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北京城,乾清宮。
“嘶。”頭好痛!
昨天晚上又喝多了,工作是重要,但是自己的身體更重要啊。
現場正一片寂靜,這一嘶聲頓時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包括站在金鑾殿上剛大發雷霆的人。
“朱仙鎮之役,十余萬人,就這樣敗了!就這樣敗了!無能,全是無能之輩。”
“丁啟睿負朕,楊文岳負朕,下獄!給朕統統下獄!”
李適捂著疼痛的腦袋,迷迷糊糊的睜開了雙眼。
此時自己正身處于一間金碧輝煌的宮殿之中。
大殿的正上方,一個身穿黃色龍袍的男子正在咆哮。
由于過于激動,烏紗翼善冠也不知丟到哪里去了,披頭散發,足以體現他此時此刻的憤怒。
而在大殿下方,則是站著一群身穿紅色和藍色官服的大臣。
此時正噤若寒蟬,低頭看著自己的腳下。
我穿越啦!
李適難以置信的瞪大了眼睛,腦海中大片的記憶席卷而來,居然還是魂穿,同名同姓同樣!
上面那個大發雷霆的人就是著名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而自己正是這個亡國之君的臣子,正七品的翰林院編修。
本來今天這種朝會,李適是沒有資格參加的。
這不頭幾天剛上奏的兵餉之事,有“增兵不如練兵,加餉不如清餉。”極為符合崇禎皇帝的胃口。
外加李適又是是崇禎十三年的榜眼,于是便被崇禎皇帝看重,隨時侍奉在左右。
朱仙鎮之戰!崇禎十五年!
完蛋了,還有不到兩年大明這艘千瘡百孔的巨舟將要徹底沉沒了。
兩年后崇禎皇帝將吊死在煤山,為這個最后的漢人王朝蓋上了遮羞布。
而接下來所有男人都要剃成那種又傻又丑的金錢鼠尾辮?
作為這個世間唯一通曉過去未來的人,李適覺得自己應該為國為民,甚至是為這個有骨氣的皇帝做點什么。
雖然上輩子自己碌碌無為,但是自己酷愛歷史,熟知歷史的走向,更是對大明這個王朝異常的喜愛。
“你們為什么不說話,誰能告訴朕,究竟該怎么辦?該怎么辦?”
“闖賊已經打進了中原,開封還能保住嗎?”
任憑崇禎皇帝不斷的咆哮,也沒有任何一個大臣敢上前奏答,全部低著頭。
崇禎見大臣們根本不說話,更是氣不打一處來,好,你們不說我點名。
崇禎頓時把目光掃向站在前排的首輔大臣周延儒,
“周先生,你來告訴朕,現在究竟該怎么辦?”
周延儒心里嘆息,但是又不能不站出來,只好顫顫巍巍的說到,
“目前,只能,只能再次籌措軍餉,救援開封。”
一說到軍餉,崇禎皇帝再次炸毛了,
“軍餉!軍餉!朝廷每年那么多稅銀,全部拿給他們了,拿給他們了。”
“你看他們是怎么回報朕的,十幾萬大軍剛與闖賊接觸,就不戰自逃,一潰千里。”
“他們對得起朕給的餉銀嗎?對得起朕嗎?對得起天下百姓嗎?”
周延儒只好閉上嘴巴,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心里感嘆,
“這個首輔不好當啊,不過自己兜兜轉轉這么多年,終于回到這個位置,還是要先把這個坑給占住。”
崇禎見大臣們都低著頭不敢看自己,心里苦澀無比。
這些人平日里侃侃而談,爭權奪利攻擊他人那都是一把好手。
但是一到了關鍵時候,需要他們出謀劃策,拯救大明王朝,就開始裝聾作啞了。
這時崇禎突然看到正在四處觀望的李適,李適是崇禎十三年的榜眼,被授予翰林院編修。
因為長相正氣,容貌端正被崇禎皇帝所熟記。更加上前些日子上書的兵餉之事被崇禎招到御前奏對,甚得皇意,正準備好好培養。
李適現在正在迷糊之中,這金鑾殿以前只在電視上看過,哪能有如此的機會近距離觀察。
崇禎見一眾大臣低頭不言,只有李適昂首挺胸,以為他有計略,便抱著一絲希望。
“李適,你有什么辦法可以教朕?”
