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2022年金融貨幣政策分析與2023年展望

一、廣義貨幣增速創新高

2022年,中國人民銀行進一步加大貨幣政策的穩健性與前瞻性,靈活運用常備借貸便利、中期借貸便利、公開市場操作的貨幣政策工具,并配合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外匯存款準備金率、外匯風險準備金率,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在國際高通脹環境下,維持國內物價水平低位溫和波動,實現了人民幣匯率在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配合宏觀經濟實現總體穩定的發展態勢。其一,人民銀行于2022年4月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并于5月和9月分兩次下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至6%;其二,2022年5月和8月,人民銀行兩次下調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截至2022年年底,1年期LPR降至3.65%,5年期以上LPR降至4.30%;其三,人民銀行于2022年每月中旬高頻開展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操作金額在1000億元至7000億元,中標利率為2.75%至2.85%;其四,人民銀行于2022年每月底高頻面向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開展央行票據互換(CBS)操作,費率為0.10%,中標量為50億元,期限為3個月,支持商業銀行補充資本。同時,人民銀行通過再貸款、再貼現等多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實現對鄉村建設、疫情紓困、科技創新、普惠養老、清潔能源等領域的精準金融支持。

在綜合的貨幣政策作用下,截至2022年11月末,我國廣義貨幣(M2)余額264.7萬億元,同比增長12.35%,增速較上年同期提高3.88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66.7萬億元,同比增長4.63%,增速較上年同期提高1.58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余額9.97萬億元,同比增長14.03%,增速較上年同期大幅提高6.87個百分點。

具體對比2022年月度廣義貨幣(M2)余額的變化情況以及三類貨幣(M2、M1、M0)余額同比增速,為緩解國內外多重因素疊加所產生的經濟下行壓力,M2貨幣同比增速在2022年持續上升,同比增速月均值達到11.11%,明顯高于2021年水平;M1貨幣同比增速在上半年穩定波動在5%附近,下半年則出現先增后減的倒“U”型趨勢;M0貨幣同比增速在上半年經歷較大波動后,下半年穩定在14%的高位溫和波動。如圖1-5所示。

圖1-5 2022年貨幣供應量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及人民銀行《金融統計數據報告》。

二、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增長乏力,債券市場發行趨緩但交易活躍

(一)社會融資規模

2022年11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43.19萬億元,同比增長10.0%,增速較上年略減少0.1個百分點。其中,貸款核銷(余額為7.21萬億元)、政府債券(余額為59.91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余額為10.49萬億元)規模同比增速位居前三,分別為19.2%、15.4%和13.1%;存款類金融機構資產支持證券(余額為2.0萬億元)、外幣貸款(余額為2.07萬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余額為2.72萬億元)、信托貸款(余額為3.82萬億元)規模同比下降,分別減少5.2%、9.9%、13.8%和20.6%。此外,人民幣貸款余額為210.99萬億元,同比增長10.8%;委托貸款余額為11.25萬億元,同比增長3.1%;企業債券余額為31.6萬億元,同比增長6.3%。

從增量視角來看,2022年1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9874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6267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1448億元,增量同比減少1573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減少648億元,同比多減514億元;委托貸款減少88億元,當月增量較上年同期由正轉負;信托貸款減少365億元,同比少減1825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加190億元,當月增量較上年同期由負轉正;企業債券凈融資增加596億元,同比少增3508億元;政府債券凈融資增加6520億元,同比少增1638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增加788億元,同比少增506億元;存款類金融機構資產支持證券減少233億元,當月增量較上年同期由正轉負;貸款核銷增加625億元,增量同比增加43億元。可以看出,雖然以委托貸款、信托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為代表的表外融資壓降力度放緩,但直接融資規模收縮明顯,導致2022年第四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增長乏力。

從月度變化來看,圖1-6對比了2022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中人民幣貸款、企業債券、股票融資結構的變化,發現人民幣貸款增量占比在4月觸底后緩慢爬升,但在第四季度依舊存在較大波動;企業債券增量占比在2022年前4個月維持較高水平,但自年中以來則表現較為低迷;股票融資增量占比呈波動上升趨勢,對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的貢獻度較2021年有所提高。總的來說,雖然2022年第四季度以來直接融資規模增速放緩,但從全年月度平均來看,直接融資增量占比依舊逐年上升。

