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書名: 三國帶諸葛亮開掛,橫掃全球作者名: 龍幽谷本章字數: 2707字更新時間: 2024-06-30 01:56:20
諸葛亮深知林紅紹早已被視為自家人,自然不會撇下他獨自離去。于是乎,諸葛亮與其余四人一同踏上歸程,返回新野。這一路上,他們熱議著當下的局勢。林紅紹作為一名狂熱的三國粉絲,衷心期望劉備等英雄能夠成就大業。因此,他決定“劇透一番”,向眾人透露著名的博望坡之戰。根據他記憶中的劇情,林紅紹提供了一些關鍵線索,并斷言道:“曹操已在官渡之戰和倉亭之戰中連勝兩場,主公此時發兵北伐,對中原地區的安危構成了巨大威脅。依我之見,曹操極有可能派遣大將夏侯惇、于禁以及李典來反擊主公。他們三人皆是曹軍之中的猛將,武藝高強,勇猛善戰。尤其是夏侯惇,他更是曹操的心腹愛將,有著萬夫不當之勇。此次前來,必定會給主公帶來不小的麻煩。不過,我相信以主公的智慧和勇氣,一定能夠化險為夷,取得勝利。”
林紅紹說得頭頭是道,眾人聽得津津有味。然而,這些信息究竟有多少是真實的,又有多少是他自己的猜測呢?眾人心中也不禁泛起一絲疑慮。畢竟,戰爭的勝負往往取決于許多因素,而不僅僅是對手的實力和兵力。但無論如何,林紅紹的話還是讓大家對即將到來的戰斗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準備。
時間在悄然流逝,仿佛沒有盡頭一般,太陽漸漸地向著西邊沉沒,它的余暉如同一層金色的薄紗,輕輕地披灑在廣袤的大地上。林紅紹靜靜地站在車馬上,他的眼神專注而堅定,宛如一把利劍,直直地凝視著遠方山坡上的那四道身影。
這四道身影在余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清晰,他們或立或坐,姿態各異,但都散發出一種獨特的氣息。回想那部波瀾壯闊的《三國演義》,其中所展現出來的英雄豪杰們的忠誠、信義以及團結精神令人印象深刻。特別是劉關張三兄弟在桃園結義時的那份豪情壯志,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而關羽單槍匹馬斬殺顏良的壯舉更是勇猛無比,他手起刀落之間便將敵將斬落馬下,其英勇之姿仿佛就在眼前。還有那位被譽為常勝將軍的趙云,他在長坂坡之戰中的表現簡直就是驚天地泣鬼神!面對曹操的八十萬大軍,他毫不畏懼地沖入敵陣,七進七出如入無人之境。他先是奮力保護甘夫人安全脫險,接著又勇猛地救出了阿斗。在這場血腥廝殺中,趙云不僅自身毫發無損,還連續擊敗了五十多名曹軍的將領。他的英勇事跡正如那首詩中所描述的:“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漢水功勛在,當陽姓字彰。“
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和精神,無疑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啟示和鼓舞。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叫做忠誠、勇敢和正義,成為了后人敬仰和學習的楷模。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群偉大的人物存在,才使得那段歷史變得如此輝煌燦爛,并永遠銘刻在人們心中。他們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激勵著人們去追求正義、忠誠、仁愛與勇敢。他們時刻提醒著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堅守道德底線,追求公平正義;要對自己的信仰和責任保持絕對的忠誠,不被任何私利所動搖;要擁有一顆仁愛之心,關心他人,關愛整個社會;更要勇敢地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和挑戰,勇往直前,永不言敗,這就是蜀漢精神。
然而,蜀漢的創業大計卻未能如人所愿。陸遜的一把熊熊大火,綿延七百里,將夷陵之戰的戰場化為一片火海。這把火,不僅斷送了蜀漢的未來,更讓無數的軍馬葬身其中。盡管如此,在這場慘烈的失敗中,依然涌現出了許多熱血沸騰的蜀漢兒郎。傅肜在斷后時奮勇作戰,直至麾下士兵全部陣亡。面對吳將的勸降,他義正言辭地怒斥道:“吳狗!何來漢將軍投降之理!”最終,他壯烈犧牲于沙場之上。祭酒程畿同樣選擇了堅守,他拒絕棄船逃生,并說道:“我在軍中從未因敵人而棄船逃跑,更何況現在是跟隨天子!”于是,他也英勇戰死,毫不退縮。此外,還有張南、馮習等人,他們奮不顧身地向前沖殺,最終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些人,無一不是蜀漢的熱血好男兒!