頓時周圍的所有目光再次掃向李適,有的人幸災樂禍,有的人默默搖頭,而幾個輔臣則是目光不善。
本來皇帝覺得你的奏章合胃口,表揚了你幾句,讓你多參加學習朝政。但是皇帝就是那么隨口一說,你就當真。
像今天這種軍國大事,你一個小小翰林院編修也有臉有膽前來參加。
李適見自己被點了名,頓時一臉懵逼。好像自己剛才神游天外去了,連皇帝的問題都不知道。
李適滿臉憋得通紅,不知道該說些什么。同時也被嚇得魂飛魄散,皇帝不會把我拉出去砍了吧,因為崇禎皇帝殺大臣是有先例的。
剛穿越就被砍了,可以評選為年度最悲慘的穿越者了吧。
崇禎見李適的丑態,心里嘆息,原來以為是個有用之才,沒有想到也是一個庸庸碌碌之輩。
軍國大事,豈是你這樣一個小小編修所能了解的。還不快回你們翰林院,做好本職工作。”
說完周延儒轉向崇禎皇帝,
“陛下,目前只能先籌措軍餉,再次救援開封。開封一旦不保,則整個中原將陷入闖賊之手。”
李適頓時氣急,不僅是周延儒的呵斥,還有想要嶄露頭角的想法,當即李適氣勢洶洶站了出來,
“陛下,臣翰林院編修李適有話要說。”
李適不再理會其他人異樣的目光,直接說道,
“朱仙鎮之戰,我們朝廷的大軍大敗,已經沒有繼續救援開封的必要,開封必破。”
李適的話頓時引起了大臣們的喧嘩,開玩笑開封不保,河南就丟了,河南丟了,京師就危險了。
還有不救開封,朝廷的臉往哪里放,崇禎的臉又往哪里放。
連崇禎皇帝都開始變得面色陰沉起來,對李適本來滿含希望,現在也面露不善起來。
周延儒見一個小小的翰林院編修居然敢打斷自己的話,而且還說出如此大言不慚的話,頓時怒不可遏,
“李適,你一個小小的翰林院編修懂什么軍國大事,快點滾回翰林院。”
(李適的原型是葛世振(1614-1682),字仞上,號同果,浙江鄞縣人。明崇禎十三年(1640)榜進士第二人,授翰林院編修。以文詞巨麗,在京都盛傳。又有:“增兵不如練兵,加餉不如清餉”之語,極稱帝心。崇禎帝曾將其名書列于御屏。不久,葛世振請假省親告歸。甲申國變,葛世振得知崇禎帝吊死煤山,曾作《十哭詩》。后來滿清占領中國,歸隱田園不再出仕。李適面對周延儒的步步緊逼沒有一點膽怯,這個家伙時日無多了,明年就要被皇帝給賜死了,我李適豈會怕你。
李適整理一下衣冠,面向崇禎皇帝,恭恭敬敬的行禮。
“臣李適雖然位卑職微,但不妨礙臣報國之心。陛下欽點臣為榜眼,只有為陛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方能報陛下知遇之恩。”
李適此話一出,果然崇禎皇帝臉色好看多了,看啊,我大明還是有忠臣得啊。
周延儒卻不以為意,現在這種人太多了,又是一個邀直的人。
于是周延儒很不客氣得說道,
“李適,現在討論的是軍國大事,不是你的心意,難道我們不為陛下盡力嗎。”
李適哈哈大笑,“現在這朝堂之上是人是鬼誰知道呢?”