圖1-6 2022年中國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結構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網站,經計算整理得到。

(二)債券市場運行情況

據上海清算所債券業務月度統計報表披露,2022年11月累計發行債券2973只,面額為27616.14億元;兌付債券3370只,兌付額29169.98億元。從全年匯總情況看,2022年1—11月共發行債券32982只,面額為28.63萬億元,同比減少0.77萬億元;兌付債券35506只,兌付額26.71萬億元,同比增加1.68萬億元。

具體來看,2022年1—11月發行公司信用類債券8902只,面額為83137.24億元,兌付72657.39億元,付息5131.97億元;發行金融債券371只,面額為15903.39億元,兌付6203.10億元,付息364.71億元;發行同業存單23661只,面額為186427.54億元,兌付187625.79億元,付息15.40億元。

在債券成交方面,據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債券借貸月報數據披露,2022年11月債券借貸成交17657筆,同比大幅增加10624筆,成交金額為20848.93億元,同比增加10657億元,加權費率為0.88%,同比提高0.12個百分點。其中,政策性金融債成交12683.24億元,同比增加6761億元;國債成交8048.89億元,同比增加2127億元;地方政府債成交54.3億元,同比減少38.2億元;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成交22.5億元,同比略增0.4億元;政府支持機構債券成交0.3億元,同比減少1.3億元。

總的來說,隨著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體系持續完善,2022年上半年債券市場交易數據持續走強,并于6月實現單月成交筆數年內首次破萬,隨之而來的是市場成交波動程度較上年有所上升。此外,嚴控政府融資平臺的相關政策繼續發力,地方政府債券和政府支持機構債券的成交量大幅下調。

三、人民幣匯率指數呈現周期性變動趨勢

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對宏觀經濟的制約逐步趨緩,但全球經濟面臨的高通脹疊加跌宕起伏的地區沖突,使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普遍面臨大規模資金外流壓力。我國為刺激經濟平穩增長,持續施行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因此在美聯儲持續加息背景下,2022年人民幣相對美元也面臨較強的貶值壓力,但基于我國經濟基本面依舊穩健,人民幣兌換其他主要貨幣的匯率穩定波動。表1-4報告了美元、歐元、日元、英鎊兌人民幣的月平均匯率走勢。2022年12月,單位美元兌換人民幣6.98元,人民幣較年初貶值9.75%;單位歐元兌換人民幣7.38元,人民幣較年初貶值2.23%;100日元兌換人民幣5.16元,人民幣較年初升值7.03%;單位英鎊兌換人民幣8.50元,人民幣較年初略升值1.39%。

表1-4 主要貨幣兌人民幣月均匯率走勢

數據來源: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中國貨幣網。

總體來看,自2022年第二季度以來,人民幣相對美元呈現明顯貶值趨勢。人民幣相對英鎊在2022年前三季度表現較為堅挺,但進入第四季度后出現較大貶值。人民幣相對日元和英鎊的幣值變動趨勢相近,均展現年初持續升值、年末略有貶值的回調趨勢,全年略有升值。

從人民幣匯率指數視角也能綜合展現2022年人民幣幣值變動趨勢,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BIS貨幣籃子人民幣匯率指數、SDR貨幣籃子人民幣匯率指數均顯示人民幣幣值在2022年出現兩個相似的變動周期,在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別展現先升值后貶值趨勢。如圖1-7所示。

圖1-7 2022年人民幣匯率指數走勢

數據來源: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中國貨幣網。

四、金融法規密集發布,監管重心集中展現

2022年,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等部門密集頒布多項金融法規,關注焦點集中于金融市場優化升級、重點行業與領域的扶持、機構合規運營、應對疫情沖擊等四個領域。

