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九十三章:八斤炮
- 魂穿趙桓——睜眼汴梁被圍
- 老墨成仙
- 2114字
- 2024-08-02 06:30:00
其實劉光世早就想跑,奈何金軍不給他機會!
延安城修建在清水河(就是今天的延河)的河谷西南岸,整座城背靠著西南邊的鳳凰山,面對著從西北往東南流淌的清水河。
這座城并不是平原上常見的那種四方城,而是依地勢而建,整體呈半橢圓形,圓弧一面對著清水河,弦一邊靠著鳳凰山。
南川河從南向北,流過鳳凰山的東邊,在延安城的東邊匯入了清水河。
這座城一共有四座城門,都在圓弧面上,一座西北門,朝著清水河的上游,一座東北門,正對著清水河,一座東門對著清水河的下游,一座南門對著翟氏兄弟大軍來路的南川河谷。
延安城的西南緊靠著鳳凰山,東北邊緊挨著清水河,只有西北邊和東南邊有開闊地。
金軍主力從西北順著清水河(今天的延河)而來,主營扎在延安城西北。
他們又在城東南城外駐扎了一營,這座大營,同時堵住了清水河谷下游方向,和南邊的南川河谷。
這三頭頭一堵,延安城里的人,就那里都別想去了。
援軍從南川河谷而來,必定和城東南的金軍發生激戰。
等到城東南的金軍被南川河谷過來的宋軍援兵吸引全部注意力,劉大少脫身的機會就來了!
劉光世果斷決定,今晚就從東門跑!順著清水河下游,往延長縣跑,在延長縣補充一波,繼續往東,跑到黃河邊上,坐船,或者順著黃河岸邊往南跑,跑到韓城,就能回關中了。
到時候就駐扎在潼關附近,看看西北的情況,不行就過潼關往洛陽跑!
……
翟進,翟興兄弟并不知道劉光世的想法,如果知道了他們非吐血不可。
翟家兄弟帶著大軍順著南川河來到鳳凰山下,偵騎傳來消息,南川河口有金軍大營。
他們就在距離南川河口七八里處開始扎營。
翟進先派出幾個營,在河谷北邊列陣,再讓工兵安裝拒馬,又將大炮推過去,封堵住北邊的路口,防止金軍進攻。
然后兄弟兩人登上一處高地觀望地形。
他們剛剛爬上山坡,就發現金軍騎兵已經來了!
翟進急忙讓哥哥下去指揮軍隊,他繼續觀望地形。
看完地形,翟進下山,又派出幾個營堵住了金軍可能繞過來的路口,這才安排工兵開始扎營。
金軍騎兵抵達后,看到宋軍已經防備妥當,也沒有急著進攻,而是留在原地,等待這后續的步兵。
很快,金軍的步兵也到了。
步兵也沒有急著進攻,他們在等炮兵把大炮拖過來!
凡是懂兵的,看過大炮的,很容易就明白,這東西,對進攻步兵陣,簡直是神器!
雙方大眼瞪小眼,等了將近一個時辰,七八輛炮車才被馬車拖到了到了金軍陣地前。
結果不等金軍炮兵擺好方向,宋軍這邊大炮就迫不及待的響了!
這炮聲和金軍炮兵聽貫的炮聲不同,特別震耳,特別沉悶!
金軍早就看到宋軍陣前停著八門大炮,他們自己就有大炮,自然已經知道了這東西的厲害,以及優缺點,所以他們的騎兵,步兵,都停留在大炮的射程之外。
嗯……是他們以為的大炮射程之外!
趙桓鑄炮,除了最初給戰船上用的那兩百多門八斤炮之外,一直沒有再鑄造八斤炮,他后來鑄造并分發各地宋軍的大炮,都是三斤炮。
甚至連張俊,韓世忠他們軍中用的也都是三斤炮!
所以,任何任何人都沒有想過,趙桓會把一千多斤重的八斤炮硬拖到步兵戰場上來。
為了拖動這種重炮,趙桓打造了沉重的炮車,選用最優秀的挽馬,甚至為之摸索出復雜的軟套技術。
中國這邊因為一直沒有可轉向的四輪馬車,雙輪馬車多是單馬或者雙馬拉車,使用的是硬轅,如果要套更多的馬,只能加長車轅,拉車的馬都是并排的,可問題是,如果要八匹馬來拉車,那八匹馬一字排開,車轅就要十幾米長,威風倒是威風,可那有那么寬的路讓你十幾米寬的車來跑?
西方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用軟套法,就是用復雜的繩索系統,讓馬匹可以前后排列,也能同時將大多數拉力傳導到后面的車上。
其實中國這邊也并不是完全沒有軟套技術,清明上河圖里有一輛四輪的太平大車,就用了三頭牛,前后排列牽拉,前面兩頭牛身上綁的就是軟繩。
但這輛車其實采用的是將前面兩頭牛的繩索綁在大車的兩邊車把上,后面一頭牛綁在車廂上,并不算真正的軟套法,這種辦法沒辦法把八匹馬都套在車上,并保證大部分馬力都傳導到車上。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趙桓找來了一堆打造牛車馬車的匠人,一些常年趕車的老把式,給了他們幾輛四輪馬車,讓他們想辦法,把八匹馬,分成四組,前后套在一輛馬車上,讓馬車可以拉沉重的貨物。
要不怎么說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呢?
這群人用了一個月時間,就弄出了合用的套馬方式,甚至有個匠人用木頭做出了一種水滴形的胸挽。
如果你仔細觀察過,就能發現,牛的頭部比較低,肩胛位置搞搞隆起,牛的挽具就利用了牛肩甲部位的隆起,將挽具固定在其肩胛位置。
但馬不同,馬的頭顱高高揚起,沒有掛牛挽具的肩胛。
這種水滴形的胸挽是歐洲的農夫為了讓馬耕地,弄出來的東西,可以更大的發揮馬力。
中國這邊的兩輪馬車采取的是背挽,兩輪馬車勢必有一部分重力壓在馬的背上,背挽救利用了這種壓力,將挽具套在馬背上,在從背挽上拉一根皮帶勒在馬的前胸上。
胸挽的好處是將馬匹牽拉車輛的壓力全部放在了馬身上最強壯的胸膛上,減輕馬匹拉車時的痛苦,提高馬力的利用效率。
這些需要八品健馬牽拉的千斤重炮還是第一次出現在陸戰戰場上!
趙桓費盡心機的把千斤巨炮弄到戰場上,當然不是只圖他重!
那他既然已經有了三斤炮,為什么還要把八斤炮到戰場上呢?
我們不妨換個問題。
拿破侖的炮兵中已經有四磅炮,八磅炮,為什么還要把重的要死十二磅炮拉到戰場上?甚至拿皇還將十二磅炮稱為“漂亮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