李適這話頓時惹起了眾怒,難道我們不對大明忠心耿耿,雖然我們平時就是搞些貪污,受賄,走私,通敵,玩權,結黨等等一系列的事。
當即便有御史站出來彈劾李適,
“臣督察院監察御史劉呈瑞彈劾翰林院編修李適,大放闕詞,擾亂朝堂,攻擊同僚。理應趕出朝堂,永不錄用。”
接著又有幾人站出來彈劾李適。
國策裝聾作啞,因為風險太大,一個不好就要為崇禎皇帝背鍋砍腦袋。
但是彈劾人不會啊,又能顯示自己的存在感。
李適心里好笑,這么快就給我安了幾大罪狀啦。
不過李適一點都不擔心,他深知崇禎的性格。不過崇禎不喜歡只會耍嘴皮子的人,還是要快點讓他看到我的才能和忠心。
“難道這袞袞諸公就容不得我說句話,什么叫大放厥詞,難道有人能救援開封?如果有人站出來保證他能保住開封,可以立刻將我下獄。”
李適此話一出,剛才還喊打喊殺的大臣立馬閉上了嘴巴。
誰不知道現在河南亂成了一鍋粥,要是站出來最后開封不保,那估計得掉腦袋,風險太大,不能這么搞。
李適看向崇禎,果然從崇禎眼里看到了一絲贊許。于是李適繼續說道,
“擾亂朝堂,更是無稽之談。我雖然只是一個小小得翰林院編修,難道就不能為國獻策。”
“還有攻擊同僚,我更是不能認可。今年的松山之戰,朱仙鎮之戰,皆以我軍大敗而歸,難道這不是朝堂諸公的責任,難道還不能讓人說兩句。”
說到這兩次大戰的失敗,本來都是把鍋甩給兵部尚書陳新甲和崇禎皇帝的,現在這個李適居然說是他們的責任,士可忍孰不可忍,必須彈劾他。
于是一眾人又跳出來彈劾李適。
李適是崇禎十三年的榜眼,授予翰林院編修的官職。
開玩笑現在的翰林院都是熬資歷養老的閑散衙門,更本沒有什么瀆職,貪污受賄的可能。
就算剛才大言不慚,這不都還在辯解嗎。
不過崇禎皇帝卻是對李適的好感越發增加,本來這兩次大戰役的失敗,已經有人開始說是皇帝急功近利才導致的失敗。
現在居然有大臣公開站出來幫自己甩鍋,果然是忠臣,必須要好好重用。
眼見大家開始吵鬧起來,崇禎頓時不悅。建言獻策一個個裝聾作啞,彈劾攻擊他人一個個卻是生猛如虎。
“安靜,全部安靜下來,誰再吵鬧,就將誰趕出朝堂。”
崇禎此話一說大家立刻安靜下來。
首輔周延儒知道自己必須站出來說話了,又要應對皇上,還要安撫下面的小弟。別看首輔一人之上萬人之下,但是很累的好吧。
“李適,你剛才說你要為國獻策,我等現在就要知道你的方略。如果是有用之法,我們便可以商議。如果你只是侃侃而談,那今天非要定你一個大放厥詞,擾亂朝堂之罪。”
說道這里周延儒加重了語氣,
“朝堂是商議國家大事的,不是用來邀名賣直的。”
周延儒這話很明顯就是針對李適的,誰讓李適如此沒有規矩呢。
李適心里知道必須要說點有用的東西了,不然就得被其他人攻擊,還有崇禎皇帝估計也得輕視自己。
“現如今內憂外患,國庫空虛,就算籌措銀兩,也只是杯水車薪。”
“更加上現在沒有任何軍隊可以救援開封,就算勉強用餉銀驅動軍隊,那有什么戰力,不過是再現一次朱仙鎮之戰而已。”
李適此話一說眾大臣頓時再次喧嘩起來,不過周延儒率先挖坑說道,
“難道就眼看開封失陷,要知道開封城里可是有我大明的周王。”
李適知道這個老奸賊給自己挖坑了,果然說到周王,崇禎的臉色再次陰沉下來。
要是周王再被殺,那么老朱家的臉那就丟盡了,同時天下的藩王就會懷疑崇禎的能力。
但是李適知道開封是必死之局,現在是外無援軍,內無軍餉,怎么救開封。
周王一系飲黃河之水兩百余年,現在正是為國盡忠的時候。”
“就算我大明皇帝遇到此等情況,也得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國朝養仕三百年,面對如此局面,如果事不可為,臣愿意以身殉國。”
“大明在,臣在。大明不在,臣亦不在。”
周延儒臉色鐵青,這個李適居然如此剛烈,也十分巧妙避開了周王的問題。
但是自己身為首輔也不能不表示一下,于是周延儒向崇禎皇帝行禮道,
“臣也愿意和大明共存亡。”
其他大臣頓時反應過來,不能不表示一下啊,象征性的表示愿意和大明共存亡。
心里卻是大罵李適這個烏鴉嘴,你要死就安安靜靜去死,不要拉上我們啊。
我們還要為國盡忠,造福百姓啊。至于是哪個國,重要嗎!