(一)金融市場優化升級

金融市場優化升級包括宏觀制度準備、準入與退出、數字化轉型、提高投資效率四個細分領域。在宏觀制度準備方面,2022年4月6日人民銀行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金融穩定法(草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金融穩定法》),進一步穩步推進了金融立法工作,與已有的部門規章形成補充。《金融穩定法》著力維護金融穩定,涵蓋事前防范、事中化解和事后處置的全流程,有效協調中央與地方之間、各部門之間的風險監管與防范工作。該法案在金融風險防范方面明確了主體責任、股東和實控人準入和禁止行為、股息紅利分配要求等內容;在金融風險化解方面同樣明確了主體責任,以及地方政府職責、糾正與監管等內容;在金融風險處置方面明確了工作機制、處置資金來源、處置措施與工具、司法銜接等內容。該法案已于2022年12月27日提交全國人大審議。同月,全國人大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期貨和衍生品法》,規范期貨交易和衍生品交易行為,同時也強調了要建立和完善風險的監測監控與化解處置制度機制,限制過度投機行為,避免發生系統性風險。該法案包括總則、期貨交易和衍生品交易、期貨結算與交割、期貨交易者、期貨經營機構、期貨交易場所、期貨結算機構、期貨服務機構、期貨業協會、監督管理、跨境交易與監管協作、法律責任和附則等內容。該法案以期貨交易為主,明確了衍生品交易的風險控制制度、交易者的各項權益,加大了對普通交易者的保護力度,同時也對跨境交易和監管協作進行了約定,為衍生品交易的進一步開放預留了政策空間。

在準入與退出方面,2022年1月證監會發布《關于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轉板的指導意見》,就北交所上市公司向上交所、深交所轉板的總體安排提出基本原則、具體措施、監管內容。其中,轉板條件主要包括在北交所連續上市滿一年,且符合轉入板塊的上市條件;轉板程序包括提出轉板申請、上交所或深交所審核并做出是否同意上市的決定、在上交所或深交所上市交易。同時,在市場退出機制常態化背景下,4月證監會發布《關于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旨在依托現有的代辦股份轉讓系統作為退市板塊承接退市公司,以適應注冊制改革和常態化退市的要求,為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其中,在強化退市程序銜接、優化退市公司持續監管制度、健全風險防范機制、完善退市公司監管體制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安排。

在數字化轉型方面,2022年1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廣泛普及數字化金融產品和服務,金融市場有序開展數字化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差異化、個性化特征日益明顯,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和風險管理水平亦得到全面提升。其中,在業務經營管理數字化中著重指出要積極發展產業數字金融、大力推進個人金融服務數字化轉型,同步提升金融市場交易業務數字化水平。4月,證監會發布《證券期貨業網絡安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重點關注金融業務數字化進程中如何防范化解網絡風險。該管理辦法分為總則、網絡安全運行、數據安全統籌管理、網絡安全應急處置、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安全、網絡安全促進與發展、監督管理與法律責任、附則等八章內容,對證券交易、登記、結算機構,以及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在公司治理、人才儲備、系統建設、社會責任等層面均提出相關要求。7月,銀保監會發布《中國銀保監會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鼓勵商業銀行在降低融資成本、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優化消費等重點領域研發互聯網貸款產品,增加金融產品供給,穩妥推進數字化轉型。同時,從提高互聯網貸款風險管控能力、強化信息數據管理、加強貸款資金管理等方面規范業務開展模式,保護消費者權益。

在提高投資效率方面,國務院于2022年5月發布《關于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的意見》,對有效盤活我國基礎設施領域經過多年投資建設積累的存量資產,形成投資的良性循環并擴大有效投資提出指導意見。其中,指出存量規模較大、當前收益較好或增長潛力較大、具有較大開發利用價值的項目資產為重點領域,通過金融創新、制度創新優化完善存量資產盤活方式,同時用好回收資金,增加有效投資。11月,北京證券交易所發布《北京證券交易所融資融券交易細則》,通過交易制度的完善直接提升了證券市場流動性,同時進一步提高了證券市場的投資效率。該交易細則明確了可進行融資融券交易的主體條件、交易流程、交易標的、交易規模等內容;此外,對保證金和擔保物、信息披露、風險控制也做出了說明。

(二)重點行業與領域的扶持

2022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二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印發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的若干政策的通知》,通過財政稅費政策、金融信貸政策、保供穩價政策、投資和外貿外資政策、用地(用能)和環境政策,展現了2022年國家行政部門對工業經濟中多個細分行業、多類企業群體的扶持,主要包括:中小微企業、制造業、低碳綠色轉型的煤電行業、清潔能源行業、數字化基礎設施項目、外貿與物流企業。