伴隨著這場驚心動魄之戰的終結,劉備也在白帝城與世長辭。彌留之際,劉備將幼子劉禪及整個蜀漢江山全權托付予丞相諸葛亮。從此以后,諸葛亮肩負起了重振漢室雄風的千鈞重擔。
諸葛亮運用智慧,成功地七擒孟獲并平定了南中之亂,但接下來的數次北伐卻并不順利。盡管諸葛亮屢次出兵祁山,但都未能取得顯著成效。此時此刻,曾經威震天下的趙云趙子龍亦因年事漸高而離開人世。他再也無法親臨戰陣殺敵立功,再也無緣目睹漢室復興,含恨而終,唯有將先帝的遺志交托給丞相。往昔共同奮斗的摯友們皆已離去,僅余諸葛亮一人獨挑大梁。
托孤之重責、興復漢室之偉業,如山一般沉甸甸地壓在諸葛亮肩頭。他唯有默默祈禱先帝庇佑,并期盼著關張二位將軍能在冥冥之中助力自己。然而,命運弄人,縱然諸葛亮竭盡全力,仍未能實現攻克中原的夙愿,最終抱憾病逝于秋風蕭瑟的五丈原之上,永遠失去了親臨戰場討伐奸賊的機會。
諸葛亮死后,魏延也被馬岱斬殺于刀下。誰還記得那一年,劉備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時,他的那句豪邁誓言:“若曹操舉天下之兵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然而,魏延的死,不僅標志著三國前期猛將時代的終結,更是給那個風云變幻的時代畫上了一個沉重的句號。
盡管如此,蜀漢并未因此而倒下,它依然屹立不倒。姜維繼承了諸葛武侯的遺志,率領大軍九次北伐中原,身邊有廖化、張翼、王平、張嶷等忠勇之士相隨。其中,傅僉更是繼承了其父傅肜的壯烈精神,在戰死沙場之際,僅留下一句“吾生為蜀臣,死亦當為蜀鬼”,盡顯蜀漢男兒的熱血與豪情。
蜀漢男兒們雖然懷揣著滿腔的熱血與浪漫,但他們深知復興漢室已無望。曾經意氣風發的天水姜伯約如今也已老去,可他仍在苦苦支撐。然而,就在姜維等人拼死堅守劍閣之時,鄧艾卻率軍偷渡陰平,如一把利刃直插蜀漢腹地。在這場生死存亡的戰斗中,諸葛瞻、諸葛尚、黃崇、張遵、李球等將領紛紛戰死綿竹。他們或許不如父輩那般擁有卓越的才能,但在忠義方面,他們毫不遜色。
面對突然襲來的強敵,蜀漢朝堂之上掀起軒然大波,形成了針鋒相對的兩大派別。一方以譙周為首,極力主張投降;另一方則以北地王為首,義憤填膺地表示要背水一戰,與敵人決一死戰,君臣共赴國難。然而,最終劉禪做出了投降的決定,劉諶悲痛欲絕,前往昭烈廟痛哭一場,先殺妻兒,然后自刎身亡。這一幕展現出了蜀漢的浪漫和忠義精神。
蜀漢開城投降之后,遠在劍閣的姜維等將士們方才接到詔書,得知國家已經覆滅。他們悲憤交加,怒發沖冠,氣得拔刀砍向石頭,卻又無能為力,只好無奈地歸順。然而,姜維雖然投降,但內心深處仍然懷揣著復國的信念。他率領部眾投靠了鐘會,并教唆他起兵反叛,企圖借此機會重振蜀漢雄風。可惜天不遂人愿,事情最終敗露,鐘會遭到殺害,姜維的計謀也破產了,他在絕望中拔劍自刎。隨著姜維的離世,蜀漢徹底走向了滅亡。
想到這里,林紅紹心中一陣劇痛,詩意如潮水般涌現。他不禁想起了那首詩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這句詩仿佛是對蜀漢命運的挽歌,讓人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