崇禎再次滿意的看了一眼李適,在他的身上好像看到了盧象升,楊嗣昌的影子。
不過雖然氣節忠心沒有問題,但是能力嘛看起來好像不行啊。
崇禎的心里只有嘆息和無助。
崇禎也知道大明大廈將傾了,特別是今年的松錦之戰和朱仙鎮之戰,對崇禎的打擊實在太大了。
李適的一句“我大明皇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徹底戳到了崇禎的心窩,此時崇禎突然大哭起來,
“就算是氣數,人力也可以補救啊。這么多年了,補救有什么用啊?難道真的是朕的失德所致,這都是朕的錯啊。”一眾大臣見崇禎皇帝都開始大哭起來,也開始裝模作樣的哭泣。
唯有李適昂首挺胸,面露深情的看著崇禎,兩鬢都有些許白發,他真的太難了。
也許他這個皇帝當得不稱職,但是站在歷史的角度上看,他真的努力了。勤于政事,生活簡樸,不喜好酒色。
最后更是自盡吊死在煤山,是我們漢人古代王朝最后的氣節。
李適深吸一口氣,大聲說道,
“陛下不可氣餒,時局還沒有達到不可挽救的地步。也不是陛下失德所致的,更不是陛下的錯。”
李適話音剛落,崇禎就好像溺水之人抓到最后的稻草,趕緊抹掉眼淚,快步走下殿。
由于過于激動,中途差點摔倒,趕緊抓住李適的雙臂,滿含希望的問道,
“李卿有何可以教朕?”
其他大臣面色各異,有的羨慕嫉妒恨,此人這么快便討得皇帝歡心,看來升官發財近在眼前。
有的面露笑意等著看笑話,大明已經病入膏肓,連我們這等擎天柱石都毫無辦法。你一個剛進官場的小白就敢如此妄言,等皇帝反應過來還不把你推到午門給砍了。
李適咳嗽一聲,整理了一下思路,同時也是提醒各位,我要開始裝逼了。
“陛下自從繼位以來勤于政事,生活簡樸,不喜好酒色。按理說此等作為必是中興之主,但是為何不管如何補救都無濟于事。”
這話也確實說到崇禎的心坎里面去了,這也是崇禎想知道的問題。
其他大臣有覺得有理的,但更多卻是嗤之以鼻,中興之主?明明就是剛愎自用,急功近利,毫無擔當。。。
只見李適環顧四周繼續說道,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自從天啟年間,就一直天災人禍不斷,旱災瘟疫肆虐,有的人說這是皇帝失德導致的。”
“但是自從陛下繼位以來,先是以雷霆手段清除禍國殃民的閹黨,然后撥亂反正,重用各路賢臣良將。”
“陛下更是宵衣旰食,夜以繼日的處理朝政。要說陛下失德,臣第一個不答應。”
崇禎不由再次淚流滿面啊,知音難尋,以前為何沒有發現這個李適如此有才能。