此后,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部門陸續頒布具體的細分政策。2022年4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2022年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工作的通知》,通過中長期信貸投放支持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同時滿足傳統產業小微企業在設備更新、技術改造、綠色轉型發展方面的資金需求。同期,人民銀行、科技部、工信部發布《關于設立科技創新再貸款的通知》,設置額度為2000億元的科技創新再貸款(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兩次)用于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科技企業。

5月,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增加1000億元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的通知》,將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額度增加1000億元,用于支持煤炭安全生產和儲備領域及煤電企業電煤保供領域。同期,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支持城市建設和治理的指導意見》,鼓勵銀行保險機構增加對養老、托育、家政、餐飲、住宿、零售、文化、旅游、體育等領域的有效金融供給,支持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市綠色、智能與協調發展。與此同時,人民銀行、交通運輸部頒布《關于設立交通物流專項再貸款有關事宜的通知》,進一步加大對物流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6月,銀保監會發布《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促進銀行保險機構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大對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支持。其中,要求銀行保險機構在業務開展過程中,關注客戶可能存在的治理缺陷在其生產經營活動中給環境和社會帶來的危害。此外,銀行保險機構應該在組織管理、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設、投融資流程管理、內控管理與信息披露等方面積極落實主體責任。

7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推動金融服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指出銀行機構要通過中長期貸款、信用貸款進一步加大對制造業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重點支持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此過程中,銀行機構要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通過推廣知識產權質押、應收賬款質押等融資模式,在滿足制造業企業融資需求的同時,促進制造業向高端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除上述領域之外,2022年金融政策支持的領域還涉及保障性租賃住房發展、差別化住房信貸、鄉村振興、普惠養老等方面。其中,《關于銀行保險機構支持保障性租賃住房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金融機構要把握保障性租賃住房融資需求特點,提供針對性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強金融支持力度;《關于調整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提出對于貸款購買普通自住房的居民家庭,首套住房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限調整為不低于相應期限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減20個基點;《關于做好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在重要農產品供給、現代農業基礎支撐、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方面加強金融支持力度,穩步提升金融服務的水平與能力;《關于開展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試點的通知》引導金融機構向普惠養老機構提供優惠貸款,降低養老機構融資成本。

(三)機構合規運營

機構合規運營主要包括業務合規、風險控制、國際化運營等三個細分領域。在業務合規方面,主要涉及養老金融業務、做市交易業務、關聯交易、動產和權利融資業務、托管業務。其一,2022年4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規范和促進商業養老金融業務發展的通知》,支持銀行保險機構依據商業養老金融的業務規則開展個人養老金業務。該通知著重體現了客戶適當性、產品長期性的特征要求。11月,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和理財公司個人養老金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規范了業務開展的細則。其二,證監會于2022年5月發布《證券公司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試點規定》,明確了可以試點從事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的證券公司類別,規定了做市交易股票的來源以及業務開展過程中證券公司需要履行的報價義務。其三,2022年8月,人民銀行發布《金融控股公司關聯交易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規范金融控股公司關聯交易行為。一方面,明確了本級關聯方的最小合理范圍,包括股東類關聯方、內部人關聯方以及附屬機構;另一方面,將關聯交易類別分為金融控股公司本級關聯交易(受人民銀行監管)和附屬機構關聯交易(受金融監管部門監管),嚴防虛構交易、轉移利潤、隱藏風險、監管套利、利益輸送等問題。其四,人民銀行、銀保監會于2022年9月聯合發布《關于推動動產和權利融資業務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推動銀行機構優化動產和權利融資業務,拓展實體企業的融資渠道。其中,要求銀行機構通過科學合理拓寬押品范疇、充分發揮支持作用、加強差異化管理,加大動產和權利融資服務力度;并通過提升應收賬款融資服務質效、優化商品和貨權融資業務、推廣供應鏈融資、開展特色動產和權利融資業務,深化業務創新。其五,銀保監會于2022年12月底發布《商業銀行托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促進商業銀行托管業務規范健康發展。其中,明確了托管業務是商業銀行作為獨立第三方,為各類資產管理產品及社保基金、養老金、保險資金等提供財產保管及相關服務的行為;商業銀行開展托管業務的過程中要遵循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獨立審慎、風險隔離的原則。

