這場大敗,數十年內不可能再有大風浪了。
在大牢中的趙鴻聽到這個消息
“此非天命,乃是趙王丹鼠目寸光,朝堂文武趨言附勢所致!”
沒有守衛管趙鴻,仿佛也是默默的認同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