其他大臣也只有尷尬的笑笑,不敢站出來反駁,反駁這是公開打皇帝的臉啊。現在皇帝脾氣暴躁,動不動就要下獄砍人。
“我們讀歷史便知道,漢朝末年,隋朝末年,唐朝末年,元朝末年都是天災人禍不斷,外加財力崩潰,導致的滅亡。”
“我們大明目前的狀態和他們當時的狀態何其相似也。”
李適這句話一說,頓時大家一頭黑線,你的意思就是說我大明也緊隨其后?崇禎也開始面色再次不善起來。
當然有的御史已經蠢蠢欲動,準備要彈劾李適了。
李適懶得和他們扯皮,于是趕緊說道,
“但是我們大明也有和他們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他們的末代皇帝都是昏庸無能,而我們的皇上卻是鮮有的明君。”
蠢蠢欲動的御史們頓時閉上了嘴巴,心里大罵李適無恥,居然把這等暴君說成鮮有的明主。
也沒有哪個正直的大臣站出來呵斥李適的無恥媚上。
現在已經是崇禎十五年了,有點抱負的大臣要不戰死沙場,要不被下獄,要不被崇禎皇帝的性格搞得從一腔熱血到萬念俱灰。
而現在剩下的都是些什么人?貪戀權位?碌碌無為?尸位素餐?
這從崇禎十五年到李自成打進北京就可以看出,崇禎十五年以后基本就沒有看到大臣們的大動作了,好像知道大明時日無多了。
不過崇禎卻對李適的話心里大加贊賞,只恨相逢太晚。
崇禎心里也是一直這樣認為的,自己是鮮有的明君,是來拯救大明,中興大明的,奈何群臣不給力啊。
同時崇禎更加期待李適接下來的話。
而其他大臣心里卻開始鄙視李適起來,不過是個諂媚小人,等皇帝看清你,估計就是一刀的事。
李適很滿意自己控制了全場進度,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居然能在大明的朝堂上激揚文字揮斥方遒。
“天災人禍不過是歷史發展的規律,三百余年前正是元朝末年,而再往前三百余年正是五代時期,再往前三百年是隋朝末年,再往前三百年是晉朝末年。”
“從這個時間推斷,再往上三百年正是前漢末年。”
“大家發現沒有,基本三百年是一個輪回,而所有的大一統王朝都沒有超過三百年。”
李適的話說得大家將信將疑,好像是有點道理,但是照這么說我大明命不久矣?
雖然我們大家知道有這個跡象,但是你不能說出來啊。這還能忍,我們不站出來彈劾你幾句,怎么體現我們御史的價值。
“臣督察院監察御史吳之芳彈劾翰林院編修李適妄言影射我大明國祚,實乃罪大惡極,應該趕出朝堂,永不錄用。”
“臣督察院監察御史劉再民彈劾翰林院編修李適道貌岸然,私藏禍心,應該立即下獄,探查其動機目的。”
瞬間便跳出兩個人來,李適心里好笑,這大明的御史就這水平?端起半碗水就跑?