在風險控制方面主要涉及商業銀行、投資基金管理人、金融資產投資公司、銀行業金融機構等不同范疇的管理對象。其一,2022年5月,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預期信用損失法實施管理辦法》,推動商業銀行對其所承擔的預期信用損失進行評估,有效識別信用風險。該辦法明確表示預期信用損失法適用于商業銀行以攤余成本計量或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貸款、債券、同業業務、應收款項、租賃應收款、其他債權類投資等表內承擔信用風險的金融資產,以及財務擔保合同、貸款承諾等表外承擔信用風險的項目。12月,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辦法》,對2011年發布的《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指引》進行全面修訂。該辦法結合表外業務的發展,擴展了表外業務定義范圍,將表外業務分為擔保承諾類、代理投融資服務類、中介服務類、其他類業務,要求商業銀行根據業務種類和風險特征實行差異化風險管理。其二,2022年5月,證監會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監督管理辦法》,從市場準入、內部控制、治理經營、退出、監督管理幾個方面加強對公募基金管理人的監督管理。其中,要求公募基金管理人按照規定提取、使用風險準備金,并按照要求對特定業務實施特別風險準備金制度。其三,銀保監會于2022年7月發布《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加強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資本監管,要求其持有的資本能夠抵御所面臨的集團風險、個體風險和系統性風險。其中,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一級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6%,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其四,銀保監會于2022年12月發布《銀行業金融機構國別風險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對國別風險敞口計量口徑統一標準,修訂國別風險準備納入所有者權益項下,完善了2010年頒布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國別風險管理指引》可能出現的重復計提準備的問題。其中,本次修訂將中等、較高和高國別風險暴露的風險準備計提比例分別設定為5%、15%、40%,并對銀行國別風險準備新的計提要求設定了六個月的過渡期。

在國際化運營方面,主要涉及存托憑證業務、境外機構境內投融資業務、登記結算業務三類。其一,2022年2月,證監會發布《境內外證券交易所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監管規定》,規范境內外證券交易所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中的發行、交易、跨境轉換和信息披露等行為。其中,首次公開發行存托憑證應當通過詢價確定發行價格,參與詢價的同一網下投資者的不同報價不得超過三個,且最高報價不得高于最低報價的120%。此外,從事跨境轉換業務的境內證券公司可基于跨境轉換及對沖風險的目的買賣存托憑證對應的經中國證監會認可的基礎股票、貨幣管理工具、金融產品。其二,人民銀行、外匯局等部門分別于2022年5月和12月發布《關于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有關事宜》和《關于境外機構境內發行債券資金管理有關事宜的通知》,規范境外機構在境內開展的投融資業務。一方面,規定了境外投資者的范疇以及投資中國債券市場應符合的條件、方式;另一方面,規定了境外機構應委托境內主承銷商代為辦理相關手續,并憑業務登記憑證開立專用資金賬戶,資金用途應與募集資金說明文件等所列內容一致。其三,人民銀行和證監會分別于2022年6月和9月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支持外貿新業態跨境人民幣結算的通知》和《關于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交易登記結算業務的規定》,規范跨境交易登記結算業務。一方面,境內銀行在盡職審查明確業務真實性的基礎上,可以為市場交易主體及個人提供經常項下跨境人民幣結算服務,并按照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統(RCPMIS)信息報送相關要求及時報送跨境收付數據;另一方面,規定了合格境外投資者不得超買證券,當出現違規超買行為時盡快確定差錯責任人,向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自行承擔交收責任或按非交易過戶的方式處理。

(四)應對疫情沖擊

2022年國內疫情多點散發趨勢抬頭,國內經濟增長的壓力空前,緩解疫情對經濟沖擊的金融政策頻出。

2022年4月,人民銀行和外匯局聯合發布《關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金融服務的通知》,加大對受疫情影響行業、企業、人群等的金融支持。一方面,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同時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提升信用貸款和首貸戶比重;另一方面,優化金融服務,提供多種渠道的發行、交易、清算、結算服務,并對保供行業、電信基礎設施等領域加大有效投資。同期,針對經濟增長缺乏內生動力的問題,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指出金融政策要能夠推動金融系統通過降低利率、減少收費等多種措施,向實體經濟讓利;此外,要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管理,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企業給予融資支持,避免出現行業性限貸、抽貸、斷貸。時隔一月,國務院再次發布《關于印發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的通知》,體現了促增長的緊迫性,其中提出了穩經濟的五項貨幣金融政策。主要包括:對部分類別貸款實施延期還本付息、加大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力度、推動實際貸款利率穩中有降、提高資本市場融資效率、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

