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四十章:飛蛾?
- 魂穿趙桓——睜眼汴梁被圍
- 老墨成仙
- 2172字
- 2024-07-07 07:00:00
第二天,天一亮,金軍又對宋軍營地的第二道防線發起了和之前一樣的攻擊。
當天下午,再經過和比之前更加激烈的互相爭奪后,金軍甲士又一次殺入了第二道防線內,宋軍再次退了第三道防線,也是這個營地最后一道防線。
宋軍中軍大營內,燈火通明。
折可求站在帥椅前,看著階下將官,緩緩說道:“此營已不可守了!”
聽到大帥這句話,階下的將官們頓時松了口氣。
他們就怕大帥死腦筋,繼續守下去,明天讓金軍大白天攻進寨來,外面有幾萬騎兵看著,那大家誰也別想跑!
折可求停了片刻,環視眾人一眼,說道:“今晚寅時吃飯,拆掉西邊的柵欄,搭建板橋,向西突圍,外邊的可與和彥若(在外的兩個騎兵將領,都姓折)會在西北山林邊緣放火給大家指路,讓大家伙兒往火光方向跑,只要鉆進山林就不怕金軍了,金軍還有其他四路大軍要對付,絕不會浪費時間搜撿我們,金軍一退,再讓兒郎們往汾州跑,我會安排騎兵沿途接應。”
聽完折可求這番話,將官們就更加松了口氣,都覺得活命的希望大增。
這時候突聽堂下有人問道:“既然要走,為什么不早點走?要等到后半夜?”
眾人一看,卻是小將軍折彥文。
不等折可求說話,一個兩鬢爽白的老將笑著解釋道:“小將軍,動手太早,一來金軍還未入睡,反應會快一些,二來摸黑而行,人難走快,到第二天早上筋疲力盡,金軍騎兵若是追來,跑都沒力氣跑,提前一個時辰出發,等到天亮也差不多快走到西北邊的樹林附近了,就算金軍追來,加把勁就能逃進樹林里?!?
眾將散去,各自回營開始安頓逃跑事宜。
當晚寅時,宋軍大營中突然燈火通明。
一個身材魁梧,滿臉橫肉的年輕將軍闖進了完顏婁室的營帳,沖著床上剛剛醒來的完顏婁室咋呼道:“阿爹,這個時間起鍋造飯,宋人怕是要逃!”
半躺在床上的完顏婁室看著自己這個性格急躁的二兒子,有些無奈的說道:“我不是早就說了嗎?今天晚上宋人八成會逃,你一驚一乍的干什么?”
完顏謀衍道,“既然阿爹早就算到宋人會逃,怎不安排我們埋伏攔截?”
完顏婁室沒好氣道:“那些宋人為了活命必定拼命,黑燈瞎火的又不能動騎兵,下馬打爛賬,平白送了孩兒們的性命,埋伏他做什?等明天天亮了,這些宋人跑的筋疲力盡,丟盔撂甲的時候,再騎馬去追殺不好嗎?”
完顏謀衍道“等到那時候,宋人都跑到樹林子里去了?!?
“跑了就跑了,他們跑了,這宋軍就少了一路大軍,咱們的目的不就達到了嗎?難道他們跑散了,還能轉頭再殺回來?”完顏婁室沒好氣道:“快去睡覺,明天天一亮,就由你帶人追殺!”
完顏謀衍聞言,又嘟嘟囔囔的出去了。
宋軍營中,匆匆吃完飯,就開始動手拆除西邊的柵欄,之后又將早就準備好的木板鋪在壕溝上,形成了許多道路。
正干的熱火朝天,西北邊的遠處突然出現了一道沖天火光,大家更是心氣大增。
不一會,三道壕溝打通,宋軍以都為單位,開始向營外走去。
因為折可求帶著他的親兵留在最后壓陣,這支宋軍并沒有發生太大的混亂,有序的離開了營地。
預料中的攔截和混戰并沒有發生,說句實話,這支還算精銳的大宋西軍并不是太害怕和金人步戰,說起步戰,宋軍并不怕誰,哪怕是夏國的步拔子,西軍也不覺得自己就差了,他們怕的是騎兵!
等到大部分士兵都離開了營地,前方壕溝便橋上已經稀疏下來,折可求這才牽著馬,帶著親兵向著大營外走去。
對于金軍不愿意夜間攔截,折可求也不意外,黑夜對騎兵的限制比對步兵更大,從馬上下來和掙命的宋軍肉搏混戰,對金軍這樣的騎兵來說,也是一件劃不來的事情。
離開大營不久,營地里的篝火就照不到這里,前方的道路變得漆黑一片,折可求牽著馬兒深一腳,淺一腳的向前走去。
折可求這種營養充沛的將門子并沒有夜盲癥,他接著天上的月光,遠處的火光,勉強辨認著方向和道路,艱難前行。
卯時剛過不久,天邊出現了魚肚白,已經走的一身汗水的折可求和他的親兵們紛紛上馬,稍加辨認方向,就朝著西邊跑去。
不久,前方出現一隊騎兵,雙方警惕的互相辨認后,都放松下來。
那隊騎兵是折可求前幾天撒出營地的騎兵中的一部分,他們按照折可求的約定,在這里接應主帥。
和大隊騎兵匯合后,折可求立即向著汾州疾馳而去……
……
時間回到今天清晨。
作為騎兵的優勢方,粘罕對戰場的掌握要遠強于宋軍,所以,當種師中突然一改之前的步步為營,突然全軍向太原疾奔后,粘罕很快就收到了消息。
他立即率軍往種師道前往太遠的必經之地馳去……
中午,一路強行軍的種師道突然收到探馬來報,在他們的正前方不到二十里的地方,有一支數萬人的騎兵正在以逸待勞的等著他們。
種師道神色平靜的下達了全軍布陣的命令。
就在這時,姚平仲突然騎馬越過種師道的衛兵,來到他面前,神色復雜的問道:“種相?!……”
種師道神色平靜道:“小姚太尉別忘記咱們得約定?!?
姚平仲道:“種相以宰相之尊都不計生死,我姚平仲又怎不能舍命相陪?”
種師道點頭道:“若事不濟,小姚太尉盡管突圍,陛下不會怪罪于你。”
姚平仲欲言又止,最終一拱手,轉身離開。
……
宋軍在面對金軍時,之所以不堪一擊,除了宋朝,宋軍本身的問題之外,不適應金軍騎射、沖擊并重的騎兵戰法,也是重要原因。
當經過十多年的戰爭后,南宋時期的宋軍更加缺乏騎兵,卻因為逐漸適應了金軍的戰法,戰爭的天平就傾斜的沒有那么厲害。
一個國家軍隊的制度慣性是非常強大的,依靠軍隊自發的改變,往往要經歷極為痛苦的失敗和長期的過程。
趙桓弄出的新軍新陣,就等于是給種師道這種宿將指出了方向。
有了方向,改變就容易多了。
這四萬全員著甲的新軍才是種師道敢來救太原的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