待二人發完言后,李適加重語氣,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我就事論事,你們說我妄言影射,包藏禍心。難道這大明就不允許正直的人發言嗎。”
“我看大明就是被你們這等言官堵塞言路,蒙蔽圣聽,才導致如今危難。”
李適這話頓時再次激起了眾怒,什么?敢把鍋甩到我們言官身上,必須要給你上一課。
于是頓時十幾個御史站出來和李適對噴。
崇禎無奈的看著現場,心里嘆息,李卿說得對啊,這些言官至少要承擔一半責任。
“安靜,給朕安靜,來人,來人,再咆哮朝堂的就給朕趕出去。”
見崇禎皇帝發怒了,而且幾個錦衣衛正蠢蠢欲動,很有眼色的御史馬上閉上了嘴巴。
不是我們吵不贏你,是皇帝叫不要吵了。
要是以前估計還有幾個和皇帝對著干的,但是抱歉,現在完全沒有這種人了
左良玉早就一路逃到了長江邊上去了,更何況現在的左良玉是一點都不可靠。
而孫傳庭才被啟用沒有幾個月,哪里來的戰力。
沒錯,崇禎皇帝就是這么膚淺。
周延儒見皇帝失望的表情,頓時站了出來,對李適現在的這群人狀態很奇怪,爭權奪利那是每天都在上演。
但是一些關鍵職位卻是沒有人問津,比如兵部的各項官職。
開玩笑兵部目前可是高危職業,就算是現在的兵部尚書陳新甲,都已經被彈劾了數十次。
畢竟兩場大會戰的失敗總要有人來負責,要不是崇禎壓著,陳新甲估計早就滾蛋了。
現在的兵部尚書陳新甲也從原來的一腔熱血到現在的萬念俱灰,下面的御史攆著他彈劾,而崇禎皇帝又按著他的辭呈不放,時常擔憂自己的項上人頭還能留存多久。
關鍵這兩場戰役的失敗,讓好多有些見識的人都知道,大明估計危矣,而闖軍和滿清是徹底成了氣候。
即便如此,這些大臣還是舍不得自己的官職,也就是權力。但是他們也不愿意去改變目前的狀況,也不干事。
就是俗稱的占著茅坑不拉屎。
估計崇禎皇帝也大約知道這些官員的秉性,但是那又如何,難道把他們都開除了,那大明不得馬上就亡了。
這也是為什么歷史上崇禎上吊之前所說的,“文臣皆可殺。”
不過在崇禎皇帝最灰暗的日子,居然還有人送來溫暖。雖然崇禎知道這種情況在自己執政的十五年時間里面有好多次。
就比如袁崇煥的五年平遼,還記憶猶新。但是崇禎還是保持最初的心態信任他們,直到最后發現被騙才惱羞成怒。
見眾臣都安靜了下來,崇禎再次滿懷希望的看著李適,
“李卿,請你告訴朕,現如今究竟該如何才能拯救大明。”
崇禎此話一出,特別是幾個輔臣臉色頓時不好,你居然問一個小小的編修,而不問我們這些擎天柱石。
雖然我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但是你這樣搞,讓我們很沒有面子好吧。
首輔周延儒心里更是氣急,這個翰林院編修如此不懂規矩,看來要想辦法將他逐出朝堂。
李適掃視眾人,把他們的神色看在眼里,居然從他們的臉上看到了羨慕嫉妒恨,這樣的大明不亡就沒有天理了。
“我剛才也說了,大統一王朝沒有跳出三百年怪圈的事實。王朝末年都是天災人禍不斷,加上財政枯竭,難以維持。再加上昏君奸臣肆意,最終被其他王朝所取代。”
“但是我們大明和其他王朝不同的是,我們還有一個英明的皇上,我認為我們大明還有救。”
李適這話頓時又引起軒然大波,大臣們都是含辛茹苦,從科舉一步步走上來的,現在正是享受勝利果實的時候。
當然也不希望大明突然倒塌,誰知道下一個老板究竟怎么樣啊。
現在自己權力在握,榮華富貴享之不盡,是既得利益者。要不是事不可為,誰也不希望換一個東家。
但是目前看起來大明好像真的沒有希望啦,自己又沒有能力力挽狂瀾,所以很多大臣都開始咸魚了,混一天是一天。
現在有人居然說大明還有救,雖然不知道真假,但是也不妨礙來了點興趣。
當然最為興奮的還是崇禎皇帝,李適的歷史周期和自然災害周期論,很有道理很符合崇禎的胃口。
看啊,不是我崇禎的錯,這個是歷史規律啊。相反我崇禎還勤于政事,是一個明君啊。
同時崇禎也對李適多了一點信心,急切的說道,
“李卿快快說來。”
“目前我認為從天啟年開始的自然災害會在這一兩年達到高峰,然后就會慢慢褪去,在崇禎十八年以后就會逐漸消失。這是我從歷朝歷代的天災人禍總結出來的。”
本來想聽點干貨的大臣們,頓時嗤之以鼻,居然還是玄學?