2022年6月,銀保監會配套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受疫情影響困難行業企業等金融服務的通知》,加強對受疫情影響嚴重行業企業的金融支持。一方面,通過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做好接續融資安排、適當提高不良貸款容忍度,緩解相關企業、個人的短期資金困境;另一方面,通過持續提升服務效率、創新信貸服務模式、完善考核激勵機制、發揮保險保障功能、有效加強信貸管理等方式,在制度上完善金融對疫情沖擊的緩釋功能。

11月,隨著疫情的進一步發展,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支持力度的通知》,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按市場化原則與企業共同協商,對2022年第四季度到期的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但也同時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落實好延期貸款風險分類規定,提升金融供給的精準性。

具體政策如表1-5所示。

表1-5 2022年主要金融政策匯總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資料來源:基于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等監管機構官方網站披露信息整理。

五、2023年金融貨幣政策展望

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23年中國貨幣政策方向,即“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穩”體現了2023年貨幣政策要保持2022年流動性合理充裕的政策慣性,人民幣匯率要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金融體系要保持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精準”體現了2023年金融監管部門要準確地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實施精準的金融支持;“有力”則體現了2023年金融貨幣政策要有效支撐經濟發展的大局,展現出可評價的精準的政策效果。

首先,2022年在靈活適度且穩健的貨幣政策作用下,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和廣義貨幣余額增速與經濟增速基本匹配,結合通脹和經濟增速的預期變化,預計2023年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和廣義貨幣余額增速將進一步提升。此外,當前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動能不足,全球性通脹有望在2023年得到一定程度緩解,結合當前國內經濟增長持續承壓,預計2023年我國依舊存在降息降準的政策空間,使市場利率保持較低水平,保持對實體經濟的低成本融資支持,但是也將更加關注結構性貨幣政策的使用以體現政策的精準性。

其次,在資本市場方面,隨著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政策效果的顯現,以及防疫政策優化調整后社會經濟秩序的逐步恢復,實體經濟有望快速復蘇,預計2023年非金融企業債券的發行規模將有所擴張,但債券收益率將在流動性相對充裕的市場環境下走低。此外,房地產企業在政策紅利支持下拓寬了資本市場融資渠道,但基于房地產行業諸多供需的不確定性,房地產企業債券的風險依然不容忽視。同時,養老金入市以及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也將給動蕩不定的A股市場帶來一絲利好。

最后,在人民幣匯率方面,2022年美聯儲持續加息疊加我國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人民幣對美元出現較大幅度貶值。隨著2023年可能出現的全球通脹的緩解,美聯儲加息的政策邊際效應持續減緩,同時我國經濟基本面在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展現持續向好的發展前景,人民幣匯率指數走強的趨勢逐步展現。此外,疊加中央工作會議中提到的“持續加力引外資”政策的逐步落地,預計2023年人民幣展現升值趨勢幾乎沒有懸念。

總體來說,2023年我國經濟雖然基本面向好,但仍處于結構性調整的關鍵期,疫情的持續沖擊、出口乏力、產業競爭力不強等問題的改善依舊需要政策的配套與引導。預計2023年貨幣政策將在保持流動性充裕的前提下,更加關注以靈活的政策工具提供精準的金融支持。同時,在相對寬松的政策背景下,金融貨幣政策的制定將更加注重行業風險因素的識別,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此外,在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如何提高金融服務效率也將成為金融制度建設的中心要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宝市| 苏尼特左旗| 华坪县| 婺源县| 广河县| 南阳市| 玉溪市| 怀柔区| 大洼县| 增城市| 水富县| 赫章县| 怀宁县| 玉林市| 沿河| 隆安县| 中西区| 忻州市| 桂平市| 常宁市| 界首市| 平昌县| 韩城市| 思南县| 沙洋县| 新化县| 莱州市| 芜湖市| 邯郸县| 甘德县| 海口市| 兰西县| 沽源县| 巴林左旗| 温泉县| 辰溪县| 阳曲县| 永寿县| 哈尔滨市| 福泉市| 卢湾区|