而崇禎皇帝則是想著要是真的按照李適所言那該多好啊,百姓估計也能好過一點。
李適見眾人一副不相信的樣子,心里默默想著,崇禎十七年崇禎皇帝死后滿清入關,所有的自然災害好像突然就不見了,就是這么玄學。
滿清能夠迅速整合當時的北方,就是因為北方多年的旱災在崇禎十七年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不然光是北方上百萬的災民就夠滿清喝一壺的。
“目前我們大明最大的兩股敵人,一是成了氣候流寇,二是關外虎視眈眈的建虜。”
“流寇為什么會成氣候,那是因為他們可以失敗無數次,但是還是會有無數的百姓加入他們。只要他們勝利一次就會對我大明造成重創。”
“但是為什么會有無數的百姓加入他們呢?”
說到這里李適賣了一個關子,把目光掃向周延儒。
周延儒頓時不悅,區區一個七品編修居然敢對我內閣首輔大臣挑釁。
“哼,百姓不識教化,盲目跟從而已。”
李適就知道這大明的士大夫會這么說,當然他們也是這么認為的,可能只有少數士大夫會有不同的見解。
“沒有想到周大人會這么認為,那是不是應該派出大臣去教化百姓,那么流寇將不攻自破。”
周延儒頓時對李適怒目而視,本來不想回答李適的話。但是身為首輔大臣,要是連一個小小編修的挑釁都應付不了,那還有什么威信可言。
“亂世將用重典,不好好殺一下流寇的氣勢,怎么能順利教化他們。”
李適等得就是這句話,
“哈哈,沒有想到周大人居然如此淺薄。就算你將流寇全部殺光,還會有無數的流寇如雨后春筍一樣冒出來,你殺得干凈嗎。”
“說起教化,我大明教化百姓快三百年,可有什么用?”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現在的大明百姓是吃不飽穿不暖,你還指望他們明事理,真是癡人說夢。”
李適再次把周延儒給刺激到了,一口氣差點沒有緩過來,
“你,你,謬論,李適,你離經叛道,妄為圣人徒子徒孫。”
然后周延儒的一大票小弟跳出來攻擊李適。
李適哈哈大笑,“說不過就來群攻,也不過如此吧。”
周延儒再次差點一口老血吐出來,只得使出殺手锏。
裝作顫顫巍巍的樣子,將頭上的烏紗帽摘了下來,匍匐在地上,悲痛欲絕的說道,
“陛下,老臣無能耽誤國事,請陛下允許臣乞骸骨歸鄉里。”
輪回樂園
蘇曉簽訂輪回契約,進入各個世界執行任務。他曾目睹一個世界崩滅為塵粒,也曾與被遺忘的王者持刃而戰。暗鴉在低語,黑淵下巨獸咆哮。歡迎來到,輪回樂園……
撈尸人
人知鬼恐怖,鬼曉人心毒。這是一本傳統靈異小說。
萬古神帝
天地初開,太古混亂。靈長之戰后,時空人祖、九巫、始佛、幽冥、大魔神相繼出世,開創道法,威臨八方,眾生朝迎,世人尊為始祖。天尊無敵當世,始祖名傳古今。但,皆不可得長生………………張若塵自逆境中崛起,從平凡中非凡,在這一條滿是英才、妖魔、美人的長生路上,走出一個嶄新的大世。
長夜君主
他游走在長夜之中,徜徉在刀鋒之上,搖擺于云端與地獄之間。點燃星魂之火。既然長夜漫漫,那我便做夜之君主。【凌天傳說】【異世邪君】【傲世九重天】【天域蒼穹】【我是至尊】【左道傾天】【碧落天刀】后,風凌天下第八本書。普群QQ:877103143
太虛至尊
(又名《玄靈天帝》方辰)”江凡,我后悔了!“當許怡寧發現,自己寧死不嫁的窩囊未婚夫,娶了姐姐,將她培養成一代女帝時,她后悔了。如果時間可以重來,她一定不會任性的讓姐姐替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